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技术
2021-06-02赵跃锋赵英华
赵跃锋 周 博 赵英华
(1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北 衡水053000;2衡水市人民政府农业区划中心 河北 衡水053000)
衡水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华北平原的粮仓和京津冀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小麦常年播种面积470万亩左右,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科学分析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找出发病规律,采取科学有效防治措施,对确保小麦生产安全意义重大。
1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表1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防治面积
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衡水市首次发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85万亩,防治110万亩,以播种时未进行拌种、拌种质量差、未浇冻水地块发生严重;2018年发生面积152万亩,防治97万亩,病田率40%,平均病株率23.3%,最高病株率37.6%,平均侵茎率11%,个别地块侵茎率100%,是发生严重的一年。目前经过连年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有下降趋势。
2 原因分析
2.1 种植品种影响。通过全市大面积田间调查发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与小麦种植品种有很大关系,济麦22、衡观35、鲁原502、邢麦4、衡0816、济麦20、婴泊700、藁优2018等品种发病较重,衡S29、中信麦99、衡9966、4399等品种相对较轻。
2.2 气候条件影响。据气象资料统计(表2),2015~2020年期间,春季3~5月份降雨量偏大的几个年份有2015年、2018年和2020年,降雨量分别为129 mm、140.9 mm、98.2 mm,其余年份降雨量基本保持在30~40 mm。2015年是小麦茎基腐病首次发现年份,2018年是小麦茎基腐发生严重年份,也是2010~2020年3~5月份全市平均降雨量最大年份,说明春季3~5月份降雨量大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表2 2010~2020年3~5月份全市平均降雨量
2.3 防控意识不强。早在2016年前衡水市已经开始大力宣传推广小麦拌种技术,但没有引起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随着近年来小麦拌种技术的广泛普及,经过连续多年药剂拌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呈下降趋势。
2.4 耕作制度影响。衡水市种植方式多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模式单一,小麦收获后,没有及时将秸秆清理出田外,大量未经处理的小麦病残体直接混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后,人们有意识的清除田间播种行麦秸,带出田外,减轻了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5 田间操作影响。整地质量差、土壤板结、地势低洼、养分失衡、群体偏大,会导致作物生长不良,抗逆能力下降,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3 防控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前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当家品种并搞好布局,避免大范围种植同一感病品种。目前适合衡水市种植的抗病品种主要有冀麦22、石麦15、良星99、衡4399、良星66等。
3.2 生态调控。应用玉米清垄播种机、秸秆打包机、人工清理等方式清除播种行麦秸,带出田外,减少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3 药剂拌种。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召开现场技术观摩会、设置试验示范点等形式,大力推广普及小麦拌种技术,精选对路杀菌剂,让农民群众切实看到小麦拌种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提高了小麦拌种技术的覆盖率。
3.4 科学栽培。通过采用科学的农艺栽培措施,如深耕深松,适期播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科学调控水肥供应,喷施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脂、磷酸二氢钾等,实现作物营养均衡,增强小麦植株抗性;实施农机深耕深松作业,有效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作业深度一般在35~40 cm,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有效控制播种量,播量一般控制在15 kg左右,基本苗31万~33万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