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设计

2021-06-02韦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理论

[摘           要]  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及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汽车理论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课程大纲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并参考学生的课堂反馈,整理了与汽车理论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若干思政元素,围绕汽车六大性能知识版块设计了以教材为基本框架的思政融入点。“课程思政”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将会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统一。教职人员只要保持对时政和技术发展的嗅觉,理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将能自然地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汽车理论;思政元素;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138-02

汽车理论是汽车类专业的必修课,属于车辆工程及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的基本概念、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这门课与其他基础类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掌握的是否熟练,是能否将该门课程学好的关键。

由汽车理论的课程特点可知,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具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对先修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历来挂科率居高不下。对理工科专业来说,诸多课程都与汽车理论存在相似性,所以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成为共同的任务。在这方面,“课程思政”为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汽车理论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将核心专业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汽車理论教学现状

(一)授课学时不充裕

该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均为理论授课。课程中理论推导所占比重较大,这需要教师针对章节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关知识回顾,然而受总课时量的限制,无法实现面面俱到的复习。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并且还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上述要求如果仅以兴趣为基础,那么学生的执行力有限,必须形成有效的学习驱动力。

(二)教学内容枯燥,手段单一

该课程无实践环节,为纯理论授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多为回顾过往的实习实训,手段单一。由于教师不能有效地应用社会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枯燥,在长时间授课的过程中学生难以持续保持专注。[1]

(三)教学方式生硬,缺乏亲和力

由于课程学习对所需基础知识要求高、体量大,许多学生存在畏惧心理,造成课堂参与感差,与教师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学生易滋生厌学情绪。

(四)课程章节相互间缺乏联系,知识遗忘率高

课程各章节间内容相对独立,缺乏横向联系。由于各板块内容联系少,导致学生的知识遗忘率高。

实际上,以上现状普遍存在于理工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性,因而有必要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作一番探索,而所有的探索都应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展开。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方面的意义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各国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

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应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2]。高校办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并确保其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应脱离此基本任务。专业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思政教育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准则中,从内涵上说,思政教育应起到促进专业知识教学的作用。

实质上,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职业人,其专业素养包含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理性”,只是这些价值理性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来隐形实现。[3]课程思政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实现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那么将会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统一。

三、对思政元素挖掘方法的思考

首先,课程思政应紧扣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实际。课程思政的建设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的培养目标[3]。高校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并将其演变成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其次,教师要从时政发展现状、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不同方面作为切入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授课时段来融入思政元素。借助新闻的热度,激发学生课程参与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4]。

最后,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课本知识外的沟通,通过与学生的广泛交流,破除其对学习的畏惧心理;通过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关切,为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思路。交流与反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价值互信的重要途径。

四、思政元素与汽车理论教学融合的设计

本文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以学生的课堂反馈为参考,总结了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有机融合的若干思政方向,设计了以教材为基本框架的思政融入点。

(一)汽车动力性章节融入元素

1.汽车理论虽然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来说,让学生在计算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意义不大。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软件,例如数学计算方面的MATLAB、动力及运动仿真方面的CRUISE等。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软件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时,引导学生发现发达国家对高端商业软件的垄断已成为国家安全与经济长期发展的隐患。

2.在进行动力总成理论的讲授过程中,以商用车为例介绍国内主流发动机产品并剖析其成本构成。以高压油泵为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国内汽车的大多数关键零部件目前并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3.通过对电喷系统精度要求的讲解,引申到我国的制造工艺装备能力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阐述国家在打破封锁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二)燃油经济性章节融入元素

1.对中国机动车排放升级历程的介绍要跨越简单的排放升级年表,讲述国家、企业以及个人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大国担当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2.柴静“穹顶之下”背后所蕴藏的意识形态博弈。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对曾引起巨大反响的“穹顶之下”纪录片的回顾,向学生剖析简单表象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及矛盾冲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3.有关新能源汽车知识点的讲述,引申商用电动车生产及运营等案例。从案例中强调物质与精神、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三)动力参数章节融入元素

1.在变速箱的选型和参数确定部分可自然融入中国落后的自动变速箱设计及制造能力,以国内某车型因进口变速箱无法交货导致推迟上市为例,讲述关键技术的缺失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的伤害。

2.以变速箱选型为切入点,介绍进口变速箱产品的售后规定及海外采购流程。将其与国内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为学生树立民族品牌的观念。

(四)制动性章节融入元素

1.在制动摩擦副材料的性能讲解中强调汽车发展进程中去石棉化的原因,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植于工业设计及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

2.电涡流缓速器由于安全、高效的制动性能在我国的商用车上得到普遍使用,但日本为了乘客的安全选择了制动效能相对较低的永磁式缓速器。以案例的讲述,引起学生对技术发展与人类生存延续协调共进的思考。

(五)操纵稳定性章节融入元素

1.引入发生在某企业汽车产品高速发飘、车辆受到外来激励后的整车摆振以及因工艺缺陷造成的大规模断桥召回三个案例。将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实际与操纵稳定性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突出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2.在对汽车操纵稳定性智能化控制技术的讲述过程中,介绍数十年来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耕耘。结合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乱象,讨论潜心研究与急功近利二者对技术发展进程的影响。

(六)平顺性章节融入元素

通过汽车平顺性评价指标与公路等级的关联,联系到某高速公路的严重工程质量问题,启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以上所述的融入元素均来源于生活和社会中的具体现象,对教师的要求仅仅是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专门挖掘。具体融入元素的设计,从思政方向上大致可归纳为国家观、民族观、社会观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四个方面。内容虽然在思想层面上跨出了教材,但在技术层面仍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现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相互促进式提高。

五、结语

本文对思政教育在汽车理论教学中的融入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描述,限于篇幅,以上列出的只是少数典型融入案例。期望文章的内容能为从事理工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理工类专业课程的实质是自然、科学和科技的融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不存在主观立场的不同,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自然科学知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教职人员只要保持对时政和技术发展的嗅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郭晓红,屈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探略[J].高教学刊,2019(15):89-9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王谦.高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9,18(7):65-68.

[4]张彦焘,易润青.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职高专药剂学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5):120-121.

編辑 张 慧

作者简介:韦韬(1974—),男,壮族,广西武宣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专任教师,就职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汽车底盘关键零部件技术。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