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科学的春天

2021-06-02张鹏

科学导报 2021年25期
关键词:讲稿闭幕式郭沫若

张鹏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虹云字正腔圆、饱含激情的朗读声,被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淹没了,几乎念不下去。这是1978年3月31日人民大会堂里的一幕。虹云宣读的,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演讲《科学的春天》,由胡平执笔、以郭沫若的名义发表。

当时,86岁高龄的郭沫若依然担任着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职,但因身体原因一直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大会召开前一天,郭沫若同夫人、医生谈判了一上午,才争取到宝贵的半小时参会时间。因此,沉疴缠身的郭沫若只在13天前的大会开幕式上短暂露面,并没有出席最后一天的闭幕式。

葛能全对郭沫若的最后一次露面记忆深刻。他记得,在3月18日的开幕式上,坐在主席台正中的华国锋在报告间隔悄悄起身,走向主席台一侧,附身贴近郭沫若,说了几句话。会后他才知道,华国锋是去关心郭沫若,问他能否坚持,要不要先回家休息。

《科學的春天》讲稿颇具郭沫若的个人风格。在大会闭幕当晚,就登上刚刚开播3个月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并通过广播传遍全中国。郭沫若在这次大会结束两个月零12天后就去世了,而他生前的最后一次书面演讲,吹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这篇被当年的中学生反复背诵的演讲,实际上是一出临时的“加戏”。全国科学大会筹备期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由文件起草小组三名成员分别负责起草邓小平、华国锋与方毅的讲稿,三篇都以“科教兴国”为基调。然而,华国锋迟迟没有回应,在大会召开前才通知,已另请他人起草了一篇讲稿,内容突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让文件起草小组十分不安,“大家觉得还是将大会的情绪提高起来,把会议开成一个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大会,于是决定请郭沫若出来。”《科学的春天》起草者胡平曾这样回忆。

当时,距离闭幕式已经没有几天了,起初定了由徐迟来写这篇急就章。但当大家看到徐迟交来的稿子,发现写得“太浪漫”,无法采用。当时已经是3月27日,距离闭幕式还剩4天。讨论来讨论去,文件起草小组最终决定,让从中宣部“借调”到会务组的年轻干部胡平来操刀。

胡平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傍晚,他从京西宾馆坐公交车回家,猛然抬头,看见车窗外的柳树已经抽出新芽。“感觉春天到了,”胡平回忆说,1976年粉碎“四人帮”,经过一年沉淀,到1978年才有了变化,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天。回到家后,胡平一夜未眠,第二天就交了稿,稍作修改后送给郭沫若审阅。据送稿的同事回来反馈,郭沫若看过很是高兴,只做了个别修改,最后用颤抖的手在文章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示认可。

这次科学大会另一个载入史册的,是开幕式上邓小平的讲话。当时担任钱三强秘书的葛能全回忆说,当邓小平说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我愿意当你们的后勤部长”时,全场掌声持续不断。

“知识分子对这次大会、对邓小平有着特殊情感,”何祚庥表示。在会上,70多岁的南京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听了小平的讲话,哭得老泪纵横。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激动地说,“我今年82岁了,但此时此刻,我心中充满活力,我要把82岁当成28岁来过。”上海生理所所长冯德培说,“过去很多争论都解决了,这样大家都可以放手放心干事情了。”“那时健在的、能出来活动的学部委员都去参加科学大会了,所以这个名单是最全的。”今年83岁的葛能全,仍记得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场景。当时,他置身于人民大会堂的万人观众席中,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这场会议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科学的春天”终于到了。

猜你喜欢

讲稿闭幕式郭沫若
冬残奥落幕
天上的街市
山茶花
鲍勃·迪伦受奖演说词成书
小康微博互动
闭幕式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讲话
美国总统讲稿是这样出炉的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