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新突破 展现新气象 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06-01裘东耀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我市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任务,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六争攻坚”,继续勇攀新高,突出改革突破争先、服务提质争先、风险防控争先,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新突破,展现新气象,唱好“双城记”,确保取得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突出政治性、坚持系统性、把握规律性、增强敏锐性、体现先进性,重点要落实九方面任务。

一、加快建设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

一要扩大创新投入规模。实施新一轮科技争投行动,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优化科技信贷风险池政策,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金融支持作用。特别是要提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以及成果转化的比例,更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

二要建強重大创新平台。全市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国家高新区核心区作用,加快“一区多园”提质扩容。全面提升甬江科创大走廊创新密度,抓紧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单元,继续做好强校强院强所引进集聚工作。组建运行甬江实验室,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全力打造新材料省实验室。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工程,推动创新机构从“大集聚”向“强带动”迭代。

三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变革性创新引领2035”、重大场景应用等计划,滚动编制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急用先行优先部署技术和前沿技术三张清单,推广揭榜挂帅、择优委托、赛马制等攻关方式,落实重大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尽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和进口替代问题。探索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心,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推动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吉利汽车研究院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重大创新产品示范工程,推进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应用,新增推广应用“三首”产品40项。

四要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创新升级人才政策,大力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和甬江引才工程,加强高能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新增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顶尖人才(项目)5个以上。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城,新增就业大学生13万人以上。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港城工匠培育行动,新增专业技术人才6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

五要优化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科技评价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实现技术交易额260亿元以上。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推进知识产权综合体建设,推动成立宁波知识产权法院,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二、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要推进强链补链。提高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效率,推动高端模具等产业争创第三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确保“246”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围绕打造10条自主安全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健全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协同创新产业化项目50个,构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0个。深入实施工业强基2.0计划,落实工业强基项目20个。

二要壮大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加快推进特色园区建设,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软件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深入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未来工厂、数字化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确保完成技改投资630亿元。谋划建设宁波智算中心,争创国家数据交易试点城市。

三要推动产业融合。接续推进“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积极发展专业服务业,培育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制造业服务化试点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培育若干个动力强、质量高的服务业集群,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

四要建强企业梯队。实施千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新增五百亿级、百亿级企业各1家。扎实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建设,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境内外上市及过会企业12家。深入推进“质量革命”,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五要优化产业治理。分类推动开发区(园区)实质性整合优化,增强前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南湾新区等战略牵引平台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平台。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制定实施工业集聚区规划和控制线管理办法,开展低效工业区块二次开发,新建或提升小微企业园30个,整治提升“低散乱”的“两小”企业2000家。强化制造业发展要素保障,确保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35%、制造业贷款增长10%以上。实施工业三类用地规划,有序布局产业链环节必需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中试平台等项目。

三、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支持宁波舟山港完善宁波港域的功能布局、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服务优势。强化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加快物流园区、仓储配送、智慧平台等建设,推动设施联通、标准联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多式联运,共建高效便捷的贸易物流大通道。加快港口货物集聚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梅山国际供应链创新试验区建设,做强航运代理、无船承运等基础服务,拓展船舶交易、船舶检验等延伸服务,培育航运交易、航运经纪等高端服务,高水平运营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

二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编制实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制订出台高质量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联动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保护开发,协同打造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生态海岸带,发展壮大油气全产业链、现代港航服务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产业集群,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

三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谋深做实“两新一重”投资和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快于面上投资增长。强化市级招商统筹,落实市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招商项目机制。强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提高项目申报审批效率,争取更大规模的地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有效破解项目落地建设难题。

四要推动消费扩容提质。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网络零售额增长10%。把扩大消费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培育发展乡村消费、数字新生活消费、文化消费、老龄人口消费、夜间消费、节假日消费。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加快推进老外滩等地标商圈、步行街、历史风情街区品质化升级,改造提升农贸市场50家以上,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40家、省“五化”示范市场35家。

五要推进内外贸一体发展。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的红利,深入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创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海外仓布局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保持稳定、跨境电商进出口额领跑全国。完善国内市场开发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引导企业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拓宽外贸产品出口转内销渠道。

六要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高标准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围绕“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大力发展国际能源贸易,加快推进宁波舟山LNG登陆中心及能源储运项目建设,引进集聚一批石化贸易总部项目。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提升国别园发展水平,确保实际利用外资保持正增长。

七要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发展高地。高起点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更好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资源外溢。全面唱好杭甬“双城记”,推进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发展,提升宁波都市圈发展能级。

四、加快提高改革攻坚效率

一要探索数字化变革新路。打破党政机关之间的数据孤岛、信息壁垒、业务障碍,深化群众、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构建整体智治体系,加快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和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精密智控工作平台系统化集成化建设,开展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努力构建完整的数字社会图景。完善数字化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保护、数据开放共享、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机制规则,牢牢守住数据安全底线。

二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落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清理纠正市场准入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和差异性做法,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深化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金融保险服务双循环示范基地。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决策部署,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的规制,支持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有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三要提高营商环境竞争力。谋划实施优化营商环境4.0版政策,全面推行全优满意办工作标式和“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制度,加快“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化企业办事“五减”改革,构建“甬易办”全领域精准兑现体系。启动实施“三服务”2.0版,形成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落实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系统推进亲清政商关系“1+3+1”体系构建,使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成为普遍行为准则。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形成功能明确、主业突出、分布合理、运转高效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五、加快建设高能级现代化大都市

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沪嘉甬(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六横公路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扎实做好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栎社国际机场四期、宁波综合交通枢纽前期工作,推动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落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基本实现5G通信全域覆盖。

二要打造精致城区。落实“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高品质打造新城新区、功能区块、交通体系和地标建筑,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立体车库等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新建成绿道140公里以上。抓好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试点和美丽城镇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0个,培育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单位20个、市级样板单位14个。继续建设一批高质量保洁示范区,着力解决城乡接合部脏乱差、小区物业管理难、垃圾分类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三要壮大都市经济。强化科创研发、先进制造、文化教育、贸易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航运服务等城市核心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甬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向区域性总部转型,打造高端要素引力场、都市经济高产田。

四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建设,实施“十大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全面提升全体市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围绕建党100周年、宁波建城1200周年等重大主题,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井头山、河姆渡等文化遗址研究保护利用。开工建设天一阁博物馆新馆、宁波河海博物馆,提高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水平,积极普及“一人一艺”和高雅艺术,切实增强文化惠民的实效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建设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高水平打造宁波文创港等一批文化产业大平台。大力开发精品红色旅游、名山景观旅游等,深化雪窦山?普陀山“两山合作”,规划建设宁波湾等重点文旅项目,推动象山影视城创建国家5A景区,全面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

六、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要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万亩,总产量达到13.7亿斤。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生猪年出栏能力达到149万头、蔬菜年产量稳定在220万吨。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大力发展“甬优”系列优势种业,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打造一流的现代种业总部经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品牌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農产品冷链物流布局,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要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1个,开展村庄梳理式改造400个,建成小集镇式中心村10个、示范乡镇(街道)11个、乡村振兴示范带10条,打造山区、平原、水乡、滨海等各具魅力的美丽乡村组团。实施农村环境脏乱差清零、农村污染防治清剿、农村垃圾厕所污水攻坚行动,落实落细洁美村庄“四无一机制”。注重挖掘乡愁古韵、传承农耕文化、保留乡村风貌,打造一批“浙东民居”样板村,建成一批美丽经济发展示范村。

三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以象山县列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广片区联动、镇村联合、公司联营等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确保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深化“两进两回”,抓实“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有效引导资本、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

同时,要高标准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省内山海协作等工作,帮助对口地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

一要狠抓突出问题整治。以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最大力度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的整改。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联动推进“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升级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入海污染源排口治理任务。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超过98%。加快推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全面落实2.8万亩年度造林任务。

二要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编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碳中和战略研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推进能源绿色高效发展,加快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电力装机比例提高到17.5%。建立与碳排放目标相协调的能源“双控”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要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试点建立县级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加强“三线一单”管控,推进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建设,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典型示范,至少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八、加快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要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探索构建先富带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增收,深入推进“甬上乐业”计划,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障,拓宽灵活就业渠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任务,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规范工作,提高养老基金支付能力。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持续加大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力度,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二要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薄弱幼儿园改造提升、中小学扩容建设、初中强校计划、“1122”高中特色升级等工程,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深化“互联网+终身学习”实践应用。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实施“医学高峰”建设计划,推动省市共建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抓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五大项目”,争创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机制,加快市疾控中心迁建工程建设,筑牢精密智控的防线。优先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重大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市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三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主体责任,认真实施“一城一策”方案,多措并举守住重要指标的控制红线。优先保障低价房源向“无房家庭”倾斜,满足群众住房刚需。推进国家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完善长租房政策,培育发展和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

九、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

一要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紧盯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精准采取安保维稳措施,强化专班运作和值班备勤,切实做到防范在早、处置在小。持续做好涉疫情风险排查化解工作,落实风险评估、应急反应、联动处置机制,确保风险不扩散、不升级。依法推进类金融机构整治规范工作,稳步出清P2P网贷机构立案后风险,协调推动银行机构加快核销处置不良贷款,有序防范纾解民企债务风险及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要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探索建立以“大数据+智能化+网格化”为主体的基层整体智治体系。深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建设,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推动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信访工作闭环。

三要有力保障公共安全。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固本攻坚行动,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严打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并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底线。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本文摘自裘东耀同志2021年1月8日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何海永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