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2021-06-02李向玥林姗姗李坤莲
李向玥, 林姗姗, 李坤莲
(阳江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广东 阳江,529500)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产妇于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糖耐量异常,目前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日益增加[1]。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发生妊娠高血压、胎儿窘迫和巨大儿等问题,严重影响母婴健康。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专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将其血糖控制在正常且稳定状态,改善妊娠结局[2]。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是指根据患者现阶段的意识和行为状态,提供不同的护理干预,从而帮助其纠正错误意识和行为,促进病情恢复[3]。目前,该理念多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中,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母婴结局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阳江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于阳江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并分娩的10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4];② 孕周≤28周;③ 可正常交流;④ 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肝衰竭或肾衰竭;② 无法配合治疗。将上述纳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2组间年龄、孕周、体重和孕妇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院内护理和随访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内护理和随访,至分娩结束。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心理和运动方面的健康宣教,并教会其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强化其对会阴和乳房的护理意识以降低感染风险。护理人员叮嘱患者以进食高纤维、高蛋白和低糖的食物为主,随着病情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指导患者餐后适量运动,时间为30 min左右。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每月2次,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1.2.2 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接受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干预至患者分娩结束。该护理方式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无意识至有意识阶段)、第二阶段(准备至行动阶段)和第三阶段(维持阶段)。
1.2.2.1 无意识至有意识阶段 无意识阶段是指未来2个月内患者无目标行为转变的意识,有意识阶段是指未来2个月内患者想要改变目标行为,但并未制订计划。具体措施为,护理人员向患者强调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随后开展动员工作,针对患者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指出其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从而达到行为意识的转变。
1.2.2.2 准备至行动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患者在2个月内会发生行为改变,已准备制订改变计划。行动阶段是指患者正在进行行为改变,但改变时间未超过2个月。具体措施为,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并开展健康讲座,告知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和用药情况等。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和血糖监测。① 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饮食需求、病情变化和身体质量指数等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患者每天进餐6次,分别为早餐、早餐后加餐、午餐、午餐后加餐、晚餐和晚餐后加餐,并控制每一阶段的能量摄入。② 运动干预:每天晚餐后60 min开始运动,持续45 min左右,运动方式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孕妇瑜伽、游泳和户外散步等。运动期间患者的脉率控制在120次/min以内。③ 血糖监测:每天患者于清晨空腹时、午餐和晚餐前30 min、午餐和晚餐后2 h及睡前测量血糖,将以上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若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不良,联系医师调整其饮食和用药方案。
1.2.2.3 维持阶段 维持阶段是指患者因环境变化和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而可能放弃治疗阶段。具体措施为,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每周1次,时间为30 min,主要了解患者的行为转变情况(近期血糖监测、饮食方案和运动情况)和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患者进行居家运动锻炼,包括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注意事项等。对于行为转变较好的患者进行肯定,鼓励其继续保持,强化其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对于行为转变较差的患者进行指导和监督,并鼓励其家属共同监督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饮食和运动锻炼的有效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水平 比较2组在入院时和分娩前的血糖水平,包括清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3.2 母婴结局 分析2组的母婴结局,包括剖宫产、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和胎儿畸形。
1.3.3 自护行为 采用改良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5]评估2组在入院时和分娩前的自护行力,从具体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等6个维度测评,共11项,各维度0~7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护行为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入院时和分娩前的血糖水平比较
入院时,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娩前,2组的上述血糖指标水平均比同组入院时低,且观察组的上述血糖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入院时和分娩前的血糖水平比较
2.2 2组母婴结局比较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32.08%(17/53),低于对照组的52.83%(2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P=0.031)。观察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新生儿不良结局比较
2.3 2组入院时和分娩前的自护行为比较
入院时,2组间改良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2组的改良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评分均高于同组入院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改良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疾病,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均有不良影响,其发病机制与孕妇的孕激素水平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具有密切联系[6-7]。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必要接受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传统的护理干预仅采用健康宣教、药物治疗,以及饮食和运动干预,忽略了患者的不同需求和认知水平,导致护理效果不佳[8]。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将患者的意识和行为状态分为无意识、有意识、准备、行动和维持5个时期,并随着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明显改善了妊娠结局[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分娩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P均<0.05),与陈亚利[11]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实施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分为第一阶段(无意识至有意识阶段)、第二阶段(准备至行动阶段)和第三阶段(维持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对疾病治疗和护理意识较差的患者进行意识转变,使其接受治疗,纠正其错误意识;第二阶段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等内容为主,并实施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等干预措施,综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第三阶段对患者实施随访,监督并指导其继续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居家管理,并且鼓励家属共同支持和监督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情况[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母婴结局较好,且观察组于分娩前的改良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念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变母婴结局和自护行为。究其原因,通过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影响了患者的意识和行为,提高了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改善母婴结局和提高自护行为[13]。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改善母婴结局具有效果,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其自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