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绿色金融到绿色转型

2021-06-01刘立男

理财·市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信贷

刘立男

在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危机、污染和废物治理问题困扰全球之际,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一记警钟,警示我们全球经济向包容、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复苏等方向转型的重要性。

基于此,笔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回顾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进展,并就疫后中国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上可配套落实的政策方向给出了五项建议。

绿色金融:中国模式

过去几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监管、制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此外,中国还在绿色债权、绿色信贷、环境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及评价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政策。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将绿色信贷纳入定期宏观审慎评估。这有助于促进绿色债券投资的发展,并提升对绿色信贷的支持。

中国目前有超过130只绿色投资基金,共同管理资金规模690亿元。与2013年相比,该体量已增加一倍以上。此外,中国还推出了22只地方政府设立的绿色产业基金,资产规模逾460亿元。

笔者认为,除绿色信贷以外,不断扩大的中國在岸和离岸绿色债券市场也不容忽视。虽然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远小于绿色信贷,但其发行量已从2016年的2400亿元增至2019年的3860亿元。这使得中国成为2019年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目前中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已达1.2万亿元。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非金融企业和新产品的重要性亦不断显现。目前相关领域已快速增长至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供应量的37%。此外,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的发行量激增350%至500亿元以上。随着绿色企业为融资入驻中国股票市场,绿色股票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公私伙伴关系、绿色租赁产品等其他新产品也相继推出。

如何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按目前发展态势推进,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随着绿色投融资需求的上升,以及市场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及绿色投资的重视,中国将构建更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就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1.从货币、财政和监管层面加强对绿色投资的激励

可考虑为商业银行提供专属绿色中长期的流动性便利。商业银行通过抵押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和债券获得央行的直接流动性支持。其次,放宽对绿色贷款的资本要求:降低风险权重将有助于资本释放,可支持商业银行将更多资源向绿色信贷倾斜。

2.进一步构建更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中国中长期“双循环”增长战略

第一,必须鼓励中小银行加入大型银行的行列,共同发展绿色信贷,尤其是对面向绿色私营企业和绿色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第二,通过推广负责任投资行为,并将ESG投资纳入对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估等方法,以推动国内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认可绿色投资的价值回报。第三,目前中国暂无全国统一管理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随着近日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3.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

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主要涉及一级融资,大多数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如贷款和债券)不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二级市场流动性的缺乏制约了绿色投资的有效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也限制了潜在投资流入绿色金融市场。促进绿色信贷证券化,以及提供绿色债券的有利回购条件是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的解决方案之一。

4.对金融服务业实行ESG披露的硬性要求

欧盟目前已通过《金融服务业可持续性相关披露条例》,要求金融服务业机构披露截至2019年年底的可持续相关动态。新条例预计将于2021年4月实施。未来5年,中国很可能会采用国际惯例,在金融服务业落实类似针对ESG披露的硬性要求。

5.促进中国与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联动

从中期来看,中国的投融资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有望在架构分类、金融和监管激励措施以及绿色产品规格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信贷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The Great Unbanked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论金融体系等级化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