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1-05-31郭菁
郭菁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在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部对高职学校的思政课程不断提出新要求,如何利用互联网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健康高效地开展下去,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及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思索的问题。
[关 键 词] 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48-02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高职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验证理论、提升品行修养、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应用互联网推动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使思政课程健康、高效地发展下去,成为各个学校及教师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是为了将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思政课程理论应用于实践,加深对思政课程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并解决各种难以理解的问题。目前将互联网应用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仍不够成熟,许多学校仍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传统的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缺乏师资力量
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中学生数目不断增加,教师人数却严重不足,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只能通过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虽然大班教学能够勉强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通常也将这种大课当作不重要的课程,在课堂中敷衍了事。
(二)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通过在学校中学到的职业技能得以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着重点仍落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思政教学本身所占比重较低,且思政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所占时间较少,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常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因缺乏实践场地,缺乏独立、完整、可操作的教学计划,因此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常常只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者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生不能参与进去,亲自进行实践操作,这也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缺乏积极性。
二、互联网对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变革的意义
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广泛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思想教育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极其重要。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继续深造,转而学习技术以谋求生存技能的学生,且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再加上他们正处于青春敏感阶段,这些学生心理相对脆弱,且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较弱,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临实境、亲自操作、亲身体会,逐步增加实战经验。同时,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发严重,许多学生养成手机不离手的习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变革。
(一)互联网给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教学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开辟了新途径和新平台: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局限于课堂或者是一些实践基地,互联网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线下教学转移到线下线上联合教学,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使学生跟随老师的授课思路积极参与进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互联网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利用多种App进行学习或者观看教学相关视频进行学习。
(二)互联网也给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手机从不离手、从网络中猎取大量信息。但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能力,很容易被网络中一些人的错误观点带偏。互联网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够面对面交流,不能够从教师的语气与神态中观察教师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给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互联网自身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正确地将互联网与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之健康高效地发展下去,如何不断应用互联网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成为高职教师思考的重点。
(一)借助网络平台,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教学平台,使教学的场地由线下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播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章、视频,并通过设置打开后变成已阅模式监督学生是否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如慕课、课堂派等App去搜寻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沟通、课堂互动。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趣味问答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互联网平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仅限于某些学生进行阐述表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方位掌握,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思想上的偏差进行纠正和引导。借助互联网平台,使得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资源得以整合,教学内容更加豐富,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实践的兴趣更加浓厚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多种活动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拓展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实践空间。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活动,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进去。如,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四次有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活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第一个季度开展与思政课程相关的演讲活动,将演讲现场在网络平台直播,并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投票评分,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最后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思政课程实践的观后感;第二个季度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关于思政课程相关内容的辩论赛,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阵营,并对议题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网络共享辩论过程;第三季度可以开展思政课程活动周,让学生自主去搜寻与思政相关的内容并发表到某一论坛中,当然,也需要教师对论坛中所发表的内容进行甄别筛选,防止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混入,从而误导学生。同时,通过规定每位学生的阅读量与发表量来监督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以设置知识竞赛,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涉猎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四个季度可以开展思政课程微话剧比赛,通过小组合作拍摄后上传视频到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评分、评价。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使得高职内全部学生可以参与进去,也可以解决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难题,使思政课程教学地点不拘于学校,时间不拘于课堂时间,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思政教育。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学生过多、教师不足的问题,单人进行的思政实践常常会进入误区,走上岔道,因此,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小组成员分别担负收集整理资料、问卷调查、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成果展示、互动评价等工作,团结互助,共克难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工明确,确保所有成员能获得参与机会,承担一定的实践工作。如此,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小组成员的推动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水平及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建立合理的思政课程教学评分准则
在当代社会,应试教育往往是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实践的兴趣,应适当调整思政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所占的成绩比重。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因理论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政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要通过思政课程实践进行理论上的验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常,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加清晰地体会理论的含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要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确保学生能够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逐渐提高其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同时,还应加大对高职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核,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网络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互联网给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参与思政课程实践,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实践的参与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虽然在使用互联网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整体来讲,互联网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教师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尽量减少互联网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不断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推动创新改革,实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更加创新、健康、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宁宁,李金风.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9-91.
[2]张圆圆.新时代“以人为本”思政课网络教学实践探讨: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茶叶,2020(3):76-78.
[3]鲁继平.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四·四·二·三”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8):91-93.
[4]吴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56-58.
編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