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和高水平交通强市 全力助推宁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2021-06-01沈敏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宁波交通建设

沈敏

“十三五”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着眼扩大城市区位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深入实施“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呈现了一些亮点。

“十三五”宁波城建交通事业实现了大提升

一是综合交通实现大提升。随着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推进,宁波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目前,已构建起联通国际、通达全国全省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了“213”综合交通圈,全面形成了“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先后荣获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等10个“国字号”称号。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航线总数达260条,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宁波舟山港是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710亿元,新增公路里程88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15.8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全国的2.3倍,铁路总里程达378公里。建成了三门湾大桥及接线、穿山港铁路支线等一批重点工程,实现了杭甬高速复线、象山湾疏港高速、金甬铁路等项目的开工建设。通苏嘉甬(沪嘉甬)铁路海上钻探正式启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建成投用,目前正在抓紧推进机场四期项目前期。

二是城乡品质实现大提升。经过多年建设,宁波城市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25.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城市发展从三江口的更新提质走向全市域的品质提升。城市快速路网逐步完善,环城南路、北外环、东外环、机场快速路“两横两纵”的“口”字形城市快速路骨架体系已经成形,市区快速路累计里程达到86.8公里。市区“十三横十二纵”方格网干路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建成主次干道1390公里。三江六岸联系更加便捷,建成新江桥、三官堂大桥等大型过江桥梁4座,市区过江通道累计达到28个。轨道交通初步实现成网运营,先后开通轨道1号线、3号线一期和鄞奉段、2号线二期首通段、4号线,累计运营里程达155公里。城市环境进一步改观,建成长约36公里、各具特色的“三江六岸”品质滨水廊道,西塘河、南塘河、前塘河等塘河公共亲水空间得到优化提升。

三是百姓安居实现大提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宁波的房地产市场逐步繁荣。“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760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2.3%。2019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6.3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6平方米。百姓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新增受益住房困难家庭约2.75万户,总数达13.75万户。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近9万户,货币安置及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2.85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6个,完成农村住宅危房治理改造1.09万间。坚持租购并举,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体系,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住房租赁试点城市。开展9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圆满收官,112个镇乡(街道)全部通过考核验收,39个镇乡(街道)获评省级样板。

四是精细化管理实现大提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城镇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考核中位列第三,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启动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首批20个区域纳入创建。初步形成市、区县(市)、镇乡(街道)及园区一体的智慧城管三级工作体系,智慧城管平台协同网络覆盖面积达到766平方公里,实现对城区12大类186小类综合行政执法(城市管理)事项的全程跟踪。

当前城建交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党的十九屆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是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也要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以高品质生活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这对新时期城建交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了“十四五”宁波要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目标,特别是提出要打造“七个城”,其中有“五个城”与城建交通工作密切相关。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时期城建交通领域要担负起三个方面的重要使命。

第一,要充分发挥城建交通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强大支撑作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循环不畅,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建交通投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交通运输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支撑,对于扩大循环总量、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宁波的现状来看,虽然宁波已经实现从交通末端到交通枢纽的转变,但综合交通的基础仍然薄弱,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仍有待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特别是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方面,宁波在“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中的交通枢纽地位最弱,是目前唯一一个没有与上海实现直联直通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全市高等级公路路网密度为26.1公里/百平方公里,只有苏锡常地区的1/3;高铁密度为161公里/万平方公里,与杭州、苏州等地差距明显;铁路综合枢纽也只有一个。海港空港能级不高。宁波舟山港是全球第一大港,但在国际权威的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只排第11位;宁波机场能级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仅列全国第33位和第29位。要进一步发挥城建交通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支撑作用,宁波还要作更大的努力。

第二,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在城乡品质提升中的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城市化战略,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在城市生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在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不能一律大拆大建,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这些指示和要求,贯彻的一条重要主线就是城市建设要注重提升品质。从宁波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的城市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提升,但离品质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空间拓展与内涵提升不匹配、不协调、不同步,市区与县(市)之间、新老城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面貌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基础设施引领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城市路网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引领力不足,更多的是区块开发倒逼路网建设。城市发展存量提升不够精细、增量拓展还不快。城市有机精细化程度还不够,比如老旧小区单体化改造居多,片区化有机更新不多。城市建设中对特色资源要素的挖掘还不够,对“滨水、历史、文化”等城市元素的利用还不够。增量拓展也不够快,城市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围绕城市品质提升还有许多方面工作要做。

第三,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管理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的民生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给人民;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城市建设既要服务城市发展,也要强化民生保障功能。比如住房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从我市来看,城市建设管理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方面,近年来,遏制涨价的压力仍然很大,宁波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不够前瞻,预判还不足。在租赁住房市场的规范培育方面,前几年,宁波对租赁住房市场的系统研究不够,对租赁住房市场的监管还不够有效。2020年,受跨区房屋租赁企业“爆雷”的影响,我市也出现了多起房屋租赁不稳定事件。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应用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存在应用瓶颈。牛皮癣、餐饮油烟扰民、户外广告无序设置等城市顽疾屡禁不止,等等。总之,城市建设管理的人本理念还要进一步落深落实。

科学谋划推进“十四五”城建交通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宁波城建交通领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焦更高能级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要求,全力建设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和高水平交通强市。交通建设方面,力争实现“4个2000”,即综合交通投资力争达到2000亿元,综合交通路网力争新增2000公里,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综合交通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城市建设方面,全面构建“拥江揽湖滨海”格局,新增市区城市快速路网里程72公里,累计达159公里,“三横五纵”的快速路系统成形,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200公里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建成“拥江”百公里优质滨水空间。概括起来是建设“三城一市”。

一是建设便捷生活之城。完善城市“双快”系统。构建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为主线的市区“双快”交通体系。全力推进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收尾和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扩大镇海新城、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点区块的轨道交通覆盖面。推动市区快速路网建设,强化东部新城、南部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要城市组团的快速联系。新建续建世纪大道、鄞州大道等快速路工程15项,快速路总里程达159公里,形成“三横五纵”的快速路网体系。优化道路网络和功能。疏解过江交通压力,新开工建设跨江通道工程8个,过江通道总数达34个。建成西洪大桥,启动邵家渡大桥建设,推动姚江两岸协同发展。启动开明街跨姚江步行桥建设,有机串联天一商圈与江北老外滩等商圈。启动徐戎路过江通道、大运桥建设,强化鄞州与江北、镇海与北仑滨江新城的便捷联系,推动甬江两岸协同发展。加快建成新典桥,启动首南桥、四明路过江通道建设,强化奉化江两岸联系。加快“南集聚”(海曙、鄞州—奉化),重点打造奉化与主城区“五纵一横”同城路网。

二是建设精致品质之城。进一步构建“拥江揽湖滨海”城市格局。强化“拥江”发展轴线,推进“三江六岸”滨水空间贯通与提质,建设国内一流水岸空间。推动东钱湖从“城市后花园”向“城市会客厅”转变。加快推进滨海岸线建设,复兴“塘河”文化,重塑水乡气质。推进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结合街区单元更新,实施“一街区一方案”,营造特色生活街区。以孝闻片区、华严片区等街区更新为示范,推进居住型街区改造更新。打造本土特色街区,加快八大历史文化街区,鄞江、慈城等历史文化名镇,梅墟、高桥老街等保护与活化利用,打造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药行街—城隍庙中医药特色街等一批特色街巷。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建设全市统一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到2025年,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智慧城管网格覆盖率实现100%。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100%,力争基础设施、分类质量、处理技术、模式路径和整体工作“五个领先”,树立垃圾分类“宁波标杆”。“十四五”期间,宁波还将创建更多的“席地而坐”示范区域。

三是打造幸福宜居之城。综合施策分类调控,完善房地产调控的体制机制,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进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探索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多渠道解决住房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大对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保障力度。“十四五”时期,新增住房保障受益家庭2.87万户,基本完成老旧城区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力争实现新开工安置房1.5万套。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结合片区化改造,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动态调整、竞争性改造等长效机制,推进“综合改一次”。“十四五”期间将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31个,面积1845万平方米。

四是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打造“四条走廊”。北联——全面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重点建设通苏嘉甬(沪嘉甬)铁路,实现沪甬“1小时交通圈”。谋划推进沪甬通道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实现与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快速直连。西进——助推杭甬一体化、唱好“双城记”。加快建成杭甬高速复线,谋划杭甬城际铁路,提高杭绍甬三地的通勤效率。加快建成金甬铁路,提升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承载力。南拓——加快甬台温福高铁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末或“十五五”初开工建设。东延——深化甬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成六横公路大桥、甬舟铁路,谋划甬舟高速复线。进一步发挥海港、空港龙头引领作用。推动海港“由大转强”,补齐现代航运服务、港口创新能力等短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海港枢纽。推动空港争先进位,加快栎社机场四期工程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推进空铁一体化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到2025年实现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织密公铁枢纽网络。公路方面,聚焦“加密提质、内联外畅”,加快构建“两环十二射”高速网,到2025年,实现10万人口以上城镇高速公路全覆盖、核心区30分钟以内进机场和高铁站。铁路方面,聚焦“东通西联、北上南下”,完善“一环八通道”铁路格局,推进市域(郊)铁路和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构建“一环两快七射”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责任编辑:谢 霞

猜你喜欢

宁波交通建设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寒露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喜相迎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