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腹泻及护理评价
2021-06-02李佳
李 佳
腹泻是通过多种混合原因引起的肠蠕动过快而造成肠黏膜分泌和吸收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1]。该病患者一般会表现为每日超过3次排便,而且每日的排便量超过200 g,粪便水分超过总量的85%[2]。腹泻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呕吐、恶心、腹泻、腹痛等,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最近几年,据统计来说,腹泻的发病率出现持续上升现象,这个症状与平时的餐饮,使用药物,添加辅食等多种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天气变化,以及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和病毒感染息息相关[3]。就目前医学发展,如今医学上通常使用西医单独治疗,对症下药,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多因素引起的腹泻来说临床效果不显著。因此针灸护理逐渐应用于临床。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灸主要分为“针”和“灸”,是东方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了针灸的理论知识、穴位认知、针灸的技术以及相关针的分类。但是,针灸治疗腹泻护理要点及对住院时间缩短的评价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腹泻患者为对象,探讨针灸护理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腹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中男46例,女54例;平均(45.77±4.52)岁;感染性腹泻32例,食饵性腹泻26例,过敏性腹泻13例,糖源性腹泻29例;腹泻病程平均(9.12±2.42)d,腹泻平均(6.78±2.25)次/d。观察组中男40例,女60例;平均(46.03±3.47)岁;感染性腹泻40例,食饵性腹泻27例,过敏性腹泻17例,糖源性腹泻16例;腹泻病程平均(8.52±3.49)d,腹泻平均(7.87±1.68)次/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都出现腹泻症状,均满足腹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所有患者了解本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原发性疾病者; 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实质性器官病变者; 代谢异常者或合并恶性肿瘤者; 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遵医嘱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步骤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补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护士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患者和家属做入院评估,介绍以及病理宣传,并在患者住院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之后的出院指导[4]。观察组采用针灸护理,针具的规格为0.25 mm×75 mm。取穴:胃痛穴,在口角下1 cm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 cm;腹痛穴,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治疗时患者呈现仰卧姿势或坐姿,针灸位置要进行常规的消毒,消毒后进行针刺治疗,每日治疗2次[5]。连续治疗4~6 d为一个疗程。针刺治疗后对足三里、脾俞、关元以及天枢等进行艾灸,充分发挥补肾健脾的功效;在治疗时还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实际表现,如针对呕吐患者加刺肾俞,针对消化不良的患者加刺建里,针对外感风寒患者加刺风门和大椎,针对脾肾阳虚患者加刺肾俞等。治疗过程中采用捻转提插的行针方法,运针1 min起针,采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每天针灸2次,持续治疗6 d为一个疗程。强化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不良情绪,这样会大大地影响护理的进行,同时还会造成患者的身体损害[6]。因此护士应及时告知患者情绪对于护理效果的影响,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另外,还需要使患者能保持平和心态;同时还要教导患者学会自我宣泄法、情绪转移法等调节方法来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加强健康教育,从而可以让患者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加快他们的康复。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护理前后腹泻严重度、情绪状态。情绪状态使用SAS评分及 SDS评分[7]。②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成本。③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8]。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包括呕吐停止时间、体温下降时间和大便次数与性状恢复时间。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腹泻严重度、情绪状态比较护理前,2组腹泻严重度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腹泻严重度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腹泻严重度、情绪状态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成本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成本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成本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护理后,观察组呕吐停止时间、体温下降时间和大便次数与性状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例,
3 讨论
腹泻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俗称“拉肚子”[9]。患者一般会表现为每日超过3次排便,而且,每日的排便量超过200 g,粪便水分超过总量的85%,更为严重的是会排泄出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等。腹泻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正常人大约每天进入9 L液体,在进入途中肠道会对水分进行吸收,当最后进行排泄时粪便中水分只有100~200 ml。但是,如果最后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这就是腹泻产生的原因[10]。在临床上,按病程时间划分,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类型。急性腹泻发病迅速,病程在2~3周,这类腹泻大多是由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的复发性腹泻,其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导致[11]。腹泻的常规护理包括患者日常观察、饮食方面、用药护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常规护理的时间点不固定,病情针对性不强,造成临床效果不显著,针灸护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近乎标准化的护理方法,是患者在治疗期间一种高效率的新型护理模式[12]。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腹泻严重度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针灸护理能够提高腹泻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康复时间[13];观察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成本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针灸护理能够减少腹泻次数、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14]。针灸护理属于一种整体性护理,它的护理包括患者的各个方面,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了针对各个患者病情的具体要求,并制定详细的规范化护理要求,而护理的内容具体到患者每天的各个时间、各个细节上,可以涵盖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针灸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检查、用药等各个阶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日常活动及治疗并制定相关的病理健康教育。医院进行护理目的是具体地提供有效的照顾,以此可以控制质量和经费;观察组呕吐停止时间、体温下降时间和大便次数与性状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针灸护理能够促进患儿各项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复,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5]。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护理能够提高腹泻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康复时间,减少腹泻次数、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能促进患者各项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复,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