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位粉砂土层综合管廊基坑降水技术*
2021-06-01陈雁云王云锋周春亮
陈雁云,王云锋,周春亮
(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1210)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地下工程项目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基础越埋越深、条件越来越复杂,各类地基基础、基坑施工都需要考虑进行地下水控制[1]。地下水控制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影响最大也最复杂。
在众多影响基坑安全的因素中,地下水占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大量的基坑工程事故统计,很多都与地下水有关,而且后果往往很严重。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除了水土压力中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作用外,最主要在于基坑涌水涌砂、边坡失稳(滑坡)、渗流破坏(流砂、突涌、管涌)、水土流失造成地面塌陷、排水固结引起地面沉降、建筑物变形以及水、土资源环境恶化等[2]。选择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方法,可防止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对基坑安全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保障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1 工程概况
高港大道(通港路~扬子江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地处泰州高港地区,毗邻长江,综合管廊长2.462km,断面尺寸为8.7m×4.0m,分3舱布置,分燃气舱、综合舱、电力舱,内含系统包括供配电、消防、通风、电气、监控、排水等系统。
综合管廊基坑开挖深度约为7~14m,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综合管廊基坑支护类型为钻孔灌注桩+内支撑,钻孔灌注桩为φ850@1 050排桩,桩顶设1 200mm×900mm钢筋混凝土冠梁;钢支撑采用φ800×10钢管,纵向布置间距为6m,内支撑一端设置活络端,施加250kN的预加力;灌注桩外侧采用φ600@400双重管高压旋喷桩作止水帷幕,并结合管井降水,如图1所示。
图1 基坑支护示意
2 地质与水文条件
2.1 地形地貌
高港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古代是浅海,后来逐渐成为陆地。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2.000~5.000m、最低处1.800m(局部地面)。大体北部为高沙平原,南部为沿江平原,江岸线附近的狭长区域为江边滩地。
2.2 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项目的地基土体可分为4层,现从上至下依次为:①表土 灰褐色~灰色,上部含大量砖砾碎石等,下部由素填土组成,主要由粉土、粉质黏土组成,饱和,松散状,局部含植物根茎,河道部位以淤泥、淤泥质土为主,该层土整个场区普遍分布,土质不均,成分杂,结构松散,为高压缩性低强度土,工程性质差;②粉砂 灰黄色~青灰色,饱和,中密,以石英、长石、云母等为主要矿物成分,浑圆状,磨圆性好,颗粒均匀,级配不良,黏粒含量极低,该层属中偏低压缩性、中等强度地基土,工程性质较好;③粉砂夹粉土 粉砂,青灰色,中密为主,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浑圆状,磨圆性好,颗粒级配不良,黏粒含量平均值低;粉土,灰黄色~青灰色,湿~很湿,稍密~中密,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低干强度,低韧性;粉土与粉砂的层厚比约为1/3,场区普遍分布;该土层为中低压缩性,强度中等,工程性质好;④粉砂 青灰色,中密为主,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浑圆状,磨圆性好,颗粒级配不良,黏粒含量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土层为中低压缩性,强度中等,工程性质良好。土体力学参数如表1,2所示。
表1 土体力学参数
表2 地基土承载力 MPa
2.3 水文条件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区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及近3~5年最高水位埋深约0.5m,地下水位年季节变化幅度一般在3.0m,呈冬季向夏季渐变高的趋势。
3 地下水不良作用
基坑工程中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可归纳如下。
1)在含水层处于饱和状态下开挖或止水帷幕失效,产生渗流破坏。如发生流砂、滑坡、管涌和基底突涌。其中,大量的泥砂流失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如建筑倾斜、基坑失稳等。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层固结沉降,导致周围地面沉降甚至区域性地面沉降。
3)强透水性含水层的大量涌水,导致基坑被淹或者水位无法降至满足施工要求。
4)坑内土体疏干效果差,影响基坑施工效率。
以上也是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4个要素。本项目水位较高,土层为粉砂及粉砂夹粉土地质,透水性强,降水施工对管廊基坑施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降水失效,坑内水位无法达到坑底以上,导致基坑无法干作业;若过分大面积降水,可能导致周边道路、构筑物沉降超标,引起开裂甚至倒塌。
4 降水设计
4.1 降水类型
降水方法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目的、降水技术要求、降水工程可能涉及的环境保护因素等进行选择(见表3)。土质主要为粉砂层,另有粉砂夹粉土,渗透系数大,采取的降水类型为管井[3]。
表3 降水类型
4.2 降水分析
综合管廊基坑地下围护结构与止水帷幕深入到降水含水层中,部分隔断基坑内、外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流动受到阻挡,渗流边界非常复杂,地下水呈三维流态,降水设计时往往需要进行渗流计算[4]。此类型基坑降水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中的基坑降水”。
土层的含水层厚度大,周边环境有道路、房屋构筑物,常采用此类方法进行地下水位控制,由于受围护结构绕流阻水的影响,坑内降水时,基坑内、外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水位差,需预防管涌发生[5]。降水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降水结构
项目周边环境场地复杂,不适用于采用坑外降水,采用坑内降水主要控制坑外水位不下降或少下降,有利于环境保护,缺点是形成坑内、外水头差,易引起管涌。初步拟定降水方案,在坑内两侧按梅花形布置管井,纵向间距15m,管井深度设在坑底以下2m,管井直径300mm。
4.3 降水模拟计算
1)抗渗流稳定计算
抗渗流计算方法采用临界水力坡度法[6],垂直渗径换算系数(上段)0.8,垂直渗径换算系数(下段)1.0,水平渗径换算系数0.0,有效重度由饱和重度计算。通过计算得出抗渗流稳定安全系数为2.2。
2)地表沉降计算
地表沉降计算方法采用同济抛物线法[7]。按单点降水深度不同计算地表沉降,当降水深度达到最大时,地表沉降最大为8.3mm,地表沉降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沉降计算
3)降水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降水计算结果
通过初步分析计算,井群出水量和单井实际出水量满足要求,选择出水量大于90m3/d的水泵,功率选择2.2kW。
5 降水施工
5.1 管井施工
降水期间需对水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保基坑外侧水位变化不影响周边建筑及市政设施。采用φ300mm井管形成深井降水系统,成孔直径≥500mm,成井深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但需保证降深。井管外径为300mm,基底标高以下管壁上布φ10@40孔,梅花形布置。为保证井管周边有良好的透水性及防止泥砂渗入,应在管壁外侧包2层30目滤网[8]。管井降水在开挖前14d开始施工。
5.2 管井运行
1)施工期间需确保管井连续抽水,施工用电须达到100%的保证率,同时要配足够数量的备用水泵[9]。选择一个管井为观察孔,保证降水水位线在基坑0.5m以下。
2)在临近建筑物边设置沉降观察点。降水后需进行24h不间断观测,一旦发现有沉降须立即停止降水或减少降水,并做好记录、分析。
3)分析整理记录,绘制抽水时间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关系图表、出水量(设置量水设备测量流量)与抽水时间的关系图表,依据观测记录绘制水位降落曲线及动态变化情况。
图4 观测井水位标高
6 实施与优化
6.1 实施过程
按拟定的方案进行实施,通过14d的观测,坑内最终水位维持在坑底以上约100cm处,未达到降水效果,1~5d水位逐步连续下降,6~14d基本维持在平衡,水位无下降情况。选取了3个观测井进行统计分析,水位标高如图4所示。
针对此降水失效情况,分析现场实际现象:①期间管井降水运行正常;②第7天时发现管井内的水位已达到极限,出现无水现象,说明井内出水量大于涌水渗水量;③出现井内无水现象时,停止降水约1h,管井内水位上涨约1.5m高。
6.2 措施优化
针对以上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管井长度不够、降水深度不够、降水井间距过大等导致降涌平衡,坑内水位一直处于坑顶上,模拟计算出坑内水流夹角为116°,如图5所示。
图5 降水失效原因分析
因此,对管井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在坑内两侧按梅花形布置管井,纵向间距10m,管井深度设在坑底以下5m,另外,考虑管井深度越深渗水涌水量越大,需保证水泵出水量满足渗透量要求[10]。
通过实施观测,降水期间第7天坑内水位已达到坑底以下1m位置,后续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布置情况下,出水量与渗水量平衡。以此作为经验值参考,进行大面积降水施工。
7 结语
通过项目实施情况可以得知,在高水位粉砂土层下综合管廊基坑降水施工取得良好成效,能满足施工作业要求。
基坑的降水设计作为理论参考,可依据止水帷幕深度、降水井深度、出水量、土层渗透系数等参数确定。但由于土质土层的复杂性,更需要通过实施,对降水效果进行判断分析,取得经验值,确定降水范围、降水时间等。
由实践得知,止水帷幕越深,降水深度越大,坑内降水效果越显著,但需考虑方案的合理性与经济性,选择最合适的设计。在一定深度的止水帷幕下,可增加管井数量,适当加大管井深度,控制单个水泵出水量,谋求降水平衡。此施工技术可为其他同类型环境的基坑降水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