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校教育评价反馈的比较研究

2021-06-01郑晓蕾仇晓璐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4期

郑晓蕾 仇晓璐

摘 要:为进一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了解毕业生和在校生对母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分层抽样和追踪调研的方式,对1,389名同济大学在校生和近五年毕业生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教育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在校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在体育设施、宿舍、实验室、学术讲座以及职业规划和指导等软硬件设施上需要改进;在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应该进一步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文教育;同时,要注重高校人才培养对人生的长远影响,强化和落实“多元”“交叉”与“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评价反馈;校友调研;教育满意度

研究背景

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構建良性的社会参与机制和创建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高校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关于如何利用校友调研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和相关机构进行了各类尝试。近年来,随着与校友相关的数据,如校友职业发展情况、校友捐赠率、校友满意度等被纳入各类权威的高校排名指标以及学科评估指标中,国内高校对于校友的评价、反馈也有了更多的重视和资源投入,众多高校开展了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校友调研。

本文认为,针对高校自身开展的校友调研,亟须建立一种更科学、更长效、更具个性化和综合性的调研与反馈评价体系,真正为学校发展服务。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建立一种以抽样调查和定期回访为主要方式,涵盖在校生与毕业生在内的“校友发展追踪调研”。之所以要将调研的范围“向前延伸”,把在校生也纳入调研对象,主要是为了克服一般校友调查的静态性。目前,针对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和校友的调研都非常丰富,然而这三者之间相对独立,存在着明显的“割裂”,不利于学校决策部门统筹分析,不利于将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研究。很多高校的校友会都已经有意识地将在校生视为“未来校友”开展服务,那么在开展校友调研的时候也应当将在校生纳入其中。

研究概述

1.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为“同济大学校友发展追踪调研(第一期)”,由同济大学校友会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展,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访谈法展开。问卷调查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期间开展,对象为同济大学高年级在校生以及近五年内毕业的校友。

问卷由项目组自主设计,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权威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了同济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具体指标,并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和试调,结合了多部门专家的建议后最终定稿。关于满意度相关的问题主要采取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形式给出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五级选项,在统计时分别计1分~5分。

此外,项目组会建立每一位参与调研校友的长期联络档案,并为其分配长期有效的问卷用户名和密码。目前,计划每三年开展一轮调研,此次调研为第一轮的基线调查。

2.问卷抽样过程及回收情况

问卷调查抽样范围是同济大学本科生(大三年级、大四年级以及近五年毕业的校友)、硕士研究生(入学一年、毕业一年的学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科在校生为10%、本科毕业生为5%;硕士研究生为5%;博士研究生为2%。根据“同济大学校友信息系统”中导出的目标数据进行分层,并根据分层规模和抽样比例确认每个专业的人数,再以学号进行随机抽样,最终获得抽样样本2,304人。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89份,包含在校生960人、毕业生样本429人,问卷总回收率为69.3%。问卷分析主要采用SPSS 20.0版本软件。

研究结果

1.对培养过程的评价

第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一是关于硬件设施。本研究选取了7项指标,通过数据发现:毕业生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在校生。其中,图书馆(在校生4.15分;毕业生4.38分)、校园总体环境(在校生4.05分;毕业生4.29分)和教学楼(在校生3.94分;毕业生4.19分)在不同群体中的满意度都较高;而体育设施(在校生3.69分;毕业生3.77分)、宿舍(在校生3.58分;毕业生3.67分)及实验室(在校生3.12分;毕业生3.34分)的满意度较低;对食堂的满意度分歧最大(在校生3.58分;毕业生4.12分)。二是关于软件设施。本研究选取了13项指标,通过数据发现:毕业生对学校软件设施的满意度普遍略高于在校生。其中,图书资料(在校生4.09分;毕业生4.28分)、电子资源(在校生4.03分;毕业生4.15分)、校园文化(在校生3.88分;毕业生4.12分)和学习氛围(在校生4.00分;毕业生4.12分)等的满意度较高,而各类学术讲座(在校生3.54分;毕业生3.60分)和职业规划服务(在校生3.38分;毕业生3.43分)的满意度较低。

第二,课程设置。本研究选取了6项指标,数据显示:在校生和毕业生都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满意度最高(在校生3.82分;毕业生3.96分),其后依次是专业必修课(在校生3.79分;毕业生3.91分)、专业选修课(在校生3.74分;毕业生3.83分)、通识教育课(在校生3.71分;毕业生3.86分)、实践类课程(在校生3.54分;毕业生3.66分)、跨专业选修课(在校生3.38分;毕业生3.58分)。

2.核心能力达成评价

本研究结合同济大学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要求,选取了12项指标。总体来说,两个群体对自身的图书馆在线信息研究能力(在校生3.53分;毕业生3.76分)、阅读和理解学术资料的能力(在校生3.53分;毕业生3.70分)以及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校生3.51分;毕业生3.70分)满意度较高;而对领导力(在校生3.26分;毕业生3.41分)、演讲能力(在校生3.32分;毕业生3.40分)、写作能力(在校生3.26分;毕业生3.37分)和理解国际形势的能力(在校生3.30分;毕业生3.34分)满意度较低。这也反映了同济大学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对于自身偏人文社科类的能力满意度偏低。同时,在校生对于自身的数学和统计能力的满意度较低(在校生3.22分;毕业生3.45分),这反映了这类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感到有压力,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3.对学校的综合评价与展望

第一,学校发展预期和人才培养定位。在校生和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学校现阶段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水平(在校生4.33分;毕业生4.42分);同时,要促进学科交叉和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在校生4.26分;毕业生4.36分)、培养能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在校生4.26分;毕业生4.31分),以及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在校生4.10分;毕业生4.25分)。而两类群体对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在校生3.53分;毕业生3.56分),这也反映了学校还须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总体来说,对于母校未来发展的潜力(包括国际影响力和学校排名),毕业生的信心略高于在校生(在校生3.84分;毕业生3.90分)。在学科建设上,在校生和毕业生略有差异,在校生对于加强人文社科类建设的认同度更高(在校生4.04分;毕业生3.97分),而毕业生则更加认同要继续保持在建筑和土木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在校生3.97分;毕业生4.17分)。

第二,学生能力培养。在校生和毕业生都认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超过40%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三个选项,而对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基础理论的选择比例最低(在校生29%;毕业生23.9%)。此外,在校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比毕业生更高(在校生45.8%;毕业生38.2%),而毕业生更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校生33.4%;毕业生37.8%)。

第三,学校各方面建设。针对“您认为学校最应该加强哪方面建设”一题共选取了7个指标,在校生和毕业生都认为课程体系、就业指导和咨询、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选择率均超过40%。

分析与总结

1.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高于在校生

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对于学校各方面的满意度都要高于在校生。这在之前的一些研究中也有同样的发现。[1]针对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于某种情感因素,许多毕业生在经过职场的锻炼后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独立生活的不易,会更怀念学校生活中的各种便利和福利,也会对母校有更深厚的感情。

第二,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对于自身能力有了更多的实践和检验的机会,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所以对自己所受高等教育的成效会有更全局性的考量。根据查德威克等(1987年)的研究,影响大学生对母校教育满意度的最大因素便是其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2]根据“2019年QS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和同济大学近年来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同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率、签约月薪、境内外深造情况等方面在国内高校中均具有较大优势。这也表明:如果我们将就业或者深造作为对个人高等教育的结果,那么显然对于同济大学的大部分毕业生来说,这个结果是较优的。

第三,由于毕业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更长,对于学校生活有更多的体验。赵英等(2018年)在关于大学生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先赋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和“获致因素”中学生干部经历和努力程度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显示出学生的高等教育参与程度对于学生个体的主观满意度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3]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对教育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但是通过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有担任班干部、参与社团活动或出境交流项目经历的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教育满意度会更高。

应该说,在校生对学校的评价反馈反映的是一些较具时效性的问题,而毕业生的反馈则更具长效性和检验性,二者各具优势、缺一不可,只有将它们统筹起来研究才能真正地为学校发展服务。当然,针对两类群体都集中反映的问题,则可能暴露了学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短板,需要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2.学校须进一步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教育

针对本次调研中反映出的学生对学校部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定不匹配的现象以及学生们对创建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教育的渴求。

第一,要增加和优化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和各类跨专业选修课的质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考核方式,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第二,学校应当给予人文社科类专业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力量。有77.7%的在校生和70.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补齐短板,形成自己的特色,助力学校发展和校友成长。

第三,在能力培养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对自身与人文社科相关的能力满意度较低,這就需要学校在这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专业技术固然重要,对于演讲及写作能力、领导力、宏观视野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两者兼顾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优势。

针对该问题,同济大学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例如:在2018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两项的位置进行前后对调,更强调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学校进一步突破囿于专业培养的思维定式,着力打造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多元”“交叉”与“个性化”—注重高等教育对人生的长远影响

研究发现:在校生(3.38分)和毕业生(3.43分)均对学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评价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们更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更多聚焦于短期目标(如成绩、升学、就业率等),但在更长远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无论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都需要创新其内容和模式,进一步接轨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卡拉等(2011年)研究发现:课程与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的相关性对满意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4]如果学生就业后,能将学校给予的知识和能力非常好地应用于工作中,那么他对高等教育将持更加肯定的态度。

此外,随着“95后”和“00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他们对于“多元”“交叉”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更加凸显。尤其是在就业指导中,高校更需要因人而异,挖掘每个人独有的潜力,向学生传递职业选择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把同一专业的学生都往相同的就业方向上引导。同时,也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邀请不同领域的校友返校分享关于职业规划与人生選择的经验。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建立长效的校友评价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会出现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而这时,来自毕业生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他们反馈的很多问题可能是学校还不太关注的“新问题”。因此,高校需要通过长效的校友调研,找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实现对校友反馈有信度和有效度的搜集,成为高校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充分了解诸如此类的信息之后,才会有效地帮助学校及时对育人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更好地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此外,建立校友评价与反馈机制,除了能积累宝贵的一手数据之外,还会对开展育人工作带来各种附加价值。例如:通过校友访谈能积累大量生动的德育材料。我们不能将这项工作定位为向校友“索取”反馈,而是应该将它视作为校友服务、与校友联络的一种新形式。通过这种更“务实”的方式与校友产生联结,会为高校推动产学研融合、丰富校企校地合作助力。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7XYZG01)及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H1908)

参考文献:

[1]孙诚,陈友庆,方东玲.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培养的反馈—兼与在校生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8(10):46-59.

[2]KATHY C, JAMES W.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J].College and University,1987,62(3): 236-246.

[3]赵英,付钰.大学生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山西省某高校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8(3):55-63,34.

[4]GUEVARA C, STEWART S. Do student evaluations match alumni expectations?[J]. Managerial Finance,2011,37(7):610-623.

(作者单位:郑晓蕾,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校友会;仇晓璐,同济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校友会)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