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识别描述方法及应用
2021-06-02何发岐闫相宾蔡利学
张 威,何发岐,闫相宾,蔡利学
(1.中国石化 华北油气分公司,郑州 450006;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3.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2206)
中国致密砂岩气地质资源量达36.54×1012m3,其中克拉通盆地大面积致密砂岩气地质资源量占83.2%,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重要增长点[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致密气资源量达15×1012m3[2],目前已发现了苏里格、乌审旗、大牛地、神木、东胜等多个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致密气田。尽管已取得显著勘探成果,但目前对盆地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圈闭还存在不同地质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深盆气圈闭。自20世纪70年代末“深盆气”圈闭(deep basin gas traps)[3]概念在美国提出以来,不少学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致密砂岩气具有“深盆气”类似特征[4-6],圈闭(气藏)边界受盆地边缘区域性气水界面位置控制。
二是大型岩性圈闭。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盆地致密砂岩气的勘探突破和逐步展开,“大型岩性圈闭”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用于指导苏里格、大牛地等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7-12],明确了大型河道复合体控制了圈闭范围及天然气富集。同时,李良[2,7]等提出了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圈闭识别评价方法。
三是连续(准连续)型非常规聚集。2000年以来,邹才能等[13-16]提出鄂尔多斯盆地的致密油气属于连续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其主要特征为大规模储层普遍含气,浮力不是成藏主要动力,圈闭界限模糊不明或者无圈闭。
上述三种观点尽管存在差异,但都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岩性圈闭不同于常规圈闭,主要表现为大面积分布、边界模糊,难以用传统方法开展圈闭评价。但是,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由于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在现有技术和气价条件下,这种大面积分布的致密气有50%左右没有经济性[17],如果简单地按照大面积连续气藏的概念直接进行开发,忽略控制气藏富集和高产条件的圈闭描述评价,会导致勘探认识错误,影响开发效果。因此,针对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特殊性和规律性,建立规范、精细的圈闭识别描述工作方法和流程十分必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的识别和描述,存在两个技术瓶颈:一是在分辨率相对低的地震资料上,如何预测纵向上多层叠置复合砂体中的有效储层?二是平面上这种大面积分布的圈闭边界如何厘定?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利用伊盟隆起南部与伊陕斜坡过渡部位的杭锦旗地区300多口井的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独贵加汗区带为重点,结合全区地质特征,总结了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的地质模式及有效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一套针对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的六步识别描述方法。
六个步骤包括:①建立井—震层序地层格架;②建立有效储层发育地质模式;③建立砂岩复合体的地震响应模型;④圈闭纵向单元的精细地震解释;⑤井—震联合沉积相分析;⑥圈闭边界确定与综合描述。
随着近年来该方法在杭锦旗地区的不断应用与完善,评价出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储量区——独贵加汗,并探明盒1段(指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一段,下同)气藏。
1 区域地质背景与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横跨伊陕斜坡、伊盟隆起和天环向斜3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二叠系发育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盒1段是最主要的含气层位,也是本文研究层段(图2)。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构造位置Fig.1 Structural location of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图2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主要目的层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main targets in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根据单井层序分析与井—震对比,将石炭系太原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对应地震剖面上的4个连续稳定的同相轴。主要研究层位盒1段对应二级层序Ss3,包含了2个三级层序Sq4和Sq5,每个三级层序包含1~2个正粒序沉积旋回(图2)。在此基础上对全区一级层序开展了井—震联合解释,建立了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盒1段位于一级层序Ms1向Ms2过渡的第一个沉积旋回,沉积期盆地北部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向湖盆中心快速推进。平坦宽缓的古地貌、多物源供砂、多水系供砂为盒1段大面积、广覆式砂体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18]。平面上,杭锦旗地区盒1段辫状河自西向东可划分为4个水系,每个水系宽度大于30 km,由3~5条叠置交错的辫状河主河道组成。主河道由多期河道砂体复合叠置而成,宽度3~5 km,局部2~3条主河道交叉合并成更宽(5~15 km)的连片河道(图3,图4)。
图4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盒1段东西向沉积相综合剖面(a)与地震解释剖面(b) 剖面位置见图3。Fig.4 Sedimentary facies (a)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b) profiles from east to west of first member of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2 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有效储层发育模式建立
2.1 沉积微相和有效储层发育模式
盒1段辫状河的沉积微相主要由心滩、水道充填和泛滥平原组成。其中心滩是辫状河的主体,是在河道中心部位强水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岩性主要为含砾粗砂岩及粗砂岩,泥质含量一般小于15%;水道充填是在河道的主水流开始改道后,水动力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形成的,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泥质含量10%~25%;泛滥平原为河道间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沉积(图4a)。心滩和河道充填砂岩孔隙度平均8.0%;地面空气渗透率平均0.55×10-3μm2,其中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砂岩样品占总砂岩样品的87%,总体上为致密砂岩(图5a)。
沉积微相对本区砂岩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心滩微相由于沉积水动力强,形成的砂岩粒度大,泥质含量低,颗粒抗压实能力强,渗透率平均为0.83×10-3μm2。河道充填微相由于沉积水动力相对较弱,形成的砂岩粒度以中细粒为主,泥质含量高,抗压实能力弱,渗透率平均为0.29×10-3μm2(图5b)。
在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中,能获得工业气流的相对高效储层平均渗透率一般大于0.5×10-3μm2[19]。在研究区盒1段渗透率大于0.5×10-3μm2的砂岩中,含砾粗砂岩和粗砂岩占总样品的78%。因此,有效储集体主要为心滩微相的含砾粗砂岩、粗砂岩。
2.2 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的广覆性、宏观非均质性及分带性
2.2.1 广覆性
盒1段共发育4套沉积旋回,4期频繁摆动的河道形成的4套砂体在侧向上交错叠置,砂体在平面上呈连片分布(图3,图4)。统计显示,盒1段砂体累计厚度主体分布在10~45 m,其中厚度大于10 m的井数占97%,大于20 m的井数占75%(图5c)。因此,在该区盒1段钻遇没有砂体的概率基本为零。尽管单期河道砂体都有边界,但在盒1段这个二级层序纵向单元内,广覆式分布的席状砂体不存在明显的地质边界(图4)。
2.2.2 层内宏观非均质性
尽管砂岩呈大面积席状分布,但在河道频繁迁移作用下,心滩微相的(含砾)粗砂岩和水道充填相的中细粒砂岩相互交错叠置[20]。因此,相对高孔渗的粗粒有效砂岩往往被相对致密的中细砂岩分割成不连通的渗流单元,储层非均质性很强。研究区盒1段(含砾)粗砂岩单井钻遇1~4层,部分达到5~6层,有效储层被非储层分割后,形成了“砂体连片,储层不连通”的格局。
2.2.3 分带性
受北部物源和局部地貌影响,盒1段4条水系控制了研究区砂岩复合体呈南北向、薄厚相间的带状分布。主河道沉积区位于古地形相对低洼部位,水动力强,往往多期河道交汇,砂体厚度20~45 m;河道间沉积区位于古地形相对高部位,水动力弱,河道规模小且相对孤立,砂体厚度5~20 m。
在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中,河道砂体的分布控制了气藏的范围,储层的物性与厚度控制了天然气富集。统计表明,气层厚度与砂岩厚度整体上呈正相关,当砂岩厚度大于20 m时,以工业气流井为主;当砂岩厚度小于20 m时,以低产气流井和干层井为主(图5d)。因此,圈闭“甜点区”的分布受沉积相带与有效储层厚度控制,圈闭描述的核心也就是对河道复合体空间位置及其储集特征的预测描述。
图5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盒1段辫状河砂岩复合体综合统计图版Fig.5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braided river sandstone complex of first member of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3 有效储集体地震响应模型与预测
3.1 有效储集体的地震预测难点与解决思路
由于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具有边界模糊、内部非均质性强、相对高孔渗储层控制含气性的特点,复合河道中有效储集体空间分布预测是圈闭识别描述的核心和难点。研究区盒1段(深度2 900~3 200 m)三维地震主频20~25 Hz,根据楔状模型下地震子波调谐理论[21],垂向可分辨的最小厚度为40~50 m。而本区砂岩单层厚度主要为5~15 m,且不同粒度砂岩与泥岩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无法在常规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对于这种厚度小于地震绝对分辨率(1/4波长)的陆相砂泥岩薄互层沉积体,曾洪流等[22-24]、凌云等[25]分别提出了地震沉积学、空间相对分辨率的概念,在沉积地质模型约束下,充分利用等时地层切片等地震属性的时空变化,在很多地区的陆相砂岩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以地震切片为主要技术的方法对于在一个波组范围内仅发育一套独立的沉积体的情况,一般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研究区砂泥岩薄互层,由于沉积体系的差异和地震子波的相互干涉作用,目前预测难度还很大。解决的思路是在建立有效储集体发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沉积体系在特定的地震资料背景下的综合解释模型,开展井—震一体化精细解释、沉积相分析与储层预测。
3.2 席状复合河道有效储集体的地震响应模型
3.2.1 有效储集体的岩石物理特征
在录井、岩心资料与测井曲线联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优选没有受到井径扩大等外在因素影响的不同岩性声波时差和密度测井曲线数据,计算波阻抗并进行交会分析。数据表明,岩石粒度越大,声波时差越高,密度越小,波阻抗越小;有效储层(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与非有效储层(中细砂岩、泥岩)的声波时差、密度和波阻抗均存在较大差异,重叠较小,而中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之间的岩石物理参数分布存在一定重叠(图6a,b)。
3.2.2 不同储层叠置模式的地震正演模拟
在有效储层与围岩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情况下,当一套波组内仅发育一套砂体的简单模型时,地震振幅与这套储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于一套波组内有效储层与非储层相互叠置的辫状河复合砂体,就会产生相互干涉的多个波阻抗界面,储层与地震振幅、波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变得复杂。为了揭示这种复杂性和规律性,本文根据辫状河复合河道的发育模式,建立了一组11个砂泥岩剖面地震正演模型(图6c,d)。模型设计考虑4个因素:①盒1段(60 m)及上覆、下伏地层(各100 m)厚度按研究区平均厚度;②不同层位、不同岩性的地球物理参数取自研究区实际测井统计平均值;③盒1段上覆、下伏地层的砂岩、煤层厚度及纵向位置按均一化设计;④重点分析在主频20 Hz情况下,盒1段有效储层厚度、纵向位置、层数变化与地震波形、振幅变化之间的关系,储层厚度5~30 m变化,层数为1~3层。
图6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盒1段不同岩性岩石物理参数与砂岩叠置模式地震正演模型Fig.6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of rock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of superimposed sandstones in first member of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地震正演模拟显示特征为:①盒1段泥岩与下伏山西组—太原组泥岩普遍存在波阻抗差异,无论盒1段砂体发育程度如何,在盒1段底部都存在一个稳定的同相轴T9d;②当储层厚度小于(含)5 m时,T9d与之上的T9e以复合波形式出现,振幅微弱;③当储层厚度大于(含)10 m时,T9d与T9e之间的波谷开始出现,总体上波谷振幅随着储层厚度增大而增大;④在相同储层厚度的情况下,储层集中分布时的振幅强度大于分散分布时的振幅强度;⑤对于同一套储层,位置越靠近底部,则振幅越大。
正演结果表明,通过地震波形可以检测出累计厚度10 m以上的储层;储层层数、位置都对波形差异有影响,但并不能分辨出单套储层位置。
3.2.3 实际砂泥岩剖面井—震模型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储层叠置模式的地震响应特征,依据实际地震、测井与录井资料,总结了研究区3类6种井—震响应模式(图7)。
(1)复合心滩切叠模式。一般位于多期河道交汇的中心部位,多期心滩相互切叠,形成单层大套储层,砂体总厚度大于30 m,有效储层总厚度大于20 m。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d之上波谷强振幅,T9d与T9e波峰为高连续平行反射、中—小时差(图7,Ⅰa)。
(2)双层心滩叠置模式。位于两期河道的交汇部位,纵向上发育两套被泥岩分割的心滩。砂体总厚度大于30 m,有效储层总厚度大于20 m。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d之上宽缓的强波谷,T9d与T9e波峰呈现高连续平行反射(图7,Ⅰb)。
(3)多层心滩叠置模式。位于3期以上河道交汇部位,单期心滩厚度小于10 m,心滩之间为水道充填相的中细砂岩或泛滥平原的相泥岩。砂体总厚度大于30 m,有效储层总厚度大于20 m。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d之上中—强波谷,T9e波峰呈现低连续、亚平行反射(图7,Ⅰc)。
(4)心滩/水道充填互层模式。位于复合河道边部,两期以上河道交汇,由于沉积水动力较小,形成的心滩厚度小,且与水道充填相互叠置。砂体总厚度20~30 m,有效储层总厚度10~20 m。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d之上中—弱波谷,T9e波峰呈现低连续、亚平行反射(图7,Ⅱa)。
图7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盒1段不同砂岩叠置模式的井—震响应图版Fig.7 Well-seismic response chart of different sandstone superimposition patterns in first member of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5)水道充填叠置模式。位于复合河道边部,纵向上以中、细粒的水道充填沉积物为主,夹有1~2套薄层心滩。砂体总厚度20~30 m,有效储层总厚度5~10 m。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e与T9d波峰叠置成复合波(图7,Ⅱb)。
(6)孤立河道模式。位于河道间,主体以泥岩、中细砂岩为主,局部发育1~2套薄砂体,但在平面上不连续,呈孤立状分布。砂体总厚度小于20 m,有效储层总厚度小于5 m。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e与T9d波峰叠置成复合波(图7,Ⅲ)。
以上井—震响应模式表明,在相对低频地震资料背景下,尽管不能分辨出单层心滩,但不同厚度、不同叠置模式的复合砂体在地震波形、振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地震沉积相分析及有效储层预测的依据。
3.3 圈闭纵向单元解释与井—震联合沉积相分析
借鉴地震沉积学的工作思路[22],充分结合研究区辫状河复合河道有效储层的地质特点及地震响应模型,提取代表目的层段有效储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最大波谷属性与代表不同期次河道发育特征的地层切片属性,并进行有效结合,对杭锦旗中部独贵加汗圈闭(位置见图1和图3)开展井—震联合沉积相分析。
3.3.1 确定纵向作图单元
根据本区地震资料频谱分析,主要目的层地震子波调谐厚度为40~50 m;结合砂泥岩正演模型(图6)和实际井—震响应模型(图7),在一个二级层序(盒1段)60 m地层厚度范围内,所有地层切片为同极性,且振幅、波形变化可以反映复合河道的厚度及叠置模式的差异。因此,本次研究把二级层序(盒1段)作为席状型复合河道的最小作图单元。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对二级层序顶、底界面T9d、T9f开展精细追踪解释。
3.3.2 敏感属性选取
首先在目的层岩石物理分析及井震响应模式分析(图6,图7)基础上,试验多种地震属性与席状型致密砂岩的岩性组合匹配模式,最终确定波谷振幅为敏感地震属性。
3.3.3 地层切片处理
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在地震数据体中沿相对等时界面——二级层序Ss3顶底界面制作地层切片,并建立地层切片与沉积旋回的对应关系。在地震同相轴T9d与T9e之间选取8条地层切片,对应盒1段2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三级层序内有4张地层切片。
3.3.4 井—震联合沉积相分析
首先在正演和井震实际模型的基础上,将盒1段地震相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振幅体,其中Ⅰ类为强振幅,代表多期厚层叠合心滩;Ⅱ类为中强振幅,代表心滩与水道充填互层;Ⅲ类为弱振幅,代表泛滥平原沉积。然后在井—震联合解释的地震数据体上,提取T9d之上的最大波谷振幅属性(图8a),并在T9d和T9e之间选取代表盒1段早、中、晚期的典型振幅切片(图8b,c,d)。
在大波谷振幅属性平面图(图8a)上,可以看到Ⅰ类、Ⅱ类振幅体连片分布,代表了叠合连片的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主体,Ⅲ类振幅体主要分布在主河道的东、西两侧。总体上从北部物源区向南部斜坡区,振幅逐渐变弱,代表了砂/地比逐渐降低,说明随着古地形向南逐渐平缓,沉积水动力逐渐减弱。代表心滩复合体的Ⅰ类振幅体呈带状、片状分布,在北部多成大面积连片,南部逐渐分散,顺河道呈小面积分布,在两条河道交汇处往往面积更大、振幅更强;代表心滩与水道充填叠合体的Ⅱ类振幅体一般顺河道方向围绕在Ⅰ类振幅体的外侧呈大面积分布,但是振幅强度不均匀,其中的强振幅呈“甜点”状分布,代表有效储层的含量在平面上变化较大。
在代表3期河道的振幅切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河道的演化。在盒1段早期,发育3支主河道,其中西部河道振幅最强,呈连片分布,说明早期西部水动力最强;在盒1段中期,西部河道的振幅体明显变弱且不连续,而中部河道的振幅体增强并在南部呈连片分布,东部河道的振幅体的振幅开始增强、连片;在盒1段晚期,西部河道的振幅体已经消失,东部河道的振幅体进一步增强。3期切片的变化说明该区的河道是从西部的隆起区到东部的斜坡区逐步推进的。
3张地层切片所揭示的河道演化也验证了最大波谷振幅属性中3类振幅体对应的3类储层叠置模式。在最大波谷属性Ⅰ类振幅体发育区,在地层切片属性上至少2张为强振幅,说明至少有2期心滩叠置,例如W110井(图7,Ⅰa)、W98井(图7,Ⅰb)、W103井(图7,Ⅰc)。在最大波谷属性Ⅱ类振幅体发育区,地层切片上一般显示为1期强振幅,1~2期中—弱振幅,说明河道迁移频繁,例如W99井(图7,Ⅱa)、W111井;在最大波谷属性Ⅲ类振幅体发育区,在地层切片上显示3期均不发育主河道,例如W87井(图7,Ⅲ)。
依据三维地震工区内井—震联合分析,结合三
维工区外的二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预测了独贵加汗圈闭的沉积相分布(图8e)。独贵加汗圈闭盒1段为辫状河沉积相,包括心滩、辫流水道和泛滥平原3种微相类型。辫流水道和心滩组成的辫状河道复合体呈大面积席状分布;心滩复合体分布在辫状河道中心部位,北部成连片近扇状分布,南部沿辫流河道呈分散带状分布。
4 圈闭边界确定与应用效果
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是由一系列被致密层(中细砂岩、泥岩)分割的粗粒砂岩储集体叠置组成的,每个储集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型岩性圈闭。而这些单个小型岩性圈闭由于厚度小且以复合叠置状态存在,目前利用地震资料一般是不可分辨的,无法实现钻前预测,属于隐蔽圈闭。因此,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要评价的对象是由若干独立岩性圈闭组成的隐蔽圈闭群,在勘探阶段难以精确刻画其岩性边界(砂体厚度0 m等值线)或物性边界(气层孔隙度下限等值线)。因此,圈闭边界强调是勘探风险边界,需要在一个合理的纵向单元内确定一个累计砂体厚度等值线作为评价边界,以圈定主河道范围,预测有效储层分布的“甜点区”,提高钻井成功率(图9b)。
圈闭评价边界的砂岩厚度下限确定主要考虑2个方面:①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作为圈闭评价边界的砂岩厚度值大于或等于本区工业油气流井的累计砂岩厚度统计下限。②在研究区地质、地震资料条件下,在圈闭评价的纵向单元内,累计厚度大于该下限厚度的砂岩复合体可以利用地震+钻井资料预测,平面上圈闭边界内、外的地质模式和地震响应特征有差异。
具体技术流程为:①根据研究区层序地层与地震频率对应关系,确定与沉积相作图单元一致的圈闭评价纵向单元(见前文3.3.1),研究区以盒1段(二级层序单元)作为评价单元;②在井—震联合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地震+钻井预测出的盒1段复合河道作为圈闭的主体;③在主河道范围内,利用砂岩复合体内不同岩性的岩石物理特征差异(图6),对河道砂岩复合体开展波阻抗反演,结合井—震响应模型中地震属性值与砂岩厚度关系,绘制砂岩厚度等值线平面图,主河道边界附近的砂岩厚度等值线为20 m(图9a);④根据本区及邻区工业气流井的砂岩厚度与气层厚度统计,砂岩厚度20 m大于本区工业气流井砂岩厚度下限标准(图5d),因此确定了位于河道边界附近的20 m砂岩厚度等值线作为圈闭评价边界。
在圈闭面积确定之后,根据圈闭内油气层有效厚度、含气面积系数、单储系数计算地质资源量。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勘探集中部署评价区范围,依据圈闭内部厚砂带“甜点”分布开展井位部署。
图9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独贵加汗圈闭盒1段砂体分布Fig.9 Trap distribution in first member of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Duguijiahan trap,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随着近年来评价方法的不断应用与完善,杭锦旗地区独贵加汗盒1段岩性圈闭的评价精度不断提升,利用该技术部署探井近百口,钻井吻合率87%,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超千亿立方米。2018年以来该圈闭评价方法已推广应用到杭锦旗地区西部新召东区带盒1圈闭并取得突破(图3),又发现了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储量阵地。
5 结论
(1)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具有广覆式分布、层内宏观非均质性强、厚度分带分布的特点;在整体致密背景下,心滩微相的(含砾)粗砂岩是有效储层主体,有利相带与有效储层的分布控制“甜点区”分布。
(2)在目的层单砂体厚度低于地震绝对分辨率(1/4波长)的情况下,地震波形、振幅变化可以反映辫状河席状砂岩复合体厚度、储层叠置模式的差异,利用最大波谷振幅属性、振幅切片属性进行井震联合地震相分析,可以实现砂岩复合体沉积相及有效储层的分布预测。
(3)以层序格架为约束、地质模式为基础、井—震联合沉积相分析为手段建议的六步法辫状河河道砂岩有效储集体分布及其边界预测评价技术流程,已在杭锦旗地区取得较好效果,并推动了2个千亿立方米储量阵地的发现,是适用于该类储层预测的有效方法,对国内外其他盆地致密砂岩圈闭的评价有参考意义。
致谢:本文研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李良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参与部分研究工作的还有杨双、王善明、范玲玲,丁烽娟、马超、归平军、李灿等,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