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实践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6-01

物流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区素质育人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0 引言

当今,新时代召唤新的职业人才。无论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4.0”的蓬勃兴起,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职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全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1]。但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盲区和断点,如何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在育人模式、平台构建、路径确立、标准健全、考核落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改革实践,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学生学习区域(简称“学区”)和宿舍区域(简称“舍区”)“双区”育人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充分发挥“双区”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培育一流企业认可、五育并举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1 高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千百万德技双修的优秀职业人才的重任。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品德意志、行为习惯、学习能力上都有差距,而且高职院校学制短、师资紧、专业教师授课工作量大,实施“三全育人”的难度更大。目前,部分院校虽已推行了“三全育人”,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2]:

1.1 “全员育人”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校虽已响应“三全育人”的要求,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但仅仅局限于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主体仍以班主任、辅导员等为主,并没有把“三全育人”与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学校工作的各方面结合,进行系统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全员参与度不高。部分学校虽已制定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的育人职责和相关实施方案,但仍缺乏各环节落地生根的着力点及具体的实施标准,也很难对育人成效进行监测和评判,往往使最初制订的方案流于形式。

1.2 “全过程育人”仍存在断点

这种断点首先表现在“学区”与“舍区”教育的脱节。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学习区域和宿舍区域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内容都互不相干,“学区”的课程大多由专业教师承担,虽然目前已强化了课程思政教育,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管理关注不多,学生课余时间主要在“舍区”度过,而“舍区”在育人环境和育人功能上都没得到深入开发;其次是校内与校外的脱节。高职院校的家校联系不似义务教学期间那么紧密,很多家长在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便放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因而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学生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再加上很多学生有1/3至1/2 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也会造成校内、校外管理上的脱节,使得“三全育人”难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3 “全方位育人”涵盖面不广

目前,高职生大多为“零零后”,他们思想独立,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对权威和说教的服从度小,对网络依赖度较高。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较为老化。一是缺乏符合满足学生成长诉求的物理空间,从教室到宿舍,仍延续着传统的布局和配置,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二是缺乏“三全育人“良好的制度环境。尚未构建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和相应的实施标准,尚未明确各岗位的育人职责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不能真正激发全员的育人潜力,也无法把“三全育人”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延伸到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与实习企业,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2 “三全育人”改革的理论依据

推行“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最长期和根本的任务,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主要应以以下理论为指导: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

该理论强调了要使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强调了参与生产劳动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素质、个性及人与社会连接关系的全面发展,人应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职教育应密切与社会、企业合作,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释放、潜能的全部挖掘,着力把他们培养成人格、才能、体魄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倡导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并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习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为新形势下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2.3 “三全育人”相关文件要求

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要求,建设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2.4 环境育人理论[5]

根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育人思想,应对教学环境进行全面规划、刻意设计和精心打造,使学生所处、所经过的每一处环境都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由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具体生动、具备充足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育人环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浸润式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理念,针对“三全育人”存在的盲区和断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树立“以生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培养让一流企业认可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化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双区”一体化育人,创新实践了有利于学生全方位成长、成才的“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3 “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点

“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开放创新为突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多维互动”的育人体系,通过重构“舍区”、优化“学区”,并实施“千日修养·万人创星”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工程,促进“双区”协同育人,形成“学区”、“舍区”联动、课上课下融合、校内校外连接、网上网下一体,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全成长周期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着力培养受一流企业认可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关键工作:

3.1 明确育人目标,把握育人方向

明确育人目标是“三全育人”的首要着力点[5]。因而,学校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基于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面向未来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及先进企业的现实需求,把“一流企业认可”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构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能力框架,确定育人目标;然后,根据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进行项层设计,创设“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双区”在育人内容上的分工。据此进行组织建设、环境建设、路径建设、载体建设和制度建设及教学实施、质量诊改等方面的顶层设计。

3.2 完善育人体系,进行组织创新

健全的育人体系和领导组织是教改实现的前提条件。根据高职教育“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学校构建起社会(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其它院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校友等)、学校(包括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后勤人员等)、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多维互动”的开放型育人体系及“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学生自管理组织”相结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的“双区协同、三全育人”领导小组,负责进行教改顶层设计;各二级学院由主要负责人领衔成立“双区协同、三全育人”工作小组,负责组织落实各类育人活动并进行学生考核;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以加强学生在学习、锻炼、纪保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四位一体、多维互动”育人体系图

3.3 改善育人环境,搭建育人载体

为实施环境浸润式教育,学校精心打造“智慧学区”、“梦想舍区”及多个育人载体。首先,遵循“职业化、信息化、开放化”的原则,建设让学生宜学、乐学的“智慧学区”。一是通过引进一流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规范和企业文化等,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平台60 余个,促进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接轨,提升学区的“职业性”;二是建设“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及108 个有利于项目式、研讨式及互动式教学的多种课堂模式的新型智慧教室,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班、分层教学需要,提升学区的“宜学”性;三是增加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色彩、时尚的图形设计及先进的文化理念宣传,提升环境的文化内涵和“乐学”性。与此同时,以“快乐生活、幸福成长”为主旨打造有利于学生素质拓展的“梦想舍区”。形成以学生公寓、食堂、浴室和商店等生活设施为主体,融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户外活动和体育健身设施于一体的舍区活动场所——“苏信梦想舍区”,让辅导员全面进驻舍区,并开辟辅导员创新工作站、修养轩、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学业辅导室、创客空间等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拓展场所,把舍区建设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

3.4 扩展育人途径,实施“千万工程”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构建了学区舍区融合、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连结、线上线下贯通的“千日修养·万人创星”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千日修养”即把学生的素质提升活动细化到在校千日之间。“万人创星”是希望在校的万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彩成才,争当校园明星。“千万工程“分三大模块:“强基工程”主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旨在强调基础文明,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行为基础,具体素质项目为“四讲”;“追梦行动”主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为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具体素质项目为“五爱”;“创星计划”主要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在人生舞台上活出精彩的自己,具体素质项目为“六创”。这三大模块十五个方面的内容又细化为上百个可具体执行的行为方面,涵盖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采用“打卡记分”的方式进行管理,非常适合学生的自我锻练和自我成长。学生的日常修养行为通过了与之配套的信息平台——“千日修养平台”进行打卡管理。该平台可自动生成学生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并可根据学生的素质养成情况为学生进行个性画像,提供精准的改进建议。相关学生素质养成数据经过收集、处理、分析后分享给教育部门和管理部门,作为学校智慧决策的参考依据。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千日修养·万人创星”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示意图

3.5 组建产教联盟,共建“产业学院”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育人,学校牵头成立物联网和微电子两个国家级产教联盟,吸引了上百家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学校参与,共同服务于产业人才培养。为更好地提升教科研水平,共育优秀人才,学校还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共建产业学院的育人途径,确定了“四个一流”的合作理念,即“一流企业引领、一流高校支撑、制订一流标准、培育一流人才”。近年学校已与保时捷(中国)、联想集团等一流企业共建7 个产业学院、10 个产学合作中心。此外,还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筑巢引凤,与多个一流大学的产学合作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名师工作室、电子信息创新团队、物联网创新工作坊等11 个校企融合创新团队。利用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平台,对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标准、一流的企业文化进行人才培养,切实提升师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3.6 提升育人能力,“双区”协同育人

通过立体化思政教育、延展化课程教育、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双区”之间推行全面“三教”改革。首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7],搭建“学区+社团+舍区”三大育人平台,推进立体化思政教育,促进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实施学区与舍区育人的无缝链接。在学区,以“项目化教学”形式,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打造有温度、有锐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将“思政元素”融入每门课程,邀请当地各行业大师、名人走进课堂,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在舍区,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等思政类兴趣社团、“扬帆工作室”、“领风者”修养轩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此外,拓展22个校内外思政教育基地,通过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协同联动,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使“双区”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更为立体、鲜活,富有深度。在课程教学方面,将素质教育拓展到舍区,开设《6S 管理》等素质拓展课程,借助舍区的宿舍舍务管理与卫生管理进行相应的课程实践;将专业学习和实训延伸到“舍区”,利用“苏信·海澜人才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学生超市”“苏信·海澜人才孵化基地”等,现场开设《新媒体营销》《商品陈列》安排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性劳动实践,以促进舍区和学区在课程教学上的衔接。在创新创业上,在学区积极进行创业团队孵化和真实项目研究,并在舍区举办创意集市,定期举行商业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实现“双区”同向育人。

3.7 建立协同机制,完善测评体系

建立“三维立体”协同管理机制:学校层面主要做好“双区”之间在组织管理、资源分配、教学组织、管理实施、文化融合方面的协同管理,并把各二级部门的育人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在教职员工层面,主要要构建起”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职责,并针对各岗位的育人情况进行“全员积分制”考核;在学生层面,通过“积分银行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情况进行实时测评和记载。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情况,生成人才培养质量诊改分析报告,并通过PDCA循环对育人目标和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诊改和优化。

4 结语

通过创新实施“双区协同、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综合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育人资源,合理分配“学区”与“舍区”承担全面素质教学的任务,借助“千万工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具体化、过程透明化、结果显现化,并通过“三维立体”协同机制打通全过程育人的盲区和断点,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及个性的全面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学区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