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功能锻炼联合悬吊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
2021-06-02宋燕
宋燕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江苏 无锡,214000)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可切实改善或根除患者的膝关节病痛,但术后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和关节活动受限的风险[1]。因此,术后功能锻炼尤为重要。常规功能锻炼中,患者早期借助关节恢复器进行膝关节锻炼,对预防关节粘连和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但该训练模式会限制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影响其关节功能的恢复[2]。悬吊运动是指悬吊患者身体的某一部位使其在非稳定的运动环境下进行主动运动的一种锻炼方式,该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而改善其膝关节功能[3]。但该训练方式时间晚于常规功能锻炼,不符合早期训练的理念。故本研究将两者联合,探讨常规功能锻炼联合悬吊运动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4];② 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③ 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④ 年龄>65岁。排除标准:① 合并糖尿病;② 有血栓疾病史;③ 膝关节内翻;④ 胫骨近端骨缺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2组间性别、年龄、疼痛时间、患膝分布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功能锻炼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功能锻炼,为期2个月。① 术后第2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使用关节恢复器进行训练。设置起始的屈曲度为30°,之后每日增加10°直至120°后保持不变,训练时,患者在腘窝、胫骨前端和足踝处放置棉垫,每天2次,每次30 min。② 家属每隔2 h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曲运动。若患者能克服恐惧心理,则可让其主动进行锻炼。
1.2.2 悬吊运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接受悬吊运动(从术后第4天开始),为期2个月。
1.2.2.1 准备工作 ① 准备3根宽3~5 cm、长2~3 m的带子(1根有弹性,2根无弹性)作为悬吊带,再准备1根宽25 cm且具有弹性的带子作为辅助带。② 责任护士和护士长均进行悬吊运动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并根据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特征和状态,共同制定适宜的悬吊运动动作,然后将完整的悬吊运动录制下来作为指导视频。③ 护士长组织患者观看和学习指导视频,并对其讲解悬吊运动的特点、优势和技术要点。创建微信群,责任护士将指导视频发布在群里。④ 患者在观看指导视频后去宽敞的会议室,继续由护士长进行完整的现场演示,并强化细节。⑤ 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1.2.2.2 训练动作 ① 患者取仰卧位,双臂环抱在胸前,屈膝并使大腿与床面垂直,将1根无弹性的悬吊带放置在双侧踝关节处(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在臀部下方增加辅助带)后开始动作。先上抬骨盆,保持躯干与大腿笔直,然后术侧膝关节上抬至与大腿成直线,保持3 s后放下。② 患者取侧卧位,健侧膝盖肘部支撑身体,健侧腿外展30°,患侧膝盖抬高至头部上方约15 cm处,将有弹性的悬吊带放在术侧髌骨上缘,患者用力下压悬吊带,使膝关节与肩关节处于同一水平直线。③ 患者取俯卧位,双肘与床面垂直支撑身体,在床与腹部之间放1个软枕头,将2根无弹性的悬吊带分别放在两髌骨上缘(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在腹部增加辅助带),双腿并拢,调整悬吊带高度至与躯干成水平直线,术侧腿尽力下压悬吊带,同时健侧腿外展30°并维持5 s,最后双腿回到初始位置。以上每个动作重复15次为1组,共做3组,组间可休息2 min,训练频率为每天1次,每周3 d。
1.3 观察指标
① 干预前和干预14 d后,记录2组患者的术侧膝关节肿胀程度。患者取平卧位,用软尺测量双侧膝盖近髌骨2 cm处的围长,两者差值即为肿胀程度。② 干预前和干预14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③ 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后的第1天,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6]中的肌力(10分)、活动度(18分)、稳定性(10分)和功能(22分)4个项目来评估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各项目分值均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④ 干预2个月后第1天,所有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在干预期间出现下肢(非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或颜色改变的患者查看其有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膝关节肿胀程度和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间膝关节肿胀程度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14 d后,2组的膝关节肿胀程度均显著小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膝关节肿胀程度和VAS得分比较
2.2 2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肌力、活动度、稳定性和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个月后,2组的肌力、活动度、稳定性和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3。
表3 2组HSS评分比较分)
2.3 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63%(6/41),对照组为21.95%(9/4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4,P=0.391)。
3 讨论
患者在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通常会出现关节肿胀和疼痛,容易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关节恢复。早期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患者借助关节恢复器按照设定程序进行下肢的伸直和上抬运动,能够满足其术侧肢体的静脉回流和关节活动,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程度,防止活动受限,但对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的效果并不明确。悬吊运动中,患者主动收缩肌肉,使膝关节肌肉链达到协同作用,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7]。但悬吊运动对患者双侧关节控制能力的要求较高,术后直接开始运动可能无法达到效果。因此,需在悬吊运动前先进行常规功能锻炼,或可提高整体训练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患者的血管扩张和肌肉损伤,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并在手术部位浸润,使血纤蛋白等血管内容物增加,因此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膝关节肿胀和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4 d后,观察组的膝关节肿胀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常规功能锻炼联合悬吊运动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程度。分析其原因为,悬吊运动属于主动活动,可使患者的神经、血管、关节和肌肉均得到更好的刺激,从而促使局部或下肢血液循环加快,机体吸收炎症渗出物的作用也随之增强,进而可减轻肿胀程度和缓解关节疼痛[8]。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的膝关节肌力、活动度、稳定性和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说明悬吊运动对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原因为,悬吊运动前,制订合适的动作方案、理论与实践双重教学,以及心理疏导等准备工作可减轻患者的恐惧和抵触心理,有助于其主动接受和掌握悬吊运动,为后期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悬吊运动中,患肢始终被悬吊带牵引,形成不稳定的三维训练平面,患者在负重不均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重力进行高水平运动训练,可纠正其在平面运动时双膝关节的异常情况,有助于下肢运动的平衡和协调[9]。整体设计的悬吊运动形成了健侧开链运动和患侧闭链运动的模式,可同时激活协调肌、原动肌和拮抗肌,上抬骨盆动作也可有效激活躯干核心肌群,因而有助于改善肌肉力量,并保持动态稳定,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悬吊运动应用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不会增加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其原因可能为,骨科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高,因而临床多使用抗凝药进行预防。此外,早期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条件,但尚不清楚其与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之间的明确关系[10]。
综上所述,常规功能锻炼结合悬吊运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可缓解其肿胀和疼痛程度,改善其膝关节功能,且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