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谋面的伯父
2021-06-02李虹蔚
过去的时间久了就成了老皇历,过去的事情久了就成了老故事,翻开过去的老皇历,重温过去的老故事,就是在陶冶思想情操与家国情怀,就是在赓续革命精神与历史根脉,就是在激发昂扬斗志与图强力量。不忘来时路,奋斗新征程。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题记
我们家有位二伯父,名叫李小幼(曾用名:李小二),我们只是听说过,从未见过他。他早已在战场上牺牲,成为国之英烈,我们永远怀念他。
清明,我们都要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二伯父,寄托我们的绵绵哀思。
关于二伯父的事情,我们知道得太少。多年来,经过大量走访,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对二伯父生前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从碎片化的史实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二伯父心灵深处那种勇毅和坚定的家国情怀。
河南出生
家谱记载,先祖自山东省聊城县沙河镇迁至河南省安阳县马家乡龙洞村,十七代李九显迁至马家村,育有四子:长子李振平、次子李振安、三子李振富、四子李振贵。
李振富(小名李小巨)为二伯父之父,我们之祖父。
1922年,河南省军阀混战,战火连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一年,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县西南部山区的马家村,李振富家的一间破屋里,生下了一个男孩。
过去,在有钱的大户人家里,生下男孩那叫添喜了,还要张灯结彩,隆重庆贺。可是,生在了贫苦人家的这个新生儿,就没那福气了。他一生下来,不但没有给爹娘添喜,还添了不少忧愁。家里还有个比他大两岁多的哥哥,这多一个人,就要多一张嘴。本就穷困潦倒的日子,又添了这么个小不点,家里往后的日子就要过得越发紧巴了,爹娘怎能不发愁。
看着满脸愁苦的妻子,丈夫说:“孩子总得要吧,日子总得过吧,咱们光愁也没用。”
妻子有气无力地说:“那你给孩儿起个名吧。”
丈夫随口说:“歪名好养活,他排二,就叫李小二吧。”
就这样,李小二成了二伯父最初的名字。
1927年秋,娘再生下一女,因为秋天出生,就起名叫李秋秋。李小二又有了一个妹妹。
1928年至1930年,河南发生连续3年特大旱灾,乡民以草根树皮充饥,导致土不生草,树不长皮,时有挖山土食者肚胀而死。
“看来,这儿是活不下去啦,为了不在这儿等死,我们得赶快离开这儿,带着孩儿们去逃荒吧。”丈夫说。
妻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眼下也就这一条生路啦。”
李小二和哥哥、妹妹在旁边听着爹娘商量着逃荒的事儿,小二便好奇地问:“爹、娘,我们往哪儿逃荒?”
“往山西。”爹随口答道。
小二接着问:“山西在哪儿?远不远?”
爹随口说道:“山西在山的西面,很远。”
爹的话,让小二听得稀里糊涂,茫茫然。
1930年,他们一家人被生活所逼,离开马家村。
知道老三家要到山西逃荒去的消息,本家的亲戚都来送别。他们眼含泪水,互相安慰,互道珍重,依依不舍。亲戚中的一个长辈,狠狠地抽了两口旱煙,唉声叹气地说:“唉!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老三家这一走,不知道往后我们还能不能再见上一面。唉!这是啥世道。”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非常难过。怀着忧伤的心情,大家把老三家一家人一直送到村口。
李小二和哥哥跟随爹娘身后,爹用一根树棍挑着还小的妹妹,在难舍难分中,他们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走上了背井离乡,讨吃要饭的逃荒路。
走到村外的一个小山头上,李小二回头看了看自己出生的地方,起伏的山岭,弯曲的小道,老树的枯藤……一切皆乡愁。
逃荒山西
去往山西的逃荒路上,一家五口人相依为命,饿了就到好心的人家讨口饭吃,冷了就挤在一起,互相取暖,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下雨了,就跑到破庙或山洞里避雨,天黑了,找不到栖身之处,他们就在街头露宿。
他们走了一村又一村,走了一程又一程。
一次,他们走到一个村口时,两只大黄狗朝着他们狂叫,并试探着向他们靠近。小妹见状,吓得哇哇地哭。危急之下,小二迅速从路边拾起一个树枝,捡起一块石头,左手高举树枝,右手拎着石头,迎着两条大黄狗走去,嘴里还大声地喊着“我让你们厉害,胆敢欺负我们穷人,非把你们这畜生打死。”小二的胆气,让两条大黄狗的威风一下子蔫了,一边后退一边张着大嘴冲着小二汪汪叫。小二左手挥舞着树枝,右手拎着的石头举过头顶,向前紧追两步,做出要向狗砸去的架势,两条大黄狗见势不妙,夹着尾巴,仓皇逃跑了。
大哥拍着小二的肩膀说:“小二,你真勇敢。”
小二说:“别看它们凶巴巴的,我才不怕狗日的。”
凶巴巴的两条大黄狗跑了,一旁的小妹不再哭了。看着小二勇敢的表现,爹娘笑了。
他们一直朝西走。
一天,到在一个陡坡上,抬望眼,他们看到一座高大的山挡在前面,这就是太行山。只见巍峨的太行山,雄伟高大,层峦叠嶂,气势轩昂。
“爹,我们还往山上走吗?”大哥问。
一旁的小二抢着说道:“当然走啊,不走了,我们不就成逃兵了”,接着,小二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可是坚决不当逃兵”,说完,小二脸上表现出十分自信的神色。
他们历经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登上太行山,到达了山西。
到山西后,下个目的地在哪儿呢,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好继续往西走。
一天,他们走到了山西省长子县团城村。团城村的先祖姓范,范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少数外姓人,都是从外地迁入的。在这里,他们感受到当地民风淳朴,对逃荒的外乡人,有一种包容和善良。于是,就停留在了这里。
团城村位于长子县西南,南与高平县连接,西同沁水县接壤。这里山岭连绵,沟壑纵横。
团城村落脚后,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一家人又怎样活下去呢。当时,大户人家就把闲置的房子腾出来,让他们住下。房子虽说又破又旧,但总归能让一家人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地儿,再不用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了,对逃荒逃难的一家人来说,也算是有了个自己的“窝”了。住的事情解决了,吃的问题怎么办?他们就给有地的大户人家当了长工,再打短工,东家就把存余的粮食先借给他们,说是等到秋收后再还本付利。就这样,他们在团城村扎了根。
为了这个家的日子能够过得好一点,除了种好东家的地外,爹还挤出空来,在村南的山岭上,开垦荒地,甚至在山石的缝隙里填土造地。娘则给人家纺花织布,常常累得腰酸背疼。爹娘的辛苦,李小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在团城村,娘又先后生了一女一男,李小二又多了一个妹妹和弟弟。
为减轻家庭负担,减轻爹娘肩上的压力,给家里多打一点粮食,替家里多担一份责任,他和哥哥早早地就跟着大人一起下地劳动。春种秋收,夏耘冬藏,苦重的农活磨炼了他的筋骨,流淌的汗水滋养了他的品格。
旧中国的穷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还是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愁下顿;衣不蔽体,衣服补丁摞补丁。
李小二仰望着天空长叹:穷人什么时候才能熬出个头,过上好日子呀。这是他心里的感叹,更是他朴素的人生追求。
参军报国
1945年9月14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经过激烈战斗,把红旗插上长子城头,长子县解放了。
1946年,为保卫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共长子县委遵照党中央“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动员全县青壮年参军参战,李小二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6月,李小二脱掉了身上的破衣烂衫,换上了部队的军装。看着新军装,他激动不已。
接兵领导看着小二兴奋的样子,便走到他跟前问了声:“哎!年轻人,喜欢这身军装吗?”
他一看是接兵领导问自己,显得有些紧张,对接兵领导边点头边说:“喜欢。”
领导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
稍微镇静了些的他,马上向首长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说:“报告首长,我叫李小二。”
领导笑了笑说:“你在家里排行第二吧?”
他憨憨地一笑说:“是。”
部队领导对他说:“今天你就成为咱们部队大家庭中的一员啦,在咱们这个大家庭里啊,有比你大的,也有比你小的,你的排行可不一定就是第二啦”,領导笑了笑又说,“你看,我给你改个名字好不好?”
李小二随即说道:“听首长安排。”
看着充满朝气的这位年轻人,接兵领导说:“这样吧,我给你改一个字,把‘二改为‘幼字,就叫李小幼吧,永远像个小孩,永远年轻,也希望我们的部队永远年轻。”
就这样,二伯父的名字由“李小二”改为了“李小幼”。
李小幼兴奋地走到送行的爹娘和家人面前,他拉着爹娘的手说:“爹、娘,我改名字了,是接兵领导刚刚给我改的。”
娘说:“好啊,你那名字太土啦,在家叫行,出去叫可就不合适了。告诉娘,改了个什么名儿?”
“李小幼。”
娘微微地点着头说:“噢,李小幼”,娘边说边竖起来大拇指:“嗯,李小幼这个名字,改得好。”
这时,刮过来的一阵风,吹起了娘头上的缕缕白发,看着娘头上的白发,小二突然觉得爹娘老了,他说:“爹、娘,儿子就要走了,不能给您们尽孝了,您们要照顾好自己,多保重,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儿子一定回来,陪您们到老,让您们享享福,到时候,再陪您们回咱们河南老家看看。”
听着小二暧心的话,爹娘连连点头。
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走千里母担忧。看着就要离开娘的小二,就要到战场上去打仗的儿子,这一去还能再回来吗?母子还能再见面吗?想到这些,娘的心都要碎了,娘不敢再往下想了。她强忍住心里的痛,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对小二说:“孩啊,到部队一定听首长的话,好好干。”说到这里,娘的话停顿了一下,又伤心地说,“唉!孩啊,家里穷,今年你都24岁啦,也老大不小了,也没找上个媳妇,给你成个家。”娘说,“到外边呀,如果有合适的,就找上个,也免得让娘给你瞎操心。”
看着娘伤心的样子,听着娘伤心的话,小二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他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闸门,赶忙安慰着娘:“放心吧,娘,您的话,儿记住啦。”
转身,他又对一旁的大哥说:“哥,爹娘都老了,妹妹弟弟还小,我走后,家里就全靠你啦。”
哥说:“二,你就放心走吧,我会照顾好咱爹咱娘和妹妹弟弟的,你在部队也要照顾好自己”。
一扭头,他又看见了站在旁边的小弟弟,就走上去,摸着小弟弟的头说:“三,二哥走了,在家里,你要听话呀,不能调皮捣蛋,惹爹娘生气,”说着,他刮了刮小弟弟的鼻子,继续说“不然,回来,我会狠狠地收拾你。”小弟弟一边听着二哥的教训,一边乖乖地直点头。
和家人一一道别后,李小幼跟着接兵领导以及同时参军的家乡兵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团城村。爹娘和亲人跟着送到村外的东口,人越走越远,人影越来越小,直到从视线中完全消失……
此次长子县应征参军参战的青壮年共计1820名[1],二伯父就是其中一名。
烽火岁月
入伍后,李小幼编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二十四旅太岳区部队四中队七十二团一营一连。1947年,部队整编时,他被编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旅三十六团一营一连,任三排十一班班长。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人民解放军于1947年4月4日向晋南守敌发起了猛烈的反攻作战,4月5日,李小幼所在的十二旅及十旅攻克高显,6日上午攻克蒙城辛家寨,歼灭四十九团一部,随后,挥戈西进,渡过汾河,扫荡顽敌。4月8日,十二旅不到20分钟时间,占领秸山县城。10日攻克万泉,15日进占猗氏。4月21日,歼敌第十师十旅先头部队二十八团。根据中央军委决定,第四纵队要执行挺进豫西的作战命令,我军决定停止围攻运城,5月12日撤出战斗。晋南战役,历时34天结束,收复和解放了25座县城,歼敌两万多人。晋南战役有效地钳制了胡宗南在陕北的军事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党中央和西北野战军在陕北的作战,对于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西地区的重点进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
挺进豫西作战前,部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整训。
1947年8月22日夜,大雨滂沱,浊浪翻滚,李小幼同战友们在沿黄渡口经过血战,一举突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黄河天险。顺利渡过黄河后,部队乘势向陇海路挺进,在洛阳至陕县间开辟了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解放县城12座,为豫陕鄂根据地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3]
豫西战役后,李小幼又随军参加了解放洛阳的战役。1948年3月7日,他所在的部队从西、南两面包围洛阳,由西关、南关攻城,重点置于南门。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洛阳发起总攻。12日午后,突破南门、西门城垣,歼灭了大部守军。14日,解放洛阳。17日,人民解放军为便于机动作战,撤离洛阳。4月4日,解放军主力再次围攻洛阳,5日晨,守军弃城东逃,经过2小时战斗,将敌人全部歼灭,洛阳永远回到了人民手中。[4]
在洛阳战役后的一次狙击战中,上级命令,部队必须在拂晓前到达100余公里外的一个目的地,时间要求必须在13个小时前赶到,接到命令的时间到规定的时间,只有不到15个小时。对于靠两条腿还肩扛辎重行军的步兵来说,加之必须绕开敌人的防区,避开大路走小道,估算下来,他们至少要以每小时10公里以上的速度行进,才能完成任务。
这是一次十分艰巨的急行军任务。行军途中,李小幼的一个战友,身体虚弱,走得气喘吁吁,额头上直冒冷汗,他用手一摸,还有些发烫。二话不说,他就从战友的肩膀上去拿弹药袋和粮食袋,战友赶忙推住了他的胳膊,说:“这可不行,还是我来背吧,你扛的东西已经不少了。”李小幼毫不让步地说:“必须我背,你生病了。”看着李小幼背着沉重的物资,吃力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战友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激。
天快要黑下来时,部队领导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起火做饭,动作要快,饭后继续前进。”
听到命令后,李小幼立即放下物资,又是埋锅,又是烧水,眼里净是活儿,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开饭了,他先把盛好的飯给生病的战友端过去,看着碗里热腾腾的饭,战友激动地说:“又给你添麻烦了,你都累得够戗,还要照顾我……”
不等战友的话说完,李小幼就把战友的话堵了回去,同时,还做了个阻止的手势,说:“打住,这话不中听,我们是生死战友,这点事儿,还念叨什么,赶紧吃,马上就要出发啦。”
李小幼坚定的语气,让战友无话可说,只道了声: “你也要多保重。”
饭后,天色已黑。接到出发的命令后,他们迅速背起行囊继续上路。路过一个洼地时,战友们发现路边的坑里有水,赶紧用茶缸从坑里舀上水,边喝边走。为了赶时间,有的同志不小心被地上的石头绊倒了,爬起来就走。有的同志不留意被路边的枝条戳在了脸上,火辣辣的疼,忍着痛,继续前行,生怕掉了队。拂晓前,他们比要求的时间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了目的地。天亮时,大家看着自己喝水的茶缸,里里外外都是泥。看着里外涂满泥浆的茶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地相互笑了起来。原来,晚上的急行军中,大家喝的全是泥水。
李小幼生前的战友范扎根在1998年的回忆时说:“李小幼是我的亲密战友,我们一同参军,一同作战。在部队,他特别能吃苦,每次行军打仗,他总是跑在最前面,经常帮助战友背行李,扛辎重,把战友当兄弟,战友们都很喜欢他。每次战斗,他都很勇敢,由于在部队的出色表现,多次得到部队的表扬。”
牺牲淅川
1948年4月25日,接陈赓命令,十二旅负责攻打河南省淅川县。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省、湖北省相邻,西北连接秦岭余脉,北部衔接伏牛山麓,西南群山连绵,环绕着汉江最大的支流丹江。
5月1日,在旅长刘金轩、副旅长符先辉统一指挥下,部队由鄂西北的郧阳出发,李小幼所在的三十六团经安阳口、陈家营,于5月2日黄昏到达淅川县境,由滔河的石庙湾渡过丹江,扫除县城外围守敌。5月3日6时,发起总攻。守敌负隅顽抗,解放军先后发起4次总攻。[5]
面对敌人的垂死挣扎,战地前,连长进行了紧急的作战动员和部署,他说:“同志们,守城的敌人非常顽固,我们在攻城中已经牺牲了许多同志,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为了给战友报仇,为了攻下淅川城,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我们的穷人永远过上好日子,面对猖狂的敌人,有没有决心把他们彻底消灭?!”
大家铿锵有力地说:“有!”
连长:“好!现在,我把咱们连这次攻城的任务作下具体安排,一排负责把登城的梯子迅速搬到城墙脚下;二排做好随时登城的准备;三排负责掩护一排和二排攻城,要集中火力向城墙上的敌人射击,把敌人的火力强压下去,乘敌人喘息之机,一排和二排立即行动,要不失时机,攻占城头。同志们,听明白没有?”
大家响亮地回答:“明白!”
连长:“按照计划,立即行动。”
经过观察,连长发现距离城墙前面有个和城墙平行的土坑,是攻城时进行隐蔽的有利地形,立即命令大家迅速向土坑移动,先隐蔽在土坑里,等待攻城命令。快到土坑时,李小幼的腿部突然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霎时,血从伤口处直往外流。他咬着牙,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条,在伤口处绕了个圈,系了个疙瘩,对伤口进行简单包扎后,他想站起来马上去隐蔽的土坑。可是,腿不听使唤,抬腿时,感觉腿里像灌了铅一样,怎么用力也抬不动。战事紧急,不能在这里耽误时间,他拖着受伤的腿,忍着剧烈的痛,艰难地爬进了土坑。战斗已经按照作战计划开始,搬梯和攻城的战友已经从隐蔽的土坑里冲出去,冲向城墙。这时,他看到在敌人枪林弹雨中冲锋的战友,接二连三地倒在自己的眼前,李小幼像疯了一样,猛一使劲,不知哪里来的力量,他竟然站了起来,端起枪就朝城墙上的敌人射击。枪声响后,他看见城墙上的一个敌人被击中,倒了下去。接着,他又撂倒了两个,正准备向城墙上另一个敌人射击时,突然,从城墙上飞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在弥漫的硝烟和激烈的枪炮声中,李小幼倒在了血泊里,再也没有起来。
李小幼,我们的二伯父就这样壮烈牺牲了,这一年,他26岁。
5月6日凌晨,淅川县城解放。
打扫战场时,腿上也受了伤的战友范扎根看着躺在血泊中的李小幼,他想起了和李小幼一起离开家乡参军,一块并肩进行战斗,一同畅谈美好生活的往事,想起了兩人曾经约定好的,等革命胜利了,一起回乡见爹娘,一块品味家乡有名的长子炒饼,一同参加祖国的建设……可是,没有想到,今天,就在这里永别了。他百感交集,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的,对着战友李小幼的遗体,他两眼含着汪汪的泪水,边哭边说:“我的老战友,我的老同乡啊,你真的就这样走啦……”他带着几分的埋怨说:“你走了,你可教我回去后,怎么向你的爹娘交代啊……”看着眼前伤心的场面,听着范扎根悲痛的哭声,战友们个个泣不成声。
李小幼长眠在了用鲜血染红的淅川城头之下,用英雄鲜血染红的战旗,迎风飘扬在淅川城头之上。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范扎根在1998年的回忆时说:“在攻打淅川的战斗中,我们的连长、二个排长、五个班长,其中包括李小幼同志,还有许多战士都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战斗非常激烈,很残酷,李小幼同志所在的三排仅幸存了三名伤员。掩埋烈士时,挖了一个大坑,连长在中间,两边依次是排长、班长和战士,集体掩埋。我们伫立在英烈们的坟前沉默了很久,心中的滋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就这样走了。硝烟弥漫着整个战场,我们悲痛不已,仰天长啸,心中装满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也激起了我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李小幼怀着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走了,怀着让穷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走了,娘临行前交代的,给娘找个媳妇,成个家的任务,他没有完成;陪着爹娘回河南老家的愿望,他没有实现;为生育自己的苦命爹娘养老送终,他没有做到……他带着人生许多的遗憾走了。
李小幼走了,他给家人和后人没有留下任何的物质遗产。但他一心向党,忠心报国,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奋斗终身,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精神长存。
魂归故里
1978年,奶奶弥留之际,眼巴巴地看着围在她身旁的亲人,似乎心里有话要说。我们一边安慰,一边让奶奶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现场气氛凝滞,我们静静地等待奶奶说话。过了一会,奶奶终于说话了,她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看来,我是要走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小二,小二孩儿,命苦呀,当兵时,二十大几啦,因为家里穷,也没给孩儿成个亲,又在外头光荣了,也不知道现在撂在了哪儿……当娘的想起这些来,心里难受呀,心里不安呀……”说到这里,我们看到奶奶深深的眼角里淌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又过了一会,奶奶有气无力地说,“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你们能把小二孩儿找回来,回到爹娘的身边来……”奶奶说话越来越困难,后来,只看到奶奶的嘴唇在微微颤抖,语已无音,气息已乱。不一会,奶奶闭上了双目,停止了呼吸,带着对二伯父的念想与牵挂,奶奶走了,这年,奶奶78岁。
奶奶是革命烈属,奶奶在世时,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中共长子县委、长子县人民政府的慰问信。每年秋天,大队在奶奶的口粮分配上,都要给予政策上的照顾。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了家的光荣,国的关怀。
知道二伯父牺牲在了淅川,从此,淅川就成为了我们心中抺不去的地理坐标和萦绕在我们心头对亲人的遥远挂念。
2016年清明节,我们陪同80岁的母亲去往淅川,去寻找离别68年的亲人,去完成38年前奶奶的临终遗愿,去迎请二伯父“回家”,让他回到念念不忘着他的爹娘身边。
我们从壁立千仞的太行山到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地,长途奔波的疲倦让大姐不由自主地感叹:当年的伯父是如何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地从咱村里走过来的。我脱口说:是信仰的力量。
车穿行在起伏的山岭中,前方密集的楼群进入我们的视线,渐渐地,密集的人流和车流与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到了淅川县。了解后得知,这里是淅川的新县城,而非伯父当年攻打的县城和牺牲的地方。
淅川老县城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为修建丹江口水库,支持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城整体搬迁,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县城全部沉没于碧波荡漾的水底。
淅川老县城位于新县城西南20余公里的老城镇,丹江口库区的上游。于是,我们离开新县城,往老县城的方向继续前行。在淅川县的老城镇不远,就是当年淅川的老县城所在地。到达目的地后,由于是枯水期,我们看到的是一大片空旷的沙石地。盛水期,这里就被丹江口水库的水全部盖住。当年淅川的老县城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我们旁边的一块油菜地,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地边一眼荒废的古井,似乎是当年淅川老县城的残留物,我们也似乎从这里感受到了伯父遗留的信息。我们把给伯父专门准备的祭品,一顶黄色的军帽和闪亮的红五星款款摆放在土台上,上香,作揖,跪拜。透过缭绕的香烟,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伯父。
缕缕青烟接乾坤,张张冥钱腾空舞,或许伯父在天有灵,能够感知到千里来寻的亲人。
伯父的遗骸哪里去找,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们心生一片茫然。一座都城都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了,要找到伯父的遗骸犹比大海捞针还难。
淅川,我们来得太迟了。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带着伯父68年前血染的泥土,带着伯父68年来思家的心愿,我们离开了淅川,踏上了回家的路。
从秦岭余脉到中原大地,从中原大地再到上党屋脊,当暮色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时,我们回到了故乡,漂泊在外68年的亲人终于回到了家。
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雨,下了整整一夜。
2016年4月4日清晨,清明节。太阳又升了起来,万道霞光照在尧乡大地。二伯父安葬于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
坐落在长子县城北关的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因建在“北高庙”遗址上而得名,相传尧王长子丹朱为了纪念炎帝和他的陶唐氏族,率众垒筑,古台平地隆起,形似“熨斗”故称“熨斗台”,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松柏环抱,翠峰叠影,雄奇肃穆,景致非凡。
1999年,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级历史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同时也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2016年,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列入国家级烈士陵园。[6]
二伯父墓地位于陵园东区2排1号,墓碑由花岗岩制作,墓碑正面上方刻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李小幼烈士之墓”刻在墓碑正面中间,下面为烈士的生卒年。墓碑背面是烈士的生平简介,碑底为黑色,字为黄色。二伯父的英灵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从异域他乡回到了故土家园,回到了亲人身边,回到了党和政府建设的烈士陵园。在这里,伯父再不孤寂、凄楚和悲凉。在此时,终于实现了我们多年来希望伯父魂归故里的心事、心结和心愿。
陵园里耸立着一面纪念墙,上面镌刻着“山西省长子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在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中,我们找到了“李小幼”的名字,面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纪念墙前是一个小广场,纪念墙对面是一行行和一列列的烈士墓。置身此情此景,我们浮想联翩,纪念墙上的烈士英名录仿佛是部队的花名册,排列整齐的烈士墓,仿佛是整装待发的部队。在队列中,我们仿佛看到李小幼,我们的二伯父又跟随队伍踏上新的征程。
2021年,清明节,我们再次到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给伯父扫墓。在伯父的墓碑前,在肃穆的气氛中,我们想了许多,想到了我们的家。如今,我们家的生活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85岁的母亲,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我们和许许多多的家一样,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而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是伯父和千千万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还想到了我们的国,我们的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来之不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一百年矢志不渝的奋斗取得的。
参考文献:
[1]马志芳,“情系老兵映初心—记共和国纪念章获得者赵福昌”,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的《红色山西》2020.6.1 。
[2]段士朴,“解放战争中的晋南战役”,《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3]陈赓,“挺进豫西 革命回忆录”,《人民日报》1961.1.1。
[4]中国历史网,《洛阳战役》。
[5]淅川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文献资料。
[6]长子县革命烈士陵园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李虹蔚,1962年生,山西长子人。2000年策划的广播广告作品《泰元双农牌杂粮》获全国第七届广告大赛铜奖;2004年撰写的论文《论我国广播电视制作产业的发展》获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文;2010年撰写的文章《科学理政的有效平台,行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收录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在中国》丛书。编著有《山西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