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2021-06-02赵建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赵建博

[摘           要]  積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当前已经较为完善并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数据手段来研究人类美德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方向,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理机能,注重对人的心理潜能进行有效发挥和挖掘,从而促进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当代高校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增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积极意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奠定坚实的积极心理基础。主要研究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188-02

积极心理学在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目的是促使当代大学生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增强其幸福感,以培养出能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且具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但是,当前在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矛盾对立面。一方面教学体系不够严谨,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因素的应用效率不高,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外界诱惑性因素难以有效把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效率,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制定更为科学且严谨的教育教学大纲,帮助大学生重建积极心理,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提供保障。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们心中积极、主观的体验,其中包括快乐和充盈、希望和乐观主义、幸福感和满足等。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强调人能够满意地对待生活、对待学习,从而更加乐观地面对未来。其次是个人层次方面,基于积极心理的个人特质的研究,包括个人的才能和智慧、自己的洞察力、对未来关注的方向、创造性能力、宽容能力、对美的感受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爱和勇气等,主要是培养人能够具备这些积极的心理特质,从而强化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最后是群体意义上的积极心理,主要包括帮助人们建立更为积极的社会学校系统和家庭,从而培养社会公民具有职业道德以及充分的责任感。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注重的是人性当中的积极因素,注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优点,善于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挖掘人的自信心,激发人的活力以及创造力,从而帮助人们寻求并掌握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途径方式。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本身的作用

首先,应对社会的矛盾的需求。过去的十年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国际化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对教育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部分高校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小小年纪就变得无助孤独,心灵乏味且枯竭,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而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更快乐的心境,使其学业进步,生活压力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积极心理学定义的构建下,能够有效防止青年学生出现焦虑和不稳定情绪,甚至能够打击一些青少年犯罪行为。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正好应对了社会矛盾的挑战。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唤。安定且和谐的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社会。即将民主、法治、公平、友爱、诚信、友善、安定、有序等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当中,从而为人民生活提供更为和谐稳定的要素。而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正是将这些积极心理要素如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能够让人们珍惜当下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亲密关系,感觉更加幸福的同时,也能始终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对待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除此之外,在面对生活挫折时,也能始终充满活力,用最大的关怀和自信心来应对各种挑战,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的构建,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消除抑郁的心理。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过去的十年间,青少年抑郁的涨幅约为7%,焦虑的涨幅在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所要寻找的并不是学习的方法以及就业的渠道,而是要寻找能够让自己开心快乐、获得幸福的心灵慰藉渠道。这种渠道能够使学生愿意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产生乐观的情绪,增强自身的韧性。这正是学校应该承担的积极心理教育的责任。因为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为学生主动创造和主动发展提供渠道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能够挖掘正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更有效的预防心理系统。这些学生一旦出现抑郁的问题,就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心态的调节,用发展的眼光来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当代青年大学生出现抑郁的概率。

其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从成熟过渡到稳定,智力水平提高的同时,情感经验也正在不断丰富。基于此,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能够让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获得强化和激发,甚至能够在满足学生好奇心以及进取心的情况下,加强其心理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始终在面对困难时勇于进取,充满勇气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将积极、智慧、勇敢、友善以及人际关系调节等思想内涵融入课程当中,是鼓励学生发展性格的重要教育渠道,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也能使其认识到自身人格构建当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梳理自身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1]。

最后,能够改进教育教学。一般情况下,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形成更为广泛的注意,使学生更加灵活且客观地处理日常压力,增强学生面对焦虑和抗击抑郁的韧性。其中不仅包括对学生作决定、协商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因为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改进,强调的不仅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更是帮助学生克服缺点,使其主动发挥思考力、热情和坚强等品质的重要渠道。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更要鼓励他们培养积极情绪,使其健全人格,并主动争取积极社会系统的支持,从而为改善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存在误解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侧重的是以消极的取向模式研究学生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状态,从而确定学生是否存在心理疾病。这就导致部分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研究学生是否存在心理疾病,有没有心理问题。这种错误的研究取向不仅逐渐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的有序培养这一重要的方向,同时还会在间接层面上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使教育成果达不到预期[2]。

(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继承了以往消极心理学教育的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在这种相对消极心理学定义下,学生常常把教师当作心理咨询师,而教师也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对其心理进行研究,并善于发现学生心中的缺点和弱点,反而忽视了积极心理学因素当中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品质的重要内涵。这样一来,不仅直接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也难以让学生积极敞开心扉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健全人格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保障。

(三)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支持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注重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这些工作常常也脱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只被看成心理咨询活动或心理健康课。甚至有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完全分离出来,仅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各方面的指导,甚至是每一学期仅上3~4节心理健康课,无法保证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这不仅导致高校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对立性关系,还得不到完善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支持,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措施

(一)从正面去界定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界定三个主要标准。首先是主观性标准,即有效研究学生的个人主观体验;其次是学生的积极心理方面,即是否存在乐观主义心态,是否具有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最后是心理健康中的多维属性,即研究学生对个人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层面的基本认知。在实际教学时,将积极心理态度和研究方法融入这三个标准的界定当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或者与心理健康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主观的幸福感,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消极态度得到消除,以此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致力于对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指心理没有疾病且没有问题的学生,更是指那些对理想有着积极追求,能够建立完善人际关系的学生。基于此,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原则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重点培养,如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认知方式的培养以及积极意志品质的升级等,让学生在认识到自身良好优秀品质的同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稳定和不安定因素,以此强化自身的情感认知,形成更加正确的心理。

(三)建立积极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当代高校所开展的积极心理状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有机整体。基于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以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重要价值,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当前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健康学等融入每堂课和每次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对校园、家庭以及社会等重新树立自信心,以此发挥自身的思想潜能和道德品质,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构建更为积极的心理态势,以迎接未来崭新的就业生活和学习生活。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不仅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消除抑郁的心理,同时还能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甚至改进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基于此,在实践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有效消除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在日常工作中以正确的想法界定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致力于对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以此建立更为积极且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学生日后更长远的发展和就业提供积极的心理学积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玲,张雷.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4):70-74.

[2]曾荣侠.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118-120.

编辑 刘莉琴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
心理小测试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