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为例
2021-06-01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商贸系,福建 厦门 361008)
0 引言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之一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即“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思政理念,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机构,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民族大任,融入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培育与践行路径。在学校进行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投入时间、精力更多的专业教育中,教师潜移默化的融入隐性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一商贸类学生必修的职业基础课“物流管理基础”为例,指出现有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存问题,探索如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螺旋上升式循环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 课程概况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开设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年,课程立足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以社会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按“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坚持工学结合”的原则,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物流运输、仓库存储、装卸搬运、物流包装、流通加工、配货送货、信息处理,以及与之相关的供应链、智慧物流和国际物流等知识[4]。
“物流管理基础”是商贸类所有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基础课,受众面广。学生入校的第一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培育新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增强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学习,可以拓宽学生对物流的认知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该课程是学生后续两年其他专业课学习的敲门砖,通过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的教改,提供借鉴。
2 “课程思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专业教师队伍未适应课程思政要求
专业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专业教育,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更多从事专业知识领域,较少涉及思政内容。在专业课教师的固有观念里,思政内容应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形式与政策”和“军事理论”等课程中讲授,在自己专业领域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内容,一下子较难适应,常生搬硬套一些思政内容到专业课堂,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教师觉得茫然,同时也让学生感觉突兀。这种教学情况,完全是镜花水月,起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2 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不清晰
现有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中,学校和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通过各种技能竞赛、等级证书考试、评奖评优等方式,激发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同时,各类用人企业“唯能力论”、按业绩晋升等社会环境影响,让更多学生以提升个人能力为大学终极发展目标。当然,这种目标并不是完全不正确,但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论的目标,必须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没有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就荡然无存。现有大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忽视了大学生中国梦的使命与责任,长此以往,会让大学生成为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缺少了大学生本应具有的勇于担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3 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不全面
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起步时间较晚,在2016年,上海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先期探索经验被吸纳进中央31 号文件[5]。课程思政发展至今不足5 年时间。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但由于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较难把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高度融合,常生搬硬套一些思政内容和教学案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目标。
2.4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不完善
“物流管理基础”属于A 类理论课,课程考核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目前多数采用闭卷、纸质的终结性考核方式,考试题型主要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计算、案例分析等。这种考核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唯分数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个人知识的掌握和物流从业能力的提升,期末考试前,追求高分,突击、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功利化的学习。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德育目标,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顽瘴痼疾已经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伤害。
3 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3.1 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这两个职责中,育人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因此,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的专业课教师,应当摆正观念,在专业课教育中,巧妙的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水平所限,师资队伍可由混合式的教学团队组成。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为例,授课团队由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的人员,以及工匠精神代表—柯祝辉(厦门海沧新海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柯祝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组成授课团队,共同开发课程思政内容。同时,专业课教师也逐步改变观念,参加课程思政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学校层面,教务处牵头,组织各种思政示范观摩课,供校内专业课教师交流、学习。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手段,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水平,让教师在课堂授课主渠道中,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内容,帮助新生树立职业自信、工匠精神,让爱国情怀和党的精神在大学生三观形成时期起导向作用。
3.2 明确培养目标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由上至下,从学校层面到每个教师,形成思想观念的统一,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思政目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物流管理及物流服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细化到“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目标时,把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并重,在物流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7]。大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每个大学生,都是中国梦的一员、一份子,众多的个人梦想,构成了中国梦。在追求个人能力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精。自我价值和梦想的实现,永远应该以国家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前提。
3.3 开发教学内容
课程开发团队,注重把“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专业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深入挖掘思政内容,在以物流七个基本功能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中,以情动人、生动形象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学习物流知识的同时,内心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把个人能力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发展。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为例,深入挖掘思政内容,找准切入点,与专业内容融合,进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见表1)。
表1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思政内容
3.4 改革教学评价
改变现有的闭卷考核方式,改为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并重的全程动态考核。
首先,注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过程性考核,本部分由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案例分享、期中考核(企业实训表现及实训报告组成)和期末考核构成,学生成绩由该课程团队的教师共同打分。
其次,增加对思政内容的自主评价考核,本部分由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组织、第三课堂的互联网构成。注重考查课堂理论知识之外的主题实践、网络宣传,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物流知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中,期末向全班同学展示课外活动成果。自主评价考核的成绩由全班同学互相打分。
专业知识的过程性考核和思政内容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效将思政内容循序渐进的贯穿于课程动态考核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思想德育、社会服务、爱国情怀等方面的能力。
4 结语
本文以“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为例,探索了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并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潜移默化的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职业归属感等内动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让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连接在一起,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