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热是无用之物的价值体现,还是消费主义陷阱
2021-05-31
2020年儿童节,拼多多数据显示,十大热销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第一名是零食礼盒。而当你走进商业街区或潮流聚集地时,总会看到某些售卖机前排着长队。走近一问,原来是在买盲盒。
盲盒指的是在相同的独立包装里,放有不同款式玩偶的盒子,消费者需在购买后拆开包装,才知道买到的是哪一款。这类玩偶通常都会以系列推出,一个系列盲盒玩偶通常包括10个以上款式,想要买到其中的隐藏款非常不容易。正是这种小概率的随机事件,激发起年轻群体强烈的购买欲。
盲盒的火爆,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说,买盲盒就是交“智商税”。一个成本不到 10元的玩具,在商家和黄牛的炒作下,价格摇身变为上百甚至上千元,消费者为了集齐款式或抽到隐藏款,也会不惜花大价钱去购买。
也有人说,他们购买的不只是盲盒本身,更有其投射出来的快乐和满足。拆开盲盒之后,所产生的兴奋或者失落情绪,都是难得的情感体验,而这正是看起来无用之物的价值。
边兰淇:我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微博,出生于1994年的小伙子王笑宇是南京玄武区一个菜摊摊主,因为发现很多年轻人在菜場不知道买什么,他就推出了“菜场盲盒”,帮助大家解决选择恐惧症。其实我认为人们在消费的时候,就是在满足欲望、寻求快乐。因为想吃排骨,所以会花钱去买排骨。而拆盲盒的过程,可以说是放大了这种快乐,未知往往能带来惊喜感。如果能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买到快乐,也是一件挺有价值的事情。
世:拆盲盒的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从下单就开始期待,越接近收到货的时刻就越激动。如果拆到了喜欢的盲盒,便会拥有一段时间的好心情,做什么事都很有动力。反之,自然会很失望。所以我个人认为盲盒给我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增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小惊喜,让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单调。
竺瑞蕊:如今的盲盒非常多元化,不仅有潮玩设计师设计的,还有像故宫、《国家宝藏》栏目组等都推出了一系列盲盒。这些盲盒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也让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寻,实现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