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婚该不该对父母隐瞒?

2021-06-01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省麻烦当事人

周公子

有些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那些选择可能是当事人在当下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离婚一向被视为个人隐私,很多人都会低调处理,不会轻易告知旁人。然而,对于家庭观念极重的中国人来说,亲生父母并不是“旁人”,而是血脉相连、知根知底的“亲人”。那么,离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对亲近的父母,到底是该告诉还是该隐瞒呢?

为了解大家的态度,《婚姻与家庭》杂志特别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推出调查—离婚该不该隐瞒父母?在回收的2195份有效问卷中,75%的人选择“不该”,只有25%的人认为“应该”。也就是说,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的观点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大家的说法吧。

简单来说,75%的人认为“不该”隐瞒,是因为他们觉得“坦白告知”会给自身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种种好处,这些好处将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离婚这场人生风波。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众多好处之中,最受看重的是A选项(大事告知,他们会感到被尊重,被信任)。

这个结果最初让调查人员感到有些不解,毕竟离婚最难受的还是当事人自己,为什么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让父母安慰自己”,而是反过来更关注父母的感受呢?为此,调查人员做了进一步走访,发现了原因,受访者选这一项往往是出于孝道。

在很多人心目中,离婚在法律上是个人的自由,但在伦理层面,父母依然拥有知情权甚至发言权。“大事告知”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尊重。身为子女者,如果做到了,他们就可以告诉自己:“我是个孝顺的人,我在艰难时刻也努力让父母放心愉悦了。”在传统观念中,这是一个规格很高的肯定,足以抵消一些离婚带来的过分沉重的感受,比如“我是一个差劲的人”“我是一个失败者”,等等。

D选项(他们是强大的后盾,可以对抗离婚的风浪)占比34%,排在第二。这个选项意味着,子女在离婚时将父母视为后盾和战友,可以随时给自己提供帮助。比如在分居的时候,父母可以提供栖身之所;在处理财产问题时,父母可以充当顾问;在需要正面对抗时,父母可以给予有力支援,等等。调查人员发现,这34%的受访者在遇到离婚时会更有信心,因为直面危机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生他养他的原生家庭。

相比于D,B和C的占比要少得多,分别只占4%。在调查中,有受访者表示,这是因为D代表着事务和精神上的全面支持,而B和C只侧重于某些重要方面。

B选项(向他们吐槽可以无所顾忌)意味着父母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空间,让子女在里面待着,倾吐心声、发泄情绪,慢慢调整并恢复平衡。也就是说,原生家庭在这里主要起到“心理避风港”“聆听者”“安全容器”的作用,子女栖身其中,就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调整心态。

相比之下,C选项(窝在他们身边能够获得慰藉)的父母则更为积极,可以起到“外挂”的作用,有时主动提供一些心理功能,补充子女的不足。比如当子女自感一无是处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发起交谈,指出子女在婚姻中哪些地方做得对,肯定他们的努力,包容他们的不足,从而帮助子女公正地评价自己。

总体来说,B、C、D选项的父母都能从不同角度给予子女有利的资源,帮助他们度过人生危机,因此,子女也更愿意将离婚的事告知他们。

正如上面所说,25%的人选择离婚不告诉父母,这也意味着,他们认为父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但这也让调查人员不大理解,因为照理说,绝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不可能刻意给子女制造麻烦,为什么觉得父母会制造麻烦的人占比会高达25%。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调查人员逐渐发现,可能造成麻烦的其实是父母心中的传统观念。比如A选项(离婚已经很烦了,不想再被父母“教育”,被他们逼着“反思自己”),占比40%。这一选项的文化背景就是“内省”,遇事先反省自己、调整自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君子的美德。然而,“内省”其实也要看场合的。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逼离婚的子女内省、反思,就容易演变成雪上加霜的直接攻击,把他们推入“罪人”的绝境。这样做除了添堵以外,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B选项(父母只会没有原则地“劝和”)占比37%,也是让子女很头疼的一大选项。它的文化背景是“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在古代,这种观念可以起到稳定婚姻的作用,但在复杂的现代,就未必合乎时宜了。父母闭着眼睛劝和不劝离,实际上是无视子女的困境。例如他们可能遭遇严重家暴、背叛以及毫无挽回余地的感情破裂,需要的是“解脱”,而不是“和好”。这时父母一味劝和,满足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子女的需要。

D选项(告诉父母一个字,七大姑八大姨就能说出一部书了)占比排第三,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这种父母在心理上是“没有完全分化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别人来给自己分担情绪,无法完全独立。当遭遇子女离婚时,他们必须找七大姑八大姨说一说,排解一下,才会觉得舒服。这样一来,子女也不会拥有什么隐私或秘密了。在父母处理自身情绪的时候,子女也很容易被“卖出去”,因而受到更多伤害,甚至沦为外界的日常谈资和笑柄。

C选项(父母会找对方麻烦,让一地鸡毛飞得更狂乱)占比最少,也是比较不健康的。这种父母在心理上同样没有分化,但相比D选项,他们的处理手法更为幼稚。他们会跑去攻击对方,掀起一场巨大的风浪,也许是想出口气,也许是想给孩子讨一个公道。但他们无视子女的意愿,常常给子女造成更大的麻烦。因此,在遭遇离婚时,子女宁愿远离这种父母,也不愿意找他们帮忙。

以上就是“离婚该不该隐瞒父母?”的调查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事人的选择往往是依据过往经验对父母做出的预判。如果他们认为,父母会带来正面资源和支持,他们就乐意告知;但如果父母带来的只是负能量甚至更多的伤害,他们就选择敬而远之。这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使得调查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有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因实际情况做出的不同选择。而每个选择对于当事人来说,无论是告知还是隐瞒,都是他们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最佳答案了。

猜你喜欢

内省麻烦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能麻烦你一下吗”“不能”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巧取错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省”与“外化”
水果的麻烦
从梦想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