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频主题素材解读运思之“科技C位出道”
2021-06-01谢涛张倩倩
谢涛 张倩倩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最新发布的一份全球报告显示,过去5年,16个可统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中,中国在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5个领域相关的科研产出居世界第一,15个领域的相关科研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前十。这份名为《以科研的力量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的报告表明,中国科技界正将目光聚焦发展,积极用科学研究助力破解发展难题、满足发展需求。
目前,科技创新的角色越来越关键,担当的分量越来越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跑道上,我国近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服务民生、造福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从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到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再到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这些体现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实际问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要重点抓好“八大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八大重点任务之首。立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交界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头号任务,既显振聋发聩,又是顺势而为。
角度一: 科学研究是基础研究,是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调查显示,科技界正努力借助科学研究夯实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研究亟待加强。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角度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是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让科技创新站上核心“C位”,将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这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
角度三: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科技解决方案更精准的前提。科学家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选择研究方向,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会更有利于寻找到科研选题和突破口。
【适用话题】创新 发展 基础 积累 需求导向 问题导向 强国战略 核心竞争力
扫码进站,智能乘车,
解析科技服务民生的“春运方程式”
2021年铁路春运于1月28日正式启动,3月8日结束,共40天。
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经拉开帷幕,时光的列车载着13亿中国人,又到了“回家时间”。网络购票、扫码进站、智能乘车、静音车厢……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新潮流”,似乎在不经意间,让铁路春运越来越有品质。
近十几年来,铁路部门集中力量办大事,持续推动铁路建设,不断增加运力,织出一张让群众从容出行的铁路网。在百姓对于生活质量提升和分享改革红利的渴望中,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群众的眼前、身边次第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百姓的心里、口中娓娓道来:“刷脸”进站、“自主选座”、“接续换乘”、购票电子支付、扫码订餐、扫码乘车、候补购票、电子客票、复兴号动车组的投入……这些过去难以想象的服务举措,如今在中国遍地开花,为春运从“能走就行”升级到“走得称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铁路网的跨越式发展,铁路春运已从“不得不完成的运输任务”变成“充满温情的服务平台”。特别是今年春运,铁路部门从群众最關注的购票、乘车、环境以及疫情防控等问题入手,调整车票预售期,出台24小时全天免费退票服务,实施票价优惠打折,线上售票提前1小时,继续增加运力供给,试行“静音车厢”和推出计次票和定期票产品以及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客票全覆盖、互联网订餐等“无接触式”服务的优势,从售票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列车超员率,列车上预留发热旅客隔离席位,等等,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件件民生工程,解析着“民生方程式”,传递着深厚的民生情怀,折射出铁路部门的惠民之心。
角度一:科技必须服务民生。铁路部门坚持打“民生牌”,既符合铁路发展的要求,也符合铁路的实际,更符合百姓的愿景。这些更快捷、更便民、更人性的举措,尊重旅客体验的服务意识,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春运回家路更加温暖,让旅客归乡脚步更加从容不迫。
角度二:科技突破发展困境。数亿人钟摆式的大迁徙,部分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相对集中,以及铁路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均因为改革发展豁然开朗,铁路春运也渐渐变得贴心暖心。春运之变证明,我们不仅有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且能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更好的发展,也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角度三:需要促进科技发展。春运运输的规模之大,密度之高,以及疫情防护的特殊需求,科技服务于春运,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何尝不是需求促进了科技和春运的“结缘”。
【适用话题】民生 温度 惠民 科技发展 社会进步 以人为本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20年12月12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这项让中国站在中微子研究世界前列的实验,是中美两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俄罗斯、捷克,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对实验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大亚湾国际合作组由7个国家和地区、41个科研机构的2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取得了“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精确测量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等数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要自立自强,但不能闭关锁国。今天,中国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家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近年,中国科学院陆续与俄罗斯科学院、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签署了相关的科技合作协议;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科研平台海外布局,在海外建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而一批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当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担任了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而开放的中国科技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到中国工作。
角度一: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应合作交流。大亚湾国际合作组是在7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合作交流基础之上实現的共赢,共同取得了数项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
角度二:好的平台能使事情事半功倍。大亚湾国际合作组是最大的中美国际合作项目,这一平台的搭建有利于调动各方优势资源,组成更专业的团队,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效益增值。
角度三:实力决定平台。中国科技发展正在从跟跑进入“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时代,实力的提升改变了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态度,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胸襟来迎接挑战和合作。
【适用话题】独创 平台 开放 交流 效益 科学研究 合作共赢
评价体系“破四唯”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持续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四唯”,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2020年,“破四唯”的力度逐渐加大。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直指“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近年,我国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亟待从制度层面进行补强、从治理层面加以规范。评价体系“破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论文、奖项的牵绊,心无旁骛、轻装上阵,才能更加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国家需要。这些“破四唯”的举措,有利于建立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全社会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角度一:制度保障是最有力的保障,评价引导是最有效的引导。完善评价体系是推动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之举,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导向和学术成果。
角度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对科学工作者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评价,更有利于弘扬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潜心钻研、铸造精品的科学家精神。
角度三:正确认识成就与短板。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在科技硕果丰收的今天,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重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适用话题】诚信 创新 自主权 评价体系 制度保证 科研成果 科学家精神 学术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