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讨

2021-06-02刘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深度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完善政策保障、多元育人、现代学徒制订单办学、引企入校组建“企业大师工作室”、 搭建校企共育孵化平台以及“双主体”顶层设计等方面,探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关    键   词]  校企利益共同体;产教融合;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114-0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本文通过大连商业学校的创新实践,探索分析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一、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是指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产教融合的根本是实现共赢。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面临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问题是以下几个。

(一)宏观与微观层面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存在“一头热”现象

宏观层面虽然国家、省、市各层“一头热”,并陆续出台一系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见及办法,出台政策,积极引导、支持与推进,热衷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但是微观企业层面反应平淡,部分企业的认识和态度较之以往没有明显变化,良性互动格局尚未确立。

(二)微观层面校企之间合作侧重点不同,存在两个“一头热”现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追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工作岗位相衔接,往往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希望与企业对接,得到企业经常性、全方位配合、支持。而企业往往考虑节约成本等因素,参与学校育人积极性不高,甚至冷淡,与参与育人相比更热衷于聘用廉价劳动力。这样就产生育人环节上的“校方热于育、企业热于用” 两个“一头热”现象 。由于学校热于育,企业热于用,致使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

(三)校企之间有一定合作,但融合程度不够深,关系松散

出于一定的利益考虑,校企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般程度的育人合作。但总体看合作是短暂、片面的,程度不够深,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划与实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雷声大,雨点小,缺乏实质性合作,實施速度缓慢。

三、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完善政策保障,加快制度深度融合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力求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突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应该加大相关政策宣传、执法与监督力度。目前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工作的关键问题是引起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的认可与共鸣,需要学校更加主动地致力于实质性合作,也希望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加强引领与检查、监督,为学校营造更好的合作环境。

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使企业等各方面了解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重视和投入校企深度融合活动中。

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资金保障。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课题开发、兼职教师引进等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二)加快“政、行、企、校”多元育人机制的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和切入点最终都会落到课程上。

1.校、企、行各方积极合作,组建多元精英团队。团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课程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实习、教师培训等要求规定,实现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2.积极鼓励校、企、行之间人才兼职兼薪。为了发挥优秀人才的社会价值,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校、企、行各方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人才兼职兼薪,在不影响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兼职更多的合作方工作,企业、行业专家可担任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每月给予一定报酬,要求兼职人员履行职责,定期深入教学,发挥指导、示范、引领作用。每年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要评比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先进个人,并予以奖励。目前虽然有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专家的约束机制,只有偶尔的指导、帮助,影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办学,加强文化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教育与企业职工培训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我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订单”办学。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依据课程组建教师队伍。针对课程特点和要求明确哪些课程、课程哪些部分、课程开设时段及条件等问题统筹安排,决定每门课程由何人,在何地、何时,用何种方式来完成,实现资源共享,多元共育。多门课程由企业担任,理论与实践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学生在校接受企业教育与培养,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工学结合,产学密切衔接。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根据企业要求不定期安排学生工学结合,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符。

(四)“引企入校”组建“企业大师工作室”,加强技术深度融合

为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针对性,我校“引企驻校”。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组建多个企业大师和学校名师工作室。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与企业合作,组建发型设计名师工作室;美术设计专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市场营销与大连珍奥集团合作;电子商务与京东集团合作;学前教育与乐高机器人合作等,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实现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育共赢。

(五)搭建校企共育孵化平台,加强创业与就业深度融合

1.学校为创业学生和扶持企业搭建孵化平台、免费提供基本的办公经营场地、物业服务和用于孵化服务的公共软件及基本设备。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搭建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等。

2.创业学生所创立的企业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经营所得依法依规按创业学生、扶持企业和学校三方协议,除预留企业后续发展资金外,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学生徒弟劳动报酬;提取一定比例支付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相应劳动报酬;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扶持企业的投入回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学校的创业发展和教学基金。

典型孵化项目有与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合作,企业委派西餐行政总厨作为“商友西式简餐”项目的行业指导大师,同时挂牌成立大师工作室。大连商业学校酒店烹饪系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孵化、培养学生。企业大师工作室、联合调酒工作室与西餐专业名师教师工作室共同管理,开展营销指导及岗位指导。针对西餐简餐、手工冰淇淋、佐餐饮品、西点等开展孵化。与集三大核心产业——咖啡设备旗舰店、咖啡豆生产工厂、咖啡培训学院的大连邦克咖啡商行合作,以成立餐饮公司饮品产业群形式,经营饮品外卖、早点速食、寻茶司、咖啡饮品实训室、饮品堂食、咖啡烘焙实训室、手冲咖啡等,培养学生直接创业与就业。

3.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保障。为确保合作健康开展与发展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专家共同参与。健全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机制、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确保运行有章可循。

(六)校企“双主体”顶层设计,加强感情,深度融合

1.校企深度融合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合作双方高层领导高度重视与更多投入,建立定期例会制,经常沟通、交流,制定长远工作计划与目标,规范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加大合作力度。双方一定要放眼未来及双方长远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主动研究并付诸实际行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明确合作中校企双方的双主体地位,学校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利益与需求。过去在校企双方关系中学校基本处于强势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弱势一方。在合作中学校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今天我们的资源就是明天企业的资源,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正确处理校企之间产生的矛盾。

3.学校保证给予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优秀的企业诸多优先权。根据国家、省、市、校区合作深度融合方面的意见与要求,行政、行业、学校等定期对合作企业予以考核评价。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各级给予表彰、鼓励,学校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在临时应急、短期帮工、认崗跟岗、企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促进合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很多工作需要落实。只有社会各方高瞻远瞩,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编辑 马燕萍

①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项目“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课题项目编号:190014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菊(1963—),女,辽宁葫芦岛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