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

2021-06-02吴小琴郑莉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学护理人员

吴小琴, 郑莉丽

(宁德市康复医院 男科,福建 宁德,352100)

精神分裂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失眠等,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可能会导致思维、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发生不良改变,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1]。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运用科学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重视提升其个体适应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其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正性能量,进而改善其面对疾病的态度[2]。本研究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宁德市康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选择2020年1~8月收治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为47例。纳入标准:① 体征、临床症状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描述相符;② 简明精神病评估量表[4]评分≥50分;③ 患者或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文件。排除标准:① 存在沟通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低;② 脏器功能异常;③ 存在酒精或药物滥用的情况;④ 临床资料丢失。2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干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为期6个月。① 用药管理:患者遵医嘱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护理人员观察其病情发展,在治疗期间对其加强用药管理;② 心理支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常规的心理疏导和疾病健康宣传教育。

1.2.2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为期6个月。① 制订干预计划:选择本院专业的心理科主任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并熟练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关的干预措施,每周1次。医师在深入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后,护理人员协助其制订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计划。②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意义和重要性,通过家属的支持,强化患者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为患者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其参加健康讲座、角色扮演活动,每周1次,每次30 min,对患者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障碍的疏导,进而提升其健康行为。③ 感恩教育: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赏析感恩类文章、歌曲,引导患者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叙述自己所感恩的事物、人物,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其感恩情怀。此外,引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感恩心态,促使其充分理解并感恩亲友对于自身的关怀和付出。④ 情绪管理:应用团体心理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掌握情绪管理内容,涉及渐进式肌肉放松、音乐疗法等。此外,鼓励患者书写具有人生价值的文章,通过正能量导向促使其感悟人生真谛。⑤ 感受亲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和关爱,建议家属每周探望1次,便于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尽早回归至社会。患者通过观看家庭亲情伦理剧和写信等方式提高与家属之间的互动积极性。患者也可以定时与家属通话,每天1次,每次通话时间10~15 min。⑥ 重建希望:指导患者通过写作或观看正能量的文章和电影,引导其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以便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⑦ 支持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交流,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便更好知晓患者的病情。向患者提供帮助,对有情绪低落等表现的患者实施支持性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精神症状采取认知疗法,引导其正确看待问题。⑧ 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完善护理细节,向患者给予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组建集体庆生等活动,在患者生日当天送上生日蛋糕等,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通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5]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PANSS包含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各7项及16项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各项评分范围为1~7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

1.3.2 康复效果 干预6个月后,采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6]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估内容包含治疗情况、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等项目,单项评分范围为10~50分,所得分值越低表示康复效果越理想。

1.3.3 认知功能 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7]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评分范围为0~6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

2组干预前的PANSS各项症状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干预前相比,2组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的PANSS各项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的PANSS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PANSS评分比较分)

2.2 2组康复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IPROS各项目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IPROS评分比较分)

2.3 2组认知水平比较

2组干预前的SPM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干预前相比,2组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的SPM评分均提高;观察组在上述时间点的SP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SPM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环境生物学、神经发育缺陷等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较为严重的失望、自卑等负性情绪,受病情影响会逐步丧失自我护理能力[8]。精神分裂症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群体中,发病后行为、思维等多方面存在障碍[9]。精神分裂症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缺少家庭关爱,长期脱离社会,生活质量下降,故需要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是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在应用期间加强对个体多方面适应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情绪管理和重建希望等,可以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愉悦的治疗心情[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的PANSS各项症状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究其原因,患者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后,缓解了其负性情绪,对提高患者积极心理品质方面也具有理想效果,故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尽早恢复[11]。护理期间通过帮助患者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其感恩情怀,可以加深其对积极情感的体验,恢复对生活的自信心、希望,进而促进其临床症状尽早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PROS各项目评分均降低(P均<0.05),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究其原因,应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减轻其不适感、痛苦感,提升其治疗期间的满足感、幸福感。此外,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心理干预在临床护理期间具有关键性作用,本研究中的支持性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展开认知疗法,故康复效果较好[12]。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引导患者书写具有人生价值的文章,定时与家属通话等方式,帮助患者从主观角度积极改善悲观情绪,故取得的康复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的SPM评分均提高(P<0.05),原因在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家属的支持,强化患者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持续性,确保其正确认识自身病情,保持健康的意识、行为,有助于弥补患者的认知缺陷。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水平,加快其临床症状的恢复和康复进程,值得借鉴推广。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心理学护理人员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