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路径转向与场景重构
——以皮影戏为例

2021-06-0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皮影受众数字化

徐 忠 明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00)

伴随5G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学界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这一议题也有着诸多探讨,5G时代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体。基于这一背景,如何让“技术+文化”逻辑自洽是构建传播形态及传播场景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1]。此外,5G技术在重构新的传播场景的同时,短视频这一表达方式或将成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关键[2]。利用新媒体艺术突出的技术禀赋,将5G技术同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人工智能个性化智能分发的特性[3],同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强大的信息传达与交互体验,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体验等多方面促进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进而赋能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一、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表现与困境

(一)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文化既是传播的文化,也存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保持非遗的本真性和独特性是关键所在。所以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非遗的传播是其文化的传播,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技术+文化” 的逻辑自洽,充分尊重其原生意蕴,以免失之偏颇。

以皮影文化的传播为例,皮影戏角色的性格分明,主题多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两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皮影戏的传播,加之非遗特有的活态性、变异性等,共同塑造了皮影戏独一无二的传播形态。尽管时代变迁,作为活态文化的皮影,也能因势而动,出现了新的传播和传承方式。比如,“皮一下很开心”话题活动由抖音和龙在天皮影戏团联合发起后,半年时间里关于皮影的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达到50亿,在年轻人群体中刮起了一股热潮,与之相伴的“皮影直播”也是层出不穷,其传播广度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依托互联网平台,非遗传播主体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4]。毋庸置疑,智能手机终端成为众多文化形态传播范围最广、传播受众更多的平台,受众足不出户,便可依靠智能手机终端满足其文化需求。而手机中的抖音短视频也顺势而为,通过一系列扶持传统文化传播的项目,成为当下国内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在我国的非遗项目中,超过九成的非遗传承人都纷纷入驻抖音平台,发布一系列关于非遗制作、表演等方面的短视频,一时好评如潮。而短视频对非遗的赋能和传播作用既让非遗变得不再“高冷”、富有时代气息,也使更多非遗传承人的“生花妙笔”为大众认可。

皮影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陇东皮影、成都皮影、泰山皮影等不同流派的皮影传承者凭借在抖音上发布的皮影制作、皮影表演的短视频,粉丝量与话题度持续攀升,在年轻人中顺利“破圈”。“抖音搭台、皮影唱戏”的新形式让皮影的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每个受众都变成了皮影潜在的传播主体,皮影文化元素也在互联网平台不断扩大的同时,得以更好的渗透到当代社会语境中。

(三)基于5G技术,以传承人为中心构建传播场景

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无论依靠人际传播广度还是速率上显然不及大众传播,而时下较热的5G技术极大的拓展了非遗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首先,5G技术对“在地性”资源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传承人的主体性,不至于喧宾夺主,让传承人在非遗传播中获得主体占位。在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相继对用户划分垄断之后,挖掘、利用在地形资源,完成用户由线下至线上的过渡,成为 5G时代超级互联网公司的主要目标。依托于5G 技术,使由传承人、AI 和社会平台可通力协作,完成非遗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传播行为。

以5G时代的皮影传播为例,5G 技术的运用能使皮影文化生态焕然一新,VR、AR 与现实有机结合成为可能,一方面超低延时带来的与现实零距离的场景,受众在参观皮影博物馆时的沉浸式体验更完整。另一方面超高接入速率达到 VR、AR 的场景再造与再现。“皮影传播主体+技术”“技术+技术”、“皮影实体空间+虚拟空间”,都能在5G技术的推动下,重构和创造皮影传播新的场景。

(四)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为了进一步梳理皮影传承、数字化传播等方面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式调查及随机抽样调查,针对皮影的传承、传播、参展体验等方面,设计了线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的皮影在保护与传播方面并不乐观,了解较少和完全不了解的人群占比高达78.5%,超过81.5%的被访者表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情况一般,数字化技术较为落后,展示形式太过单调。但是有84.57%的被调查者愿意购买含皮影元素的产品,这也成为皮影传播的突破口之一。

尽管非遗短视频传播与非遗直播的热度相较以往有了一定提升,但是我国非遗场馆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仍难尽人意。区县级的非遗场馆较少、市级的非遗展馆往往只是满足于平面展示而无法真正吸引受众沉浸式体验,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只能获得浅层次的感官体验。非遗的数字化保存与记录专业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受众驻足欣赏。

基于非遗面临关注度低、数字技术应用落后等诸多难题的情况,5G时代的“万物互联”无疑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在各大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渗透下,非遗受众圈层渐趋分化,这种“圈层化”特征也使得受众之间得以多维度互动,从而带动非遗艺术的广泛传播。有鉴于此,笔者建构了非遗数字化的传播框架,以期助力非遗产生跨群体间的情感共鸣。

二、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场景构建

(一)明晰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各环节、各要素

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不是仅靠技术就能达成的,它是一个层次分明、各环节循次而进的过程。笔者在分析梳理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各环节、各要素后,拟从以下方面重构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场景。

首先,皮影数字化传播的主体自然是实体的皮影博物馆、展览馆及皮影自身蕴含的文化艺术,这是模式构建和运行的前提。其次,良好的环境能够为数字化传播的模式提供丰沃土壤,硬环境涵盖了非遗的人才机制、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包罗当前皮影的政策轨制、地区文化氛围、国际合作等方面。最后,数字化传播的动力源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才和传承人。传播的首要动力源即是技术支撑,AI、VR以及5G技术的赋能尤为重要;资金的注入可使政府、传承人、社会平台建立与受众线上和线下的多维度联系。传播的主体是人,传播的终端也是人,非遗传播人才能丰富非遗传播场景的构成形态和功能属性。

(二)情感共鸣: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框架建构

由于认知冲突和群体差异,长久以来非遗很难跨域不同文化区域、突破在地性,引起更广泛的情感共鸣。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在非议数字化传播技术的禀赋下,则是为拓展非遗传播的广度,吸引更多的受众提供了可能。本文拟构建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包含多个影响因素,不同环节的互动和受众反馈也包含其中。通过非遗数字化传播动力源的输入(包括技术加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与培养和传承人的扶持),传播主体得以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与传播属性,加之传播软硬环境的构建,从而输出在线传播+全媒体的数字化传播平台,最终构成了一个保护与传播相辅相成的传播系统。如下图所示:

三、5G时代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路径转向

(一)正本清源,“技术+文化” 的逻辑自洽

非遗是各地优秀文化的集萃,其数字化传播方法也由表征向立体、多维过渡。此种背景下,清晰认知并妥善处理非遗之“文化”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关系是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核心要义,这可保证媒介技术的特质不至于破坏区域文化空间的感情共鸣。

以华县皮影为例,交通的闭塞、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当地长久以来保存着原汁原味的皮影文化,且深深烙印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质朴风格。皮影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都要求保持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真的内涵和形态,充分尊重非遗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普遍追求刺激和新鲜,皮影的改革和发展中也做出过数次尝试,以迎合大众审美,比如陇东方言是当地环县道情皮影的一大特色,尽管一部分受众由于方言限制听不懂,但是若是将传统唱腔改为普通话则显得不伦不类。传统的内容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只不过不是粗暴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巧妙地升级和优化。内容创新是关键,保持内容的原生态是核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总基调不改变,才能营造出皮影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5G+AI、VR”,拓展非遗传播渠道

在人工智能技术与5G技术的结合方面,规则推理和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两大突出的技术禀赋,可以即时对存量非遗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分类,提高非遗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速度,从而助力非遗数字资源管理从简单的优化建档手段向数据管理智能化跃进。非遗在数字化传播时的内容生产、转化、输出、变现是一个庞大的课题,而5G技术就像一个助推器,利用 AI+5G,做好受众的喜好追踪、搜集,实现非遗传播内容的整合发布就尤为重要。

虚拟现实技术依托三维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传达与交互体验,将其应用于非遗传播能构建多维度、沉浸式的虚拟环境。有了5G技术的加持,VR不再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外壳,观众可以在各类非遗场馆中切身体会到真正沉浸其中的观赏体验。此外,利用5G+VR技术,将与皮影有关的数字符号、数据内容集中存储在数据博物馆中,以便人们可以快捷有效地对皮影进行了解与学习,以及专家学者能够继续对皮影艺术展开文化深挖与探讨。数字皮影博物馆可以将经典的皮影艺术作品数字化的收藏与陈列, 既能为受众体验沉浸式的观感,也能够更好地传播皮影艺术文化。

(三)“5G+短视频”,创新非遗传播内容

目前 5G 技术与传播的关联最直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8K视频的传输,用户通过 8K 影视设备就能得到视听沉浸式享受;二是VR,能使传媒内容更有表现力;三是直播,“直播+非遗”的跨界组合自2016年伊始即令人瞩目。有鉴于此,乘5G+短视频平台的东风,依托短视频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平台更广,辐射受众更多的优势,可以使非遗传播的内容更清晰、形式更创新,这对于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文化空间建构是意义非凡的。

在内容的创新方面,借助“5G+短视频”的平台,可巧妙地将孙悟空、后羿等神话传说IP、昭君出塞、孔融让梨等传统文化IP进行活化,将其应用于用原创短视频激活传统皮影文化,打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皮影剧目。此外,以皮影的不同流派而言,陕西皮影的雕刻精细、技艺精湛,北京皮影的唱腔委婉、京韵十足,唐山皮影的剧本最为丰富,因此在短视频的传播中,可以对这些特点进行局部放大特写,既能将皮影带入大众视野,又能使受众体验到最本真的皮影内涵。

四、结语

在5G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非遗的传播既是大势所趋,又是自身发展使然,否则非遗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笔者认为只有精准把握非遗内在的传播属性以及新媒体的运作规律,将5G技术同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有机结合,同时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精准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呈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可视化,才能使非遗永葆青春、传之有道。

猜你喜欢

皮影受众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月光皮影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不老的皮影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皮影的来历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