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预后质量的效果
2021-06-02唐华珍
唐华珍
(福清市第三医院 内科,福建 福州,350301)
慢性心力衰竭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高血压等多种原因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一种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具有治疗困难、易反复发作、病死率高等特点[1]。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有研究[2]显示,患者对于规律用药、合理运动、健康饮食等健康指导的依从性差是影响其预后疗效、症状改善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医院重视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而忽视院外的健康教育及随访,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患者再次住院率[3]。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程健康教育并采取有效的院外随访模式对于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对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模式进行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福清市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以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于福清市第三医院确诊并收治入院的28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各项临床检查及体征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4]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 纽约心脏病分会(NYHA)[5]心功能分级≥Ⅱ级;③ 具有一定手机操作能力;④ 沟通能力正常且积极配合治疗及院外指导。排除标准:① 合并肿瘤或其他可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器官功能障碍;② 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脏瓣膜病等;③ 合并沟通障碍或精神异常;④ 退出治疗或随访脱落。将2018、2019和2020年就诊病例随机抽取30%及所有2021年就诊患者纳入观察组(175例),其余分配至对照组(106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间性别分布、年龄、NYHA分级分布、病程、原发病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健康教育及院外随访 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院外随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患者出院时由责任医师及护理人员告知其院外注意事项并实施健康教育。① 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规律服药、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养成长期规律用药的好习惯。② 知识讲解:通过发放宣传册及口头指导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进展规律,教会患者自测血压、心律及体重,患者及其家属熟练掌握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家庭自救方法。③ 生活指导:患者改良现有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适量摄优质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患者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睡眠充足,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出现激烈情绪。④ 家庭支持:督促并监督患者规律用药,鼓励其主动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出现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院外随访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等不同方式。
1.2.2 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在对照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接受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建立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和信息化随访小组 小组由护士长牵头负责,成员构成包括1名主治医师和3名专科护士。小组成员均为科室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熟悉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相关知识和康复方法,在治疗与护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小组成员还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操作能力、网络平台运营能力。
1.2.2.2 健康教育 ① 评估个体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学历、经济水平等情况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干预手段;② 宣讲内容:宣讲内容与对照组一致,但宣讲时机贯穿于整个院外随访阶段。患者及其家属在出院时接受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客观了解疾病,有针对性且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3 信息化随访 ① 平台建立: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交流微信群、慢性心力衰竭院外随访公众号及小程序,由小组成员进行内容更新及日常维护,针对所有出院患者设置门诊复查提醒与用药指南;② 随访方式:网络随访方式依托于微信平台,微信群的建立实现了医护患之间的随时交流,医护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患者可以在家中实现答疑解惑;小程序及公众号可以实现患者用药查询、就诊查询及门诊预约。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评价 于干预前(患者出院时)、干预后(随访结束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评价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1.3.2 预后效果评价 依据患者随访结束时的门诊复诊评估结果进行疗效评价,患者NYHA分级降低2级或恢复至I级,即为显效;患者NYHA分级降低1级或恢复至Ⅱ级,即为有效;患者NYHA分级未改变或恶化,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 治疗依从性评价 所有患者随访结束时采用科室编写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为调查问卷对其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量表分为规律用药、合理运动、健康饮食、主动改变、定期复诊5个方面,每个方面5题,每题分为0~4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间LVEDd、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2组的LVEDd均显著小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LVEF均显著大于干预前(P均<0.01);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VEDd显著缩小(P<0.01),LVEF显著升高(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治疗依从性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以双下肢水肿、运动能力下降、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6]。单纯通过药物治疗较难达到改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目的。患者出院后遵守规律用药、合理运动、健康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更为关键[7]。目前大部分医院只重视药物治疗和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而忽视院外健康教育及有效随访的重要性,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强,因此治疗效果及预后质量往往不理想。故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采取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及有效的随访模式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随访模式逐渐应用于临床随访工作中。本研究采用的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模式使医患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为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健康信息传递有助于患者更加充分地了解自身疾病、获取更多针对自身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8]。相比于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模式对于提升患者依从性和预后质量优势明显[9]。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VEDd显著缩小,LVEF显著升高(P均<0.01);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依从性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这说明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其新功能水平,患者预后效果佳。分析原因为,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的优势在于,在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特点和对疾病的基本需求后,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给予全面的信息支持,始终围绕“坚持规律用药、鼓励合理运动、提倡健康饮食、引导主动改变、提醒定期复诊”的干预重点,不断强化各干预环节护理内容,使患者在了解疾病本身的基础上改变自身不良行为,由被动盲从改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患者遵守院外指导的依从性。患者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和遵守医嘱的依从性,是其心功能水平及预后效果改善的重要原因,这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全程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信息化随访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改善其心脏功能及预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