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势而进 化危为机 人民至上

2021-06-01谢霞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宁波防控疫情

谢霞

2020年,宁波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大战大考,宁波知重负重,砥砺前行,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保卫战、外贸发展突围战……一仗接着一仗打。

这一年,面对逆境和磨难,宁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外贸企业开辟“云端”新战场、积极融入国内国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关接着一关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宁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精准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化危为机、危中抢机主动仗,在“二季红、半年稳、三季进”的基础上有望实现“全年赢”,交出了“两手硬、两战赢”的高分报表。

关键词一:逆势而进

果断实施非常之策,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向好

第一季度,宁波GDP同比下降7%,是开展季度核算以来的最大降幅。

第二季度,宁波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主要指标回稳回暖,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当季GDP同比增长5.1%。

第三季度,宁波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向好,当季GDP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至6.7%。

纵观2020年前三季度宁波经济走势,不难想到一个词:逆势而进!疫情暴发后,劳动力停工、企业停产、供应链中断……这些都给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宁波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受需求下降、国际油价暴跌等因素影响,宁波规上工业中占比居前的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

危机当前,宁波冷静分析,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于2020年2月初发出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动员令。

号令既出,动若风发。宁波精准把握疫情变化趋势,密集出招,及时设立“三复”工作组和复工复产应急组,先后出台企业防疫十项导则以及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8条、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0条等政策,创新实施24小时应急专线服务机制、助企联企服务员机制等。同时,深入开展“十省百城千县”劳务协作,多管齐下努力帮助企业迅速重启生产经营、恢复生机活力。从2020年2月9日开始筹备复工复产,到2月26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复工,不到三周时间,宁波已重回“火力全开”。

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速为负,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宁波经济展现了强劲的韧性,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回升,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到正常轨道。

疫情形势趋稳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极大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宁波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提出了“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以进谋胜”的发展策略,全力打好政策组合拳、稳住经济基本面。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遭遇了现金流短缺甚至断裂的困境。非常之时,当施非常之策。宁波巧用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双试点”契机,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2020年前10个月,全市新增本外币贷款3109亿元,制造业贷款增量达到2019年全年增量的4.8倍。为全面高效兑现减税减费减息减租减支等纾困惠企政策,宁波还创新开发了“甬易办”平台,建立起企业到政府服务部门的一键通、一站式在线互动服务系统。据统计,2020年前11个月,全市累计兑现政策资金2206亿元。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市,宁波经济外向度高达80%、出口依存度高达52%。因此,对宁波来说,“外贸稳则经济稳,外贸稳则就业稳”。疫情暴发后,外贸企业一度面临复工难、订单履约难等问题。为帮助企业渡难关,宁波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帮扶政策。2020年2月16日,宁波发布了“稳外贸12条”,从金融支持、信用保险、提供涉外法律援助等6个方面,为全市外贸企业纾解进出口难题。同年3月30日,宁波发布了“稳外贸新10条”,打出金融帮扶“白名单”、“甬贸贷”、出口转内销等一揽子政策组合拳,为企业提供了近2亿元财政资金的高含金量“政策红包”。在一系列举措的刺激推动下,宁波外贸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前11个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1%,其中出口增长7.3%,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底的3.46%提高到3.6%。

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必须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为促进多元消费,激发经济活力,宁波实施了提信心促消费十项行动,开展“千企万品”百亿云促销、“宁波人游宁波”等活动,迅速促进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回补。2020年前11个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同年上半年回升1.3个百分点。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宁波经济的企稳回升,不是意外,更不靠运气,它凝聚着党委政府、全市企业、广大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宁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这样点评宁波经济的“逆势上扬”。

关键词二:化危为机

积极抢抓机遇,着力打造实体经济硬核实力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的话无疑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宁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既全力以赴稳住经济运行基本面,更主动化危为机、危中抢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这个经济发展的“底盘”越稳,经济就越能行稳致远。然而,在此次疫情中,传统制造业在复工复产中暴露出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用工短缺、物流运输不畅、上下游产业链达产不同步,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折射出制造业生产经营对人工依赖较强的特点。同时,也给制造业在后疫情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划了重点:推动智能化升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宁波深刻领会“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内涵,牢牢把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要求,提出大力发展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产业、数字经济、智能物流等五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以此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加速区域经济由传统劳动力驱动向科技、人才、创新驱动转变,以弥补传统产业的不足,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扎实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提能升级。2020年前10个月,宁波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保持在科技研发上的大投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才能落到实处。2020年7月,宁波作出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宁波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20年前10个月,全市规上工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增长12.2%,全年R&D投入强度预计达2.85%。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疫情对全球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全面冲击,然而,越是世界性危机,越容易引发各类资源大规模流动。在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宁波把挑战期变成“理才”的好时机,积极抢抓全省疫情防控口碑效应和人才流动“窗口期”。疫情防控期间,宁波线上线下同步出手,推出了一系列招才引智“组合拳”。这期间,宁波的人才品牌工程“3315系列计划”共吸引1923个高端人才项目前来申报,逆势增长27.9%。2020年,宁波还新引进全职院士4名,人才生态指数居全国城市第6位。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留用,不仅需要政策的吸引,更需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筑梦空间。宁波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数量不少,但缺乏像深圳大沙河创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海张江、武汉光谷这样的大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平台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宁波一方面大刀阔斧对开发区、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前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南湾新区建设,为产业和人才拓宽发展空间。继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之后,宁波北仑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宁波国家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入选第二、第三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在这场化危为机、危中抢机的主动仗中,宁波克难攻坚,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把“危机”化为技术改造的机遇、数字化变革的机遇、转型升级的机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三:人民至上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面对汹汹来袭的疫情,各地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这道考题着实不易答。对民营经济大市宁波来说,企業晚复工一天,就意味着多一天的巨额成本支出。尤其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更是艰巨繁重。

大战大考面前,宁波毫不畏难、绝不迟疑,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坚持“硬核隔离+精密智控”,迅速开展大数据追踪溯源、大规模核酸检测,创新落实“全域一码通”动态管控、“五色疫情图”分区分级管控、发热门诊全周期管理、重点人员小周期滚动排查等机制,推动形成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线压上、全力以赴的生动局面。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抗击疫情,用30天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用49天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做到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并且在2020年3月上旬率先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

在疫情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这是宁波用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给出的答案。这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宁波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20年一季度,宁波在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8.2%的环境下,仍确保了财政民生支出领域的较快增长速度,卫生健康、科学技术、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四方面支出分别增长25.0%、23.4%、7.6%、2.9%,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熠熠生辉。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稳就业才能保民生、增收入。2020年,宁波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线上线下同步出手,推出了一系列稳就业“组合拳”。仅一季度,宁波就举办大学生招聘活动110场。同时,宁波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扎实推进失业保障提标扩围,千方百计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20年前11个月,全市新增就业1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27%的较低水平。

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2020年,宁波不断强化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工作。这一年,宁波完成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一体结算、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保合并实施、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年度统一等工作,养老保险户籍人员参保率居全省首位。同时,积极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乡(街道)全覆盖,每百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居全省首位。宁波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和免试入学,稳步提升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办学质量。为保护刚需、抑制炒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宁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2020年7月,从保持土地市场平稳、调整限购区域范围等方面提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十条”新政。同时,宁波积极培育发展和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多管齐下保障群众住有所居。2020年,宁波第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和收官之年,然而,疫情来袭让一切充满变数。能否圆满完成这项任务?疫情面前,宁波坚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大的责任担当,统筹兼顾、科学应对,全力以赴战脱贫。通过坚持精准实施项目、扩大产业合作、抓稳岗就业、推进消费扶贫等举措,宁波全面压上、一鼓作气,以冲锋冲刺的姿态,助力贵州省黔西南州、吉林省延边州所有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宁波力量。

回首2020年,几多感慨在心头,几多豪迈在胸中。展望2021年,新征程上,宁波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乘风破浪,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宁波防控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一图读懂宁波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拖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