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1-05-31
一、动来动去的小杰
小杰,八岁,一年级学生。小杰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认知能力弱于同龄孩子,反应较慢,特意让他多读了一年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小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动作幅度比较大,有时还会离开座位到处溜达。小杰的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父母带小杰去儿童医院检查,医生判断小杰有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有可能与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有关,建议先进行心理辅导,观察三个月后再去复查。
二、关于“动”的概念化理解
在与小杰父母的交流中得知,他们的学历均为硕士,目前都担任外企高层领导职务。因为父母忙于个人事业发展,小杰三岁以前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祖辈非常宠溺小杰,对他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训练,进入幼儿园后,父母发现了小杰的问题,决定把他带回身边养育。小杰的父亲在家中仍是公司领导做派,对小杰期望值较高,一旦小杰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就责罚、打骂。小杰的母亲能积极配合老师,但努力未见效果时,态度会变得急躁、强硬。小杰的父母将关注点放在小杰的问题行为上。
由于小杰在班级里不断制造麻烦,班主任倍感无奈,对小杰的批评日益增加。在同伴交往中,小杰不合群,还经常做出一些轻微的攻击行为,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
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加重了小杰紧张、焦虑的情绪,他用不停地“动”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他的内心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被赞美,也希望得到具体有效的帮助,成为父母、老师、同学心中的“好孩子”。
三、咨询过程
1.接纳共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第一次会谈,我和小杰及其父母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在咨询过程中用心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们的问题,允许他们合理宣泄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当他们感受到了理解、尊重和温暖,改变的动力随之而来,为下一步咨询做好了准备。
2.系统思维,共创优质成长环境。
第二次会谈,我邀请小齐的父母、班主任、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一起参加,重点不是寻找小杰动的原因,而是聚焦在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降低要求、找优点、多鼓励、多肯定、同伴榜样力量影响、伙伴手拉手、在不影响班级的情况下尽量忽略他的动”,是老师们提出的教育建议。“耐心些、体谅孩子、互相打气、尽量控制情绪、降低期望值、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父母的想法。
3.转换视角,调整家庭教育模式。
深入了解后发现,小杰的行为和家庭系统有着紧密联系。自身素质非常优秀的小杰父母不能正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把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期待强加给孩子,当孩子无法达到时,父母备受打击,引发强烈的挫败感、焦虑感、无力感。在给小齐父母情感支持的同时,我提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待“症状”,让父母“穿上孩子的鞋”,去倾听、感受孩子用这样的行为在呐喊、渴求什么。小杰的父母很快领悟到,小杰在用不停地动表达“求关注”“求无条件的爱”,他需要的是温暖和支持,需要父母用温和坚定的态度帮助他,和他一起应对困境。小杰的父母逐渐改变教育方式,变批评指责为鼓励肯定,在感到挫败的时候,一家人坦诚表达、彼此支持。
4.资源取向,挖掘家庭丰富宝藏。
每个来访家庭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具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我和小杰一家三口讨论并发现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小杰说,当老师忽略他的“动”,强化他守规则的部分时,他是可以管住自己的,在课堂中随意走动的现象少了,开始投入课堂学习。小杰的母亲说辅导孩子功课时自己会情绪失控,小杰的父亲表示可以做好轮岗工作。小杰的父母还表示要尽量推掉应酬,一家人晚饭后多散步、多谈心,根据孩子的兴趣在周末增加亲子游泳课。
四、咨询效果及反思
三个月内,我对小杰家庭做了12次咨询。完整的咨询周期结束后,小杰和父母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后一次交谈,我注意到小杰在交流时能注视我,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小杰的父母在谈话时情绪平和,时常提到孩子的进步之处,積极看待、理解孩子的行为。离开咨询室时,小杰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快乐蹦跳,画面温馨。
小杰的在校表现也有了进步,老师反馈他上课时专注度提高,在英语小练习中得了优秀,语文和数学成绩也能在及格边缘徘徊了。他还交到了两个好朋友,下课经常一起玩。
“症状”是一种信号,反映了关系的僵化、系统的失衡,牵一发而动全身。小杰的“动”,让家长、老师、同学停下脚步关注他,重新审视系统的规则和结构。从这个角度讲,问题行为未必是坏事,用系统的观点,从全新的角度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予以积极的解释,更利于理解孩子,帮助他健康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苏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