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2021-05-31薛晓倩陈先生

数字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元分析混合学习学习成绩

薛晓倩 陈先生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成绩作为其效果表现之一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筛选与分析,从总体效果、学科、学段、实验周期、知识类型几个方面对混合学习的影响效果情况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具有中等的积极影响。(2)混合学习应用于不同学段的作用效果不同,其对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影响最不明显,对高等教育影响效果最为显著。(3)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不受学科、知识类型、实验周期三类调节变量的影响。

关键词:混合学习;学习成绩;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1)02-0040-06

收稿日期:2020-12-10

作者简介:薛晓倩(1998— ),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混合学习、远程教育;陈娬(1976— ),女,广东梅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学习随着多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逐渐实现常态化应用。目前诸多学者已从混合学习的模式构建、影响因素探究、效果检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对这些成果进行更系统梳理的研究数量还有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梳理、分析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探讨不同学科、学段、知识内容、实验周期的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实现更高效能的混合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有关混合学习实证研究的文献提取样本量、平均值及标准差等信息,将标准化平均差(SMD)作为效应值,来探讨混合学习的总体作用效果及不同情境下的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采用元分析软件( 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2.0,简称 CMA 2.0)来进行定量分析。

(二)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和Elsevier电子学术资源数据库作为中外文文献的数据来源,检索类型限定为期刊和硕博论文,其中中文检索关键词为“混合学习”“混合教学”“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等,外文检索关键词包括“blended learning” “hybrid learning”“learning achievement”“learning effect”“learning outcome”等。检索时间跨度限定为2003—2020年。然后将检索得到的相关文献导入Excel进行筛查,删除重复文献后最终得到673条结果。

2.样本筛选

本研究制定如下筛选标准:①主题为混合学习的实证应用研究;②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或准实验研究法;③研究包含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实验组进行混合学习;④研究中提供准确的样本量、均值和标准差,以便于有效计算效应值。基于上述标准,共筛选出30篇有效文献纳入研究范围,其中国外文献14篇、国内文献16篇,研究样本总量为3047。

3.特征值编码

在结束筛选后,本研究对得到的文献的各项特征值进行编码以便进行接下来的效应值计算,包括作者信息、样本量、学科、学段、知识类型、实验周期。学段主要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六种类型。学科根据课程所属门类划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信息工程类、医学护理类及其他类型。知识类型的划分主要参考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由于各个学校学段、学时有差异,本文将实验周期统一按学期进行划分。部分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4.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择综合性元分析软件 CMA 2.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效应值计算。基于数据结果进行结论分析,具体分析工作主要有:①通过漏斗图和beggs检验进行偏倚检验,验证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②对研究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结果选择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以进行后面的数据计算。③对相关效应值进行检验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首先将编码结果在Excel表格上进行数据汇总,在CMA 2.0软件上按照所选效应值计算方法要求输入所需的数据,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量、均值和标准差等,运算后即可自动生成分析结果。

(一)发表偏倚检验与异质性检验

发表偏倚指有显著统计意义的阳性研究结果比没有显著统计意义的阴性研究结果更有机会或更快获得发表[5]。因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所以选择定性的漏斗图和beggs检验进行研究样本的偏倚检验。通过分析漏斗图,研究样本的效应值相对均匀、对称地分布在平均效应值的两侧,可初步判定研究样本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采用beggs法检验得出,Z=0.29<1.96,p=0.78>0.05,进一步表明不存在发表偏倚,统计检验结果较理想。

在元分析中,因为不同實验选取的样本量和研究方法等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合并效应值,需要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再根据情况选择消除异质性影响的效应模型。当异质性较小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当异质性较大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采用I2检验,当 I2<25%时,则认为存在轻度异质性;当25%≤I2≤50%时,则认为存在中度异质性;当I2>50%时,则认为存在高度异质性[6]。本研究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 为94.603%,大于50%,表明本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故本研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二)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影响

根据异质性检验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值统计评估,得出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整体的合并效应值为0.668,且p<0.05,达到了显著水平。参考科恩(Cohen)的效应值标准进行判断得出,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有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即混合学习方式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学习效果。

(三)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学科差异

本研究分析的30篇文献中的实验涉及体育、计算机、英语、科学等多门课程。为系统分析混合学习对不同学科的成绩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将相似学科合并,最终编码成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信息工程类、医学护理类及其他类型这五门学科。通过选择学科的编码信息,对相同学科的研究进行统计量合并,得到不同学科混合学习学生成绩的合并效应值,以分析不同学科的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各学科的效应值均大于 0,合并效应值SMD=0.733,Z=6.684,p<0.05 ,说明混合学习对不同学科学生成绩均有正向提升作用。从组间差异上看,卡方值χ2=9.217,p=0.056,说明混合学习对不同学科学生成绩的影响不具有显著差异。从具体学科类别来看,医学护理类和其他类学科的p值大于0.05,说明这两门学科开展的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效应值大于1,分析发现筛选文献中只有1篇属于该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夸大其作用效果。社会科学类和信息工程类两个学科的效应值都在0.2~0.8之间,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两门学科开展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有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

(四)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学段差异

特征值编码结果显示,目前混合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研究者对此已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各学段混合学习效果,将学段编码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通过选择学段的编码信息,对相同学段的研究进行统计量合并,探究不同学段的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元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各学段的效应值均大于0,合并效应值SMD=0.643,Z=6.917 ( p<0.05) ,说明混合学习对不同学段的成绩均有正向提升作用。

从各学科效应值来看,初中(效应值SMD=1.887)和中职阶段(效应值SMD=0.931)的混合学习对学习成绩呈现较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大学(效应值SMD=0.587)、高职(效应值SMD=0.791)、高中(效应值SMD=0.602)和小学阶段(效应值SMD=0.318)的混合学习对学习成绩呈现中等正向作用。从组间效应值来看,卡方值χ2= 10.157(p=0.028<0.05),说明不同学段开展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

(五)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周期差异

由于各级各类教育课时无法统一,为考察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在不同实验周期上的差异,本研究以学期为单位对其合并效应值进行计算。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发现,各实验周期的效应值均为正值,合并效应值SMD=0.544,Z=6.684( p<0.05),说明不同实验周期的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均有正向影响。从组间效应检验结果看,卡方值 χ2=1.568, p=0.211( 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混合学习对不同实验周期学生成绩的影响相等。但具体到各实验周期的效应值,实验周期为一学期的混合学习(SMD=0.513, p<0.05)对学生成绩产生中等程度的影响。而实验周期为两学期的混合学习(SMD=1.762, p= 0.074)对成绩的影响不明显。

(六)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影响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

本研究基于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将知识类型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来考察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影响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7]。这里通过分析合并相同知识类型研究得出的效应值如表5所示,各知识类型的效应值均大于0,合并效应值SMD =0.597,Z= 4.075(p< 0.05),表明在不同知识类型上,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都有积极影响。从各知识类型效应值看,陈述性知识的混合学习的效应值为0.778,程序性知识的混合学习的效应值为0.526,两者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表明各种类型的知识开展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均呈现中等正向影响。 p=0.438> 0.05,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卡方值χ2= 0.602,也说明了在不同知识类型上,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即基于两种知识类型的内容开展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都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具有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

元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较显著,合并效应值为0.668,说明研究者所开展的混合学习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成绩,改善学习效果。这也说明所纳入研究范围的混合学习开展得比较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情和需求。究其原因,混合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将教学过程融于不同时空,丰富的资源和灵活的环境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得以记录,资源管理更为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精准评价和及时反馈提供可能。此外,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其与教学效果提升不断产生双向促进作用,實现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的积极影响。

2.学段、学科、实验周期和知识类型的调节效应

就学段而言,组间效应值χ2为10.157(p= 0.028 <

0.05),说明混合学习在不同学段开展,其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初中和中职阶段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相对较大,其次是高职和大学,对小学影响最小。梳理文献时发现,混合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更多地应用于大学和高职院校,初中次之,小学和高中应用较少。究其原因,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大,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主动性强,且相关学习经验丰富,能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初中阶段教师进行课改的意愿较强,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且认知逐渐成熟,混合学习呈现较好态势。而高中阶段课程内容安排较紧密、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自由度受限,小学优质资源匮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学生自律性较差等,这些原因造成了这两个学段混合学习的实践较少。

从学科来看,混合学习对不同学科成绩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对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社会科学类、信息工程类学科,而对其他类学科影响不够明显。检索文献时发现,混合学习在社会科学类学科应用最多,主要集中在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在信息工程类学科的应用则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应用于自然科学类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此外,也有小部分文献表明研究者将混合学习用于其他方面能力培养。

从实验周期来看,不同实验周期的混合学习对成绩影响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开展实验周期为一学期的混合学习对成绩促进效果更明显。究其原因,混合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虽然混合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学习的途径,但无疑对其一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随着内容的深入和实验周期的延长,学生理解难度加大,花费时间增多,对其批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高阶能力的要求变高,且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趣逐渐趋于缓和,教师在这种模式的创新上没有及时补充,逐渐发展成“大同小异”的固定模式,从而造成相较于短周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没有那么显著。

從知识类型来看,在不同知识类型上,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都有中等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陈述性知识学习效果影响更大,程序性知识次之,这与混合学习可以将陈述性知识从更具体丰富的角度呈现有关。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学生有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同一知识可以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这有助于学生更具象化地掌握知识。由于程序性知识更注重“如何做”,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线上环境中可能会因新奇感和自制力较差而容易被其他一些无关元素吸引,从而使其对操作学习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成绩上的效果也并未像陈述性知识带来的效果那样显著。

(二)建议

1.注重学情分析,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类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混合模式

元分析可知,不同学段的混合学习对学生成绩都有较积极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做好学情分析是混合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等来设计合适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混合学习。若一门中小学混合课程的线上资源中充斥着极具抽象性的概念术语,或是简单将课程内容和传统授课方式进行线上“搬家”,那混合学习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如果中小学生完全按照高等教育阶段那样实现跨时空混合,但因为自制力较差等原因,学生成绩可能不升反降。各学科都具有不同特点,比如语言类学科的内容涉及听、说、读、写以及场景使用,计算机等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更多关注动作技能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教授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混合学习时,应做好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水平以及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特点等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和线上资源的建设,努力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造成“混合无用”“资源浪费”等的情况出现。

2.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充学校资源配备

中小学多存在学校基础设施有限和资源配备不足问题,这是影响中小学混合学习有效开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网络环境、充足的硬件设备和学习资源是开展混合学习的必备条件,这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方面,对于较发达地区,中小学可以鼓动学生家长来满足硬件设备的需求,以自愿的形式为孩子提供一个终端;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则可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关设备。学校要密切与通信公司合作来保证网络条件,实现网络畅通。在资源方面,可以借助资源共享平台或是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自己开发资源并实现共享。

3.加强家校联通,实现优质混合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混合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监督。技术早已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家庭的技术支持条件与家长的技术素养和态度,对混合学习的有效开展起关键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借助技术向家长反馈和获取学生的真实表现,组织开展家长教育主题活动,对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宣讲,并将学校应用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让家长知晓,使家长改变对技术的认知,使之成为学校的有力助手,做学生学校之外的“引路人”。

4.关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注重培养学生高阶能力

混合学习的普及对教师和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形式的混合学习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教学的一大挑战,但这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混合学习不但对学生成绩有积极影响,而且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都有促进作用。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开展相关方面的教师培训,或是采取一对一教师帮扶的形式来帮助新手教师进行有效混合,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混合过程。除了要关注学生成绩的变化,还要在过程中关注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些是实现有效混合的必备条件。

5.合理利用过程性数据,实现多元精准评价

学习过程有记录是线上学习的一大优势,基于此,混合学习可以结合这些过程性数据来对学生学习状态、发展情况等进行更真实的评价和反馈,这避免了传统线下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反馈不及时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尽可能了解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结合这些过程性数据做出较为全面和精准的评价。学生要学会关注这些数据,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学会利用过程性反馈进行及时调整。

[1]朱燕华.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62-66.

[2]张海艳,宋士奎,何强.小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9-84.

[3]程桂芳,仝素梅,王利.关于高职院校混合学习成效的实证[J].职教论坛,2010(8):22-24.

[4]ANDERSON K,MAY F A.Does the Method of Instruction Matter?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the Online,Blended,and Face-to-Face Classrooms[J].The Journal of Aca-

demic Librarianship,2010,36(6) :495-500.

[5]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1-64.

[6]李玉斌,宋金玉,姚巧紅.游戏化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35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1):56-62.

[7]李宝敏,王钰彪,任友群.虚拟现实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基于40项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4):82-90.

(责任编辑 孙志莉)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Blended Learning on StudentsAcademic Record

—Based on the Meta-analysis of 30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XUE Xiaoqian,CHEN Wu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China 51063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the blended learning 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s of teaching reform,and the academic record,as one of its effect performances,has become the research hotspot.This research has adopted meta-analysis method,and filtered and analyzed the literature,and made a deep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tial effect of blended learn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namely,overall impact,discipline,phase of studying,experimental period,and knowledge type,etc.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1)The blended learning has a medium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cademic record;(2)Blended learning has different effect in different phases of studying.Its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record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phase is the most unobvious,and the influ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most obvious;(3)The impact of blended learning on students academic record is not influenced by three regulated variables,namely,discipline,knowledge type,and experimental period.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academic record;meta-analysis

猜你喜欢

元分析混合学习学习成绩
兄弟让举
名落孙山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护理实践教学中在线学习效果的元分析
信任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