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思想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1-05-31周微宗玉廖泽峰郭靖
周微 宗玉 廖泽峰 郭靖
[摘 要] 职业院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面对现阶段高职劳动教育的困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为核心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首先,对劳动思想深刻内涵进行探讨研究。其次,分析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劳动思想培育的时代价值及意义。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现实需要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思想培育的路径。
[关 键 词] 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76-02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将其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中国化,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核心。本文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的深刻内涵,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阐明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的时代价值,研究在职业院校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机制的路径方法。
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的深刻内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劳动者,在多次考察和讲话中提及“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一系列讲话立意高远,内容充实,论证严密,結论可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劳动思想理论,开拓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的核心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发展了人类社会,其不断进步必须依赖劳动。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根本保障。劳动是社会整体财富的源泉,也是人民获得幸福的保障,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全体人民要充分发掘劳动潜能,焕发劳动热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秉承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
二、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还很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不全、广度和深度不够,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培养还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任重而道远。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理念淡薄
学生的劳动教育,最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只有端正了劳动观念,才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才能积极投入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实践中。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大力弘扬德、智、体、美、劳,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号召社会学校行业重视劳动教育。但在学校层面,许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对劳动教育作出了口号式的要求,没有明确地制订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规划,更没有体系课程内容融入劳动教育,造成劳动教育的虚化、淡化。归根结底,还是在教学理念上没有重视,对劳动思想培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二)高职学生自身劳动意识不足
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正面的、积极的,能够明确劳动,特别是劳动技能对今后成长就业的重要作用,但是一部分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一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一切以赚钱为目的。另一部分学生只埋头学习,把获取学分及能否升学毕业作为唯一目标,导致客观上的劳动意识不足,劳动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许多学生从小习惯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只强调知识学习,缺少劳动教育,造成劳动意识淡薄。二是部分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特别是电影、电视及周边人的言行等,劳动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三是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劳动思想的培育应该先从学校抓起,目前高职学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宣传不够、培育不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欠缺。
此外,教师队伍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也有待提高,学校的保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三、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劳动育人是新时代社会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国情,放眼社会经济发展,对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指导思路,为落实劳动教育创造了先决条件[2]。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包括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还包括劳动教育。此外,目前我国总就业人口约为7.7亿,产业工人超过3亿。其中,技术工人约为1.65亿,而高技能人才仅约为4700 万,占总就业人口的6.1%。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业转型升级要求,也是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瓶颈所在。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我国的高端制造业水平在不断地提升,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他们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精神就是劳动态度的具体体现。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不仅需要一批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而且需要使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更加坚定。
(二)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不断优化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及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人才智能和“互联网+”的不断深化,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通过调查发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与社会期待有较大差距,许多毕业学生得不到产业行业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毕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精神面貌和劳动态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形成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还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和劳动情怀,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劳动教育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促进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即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而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正是最有效、最有利的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是劳动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人才培养成功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就是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下,开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等一系列工作。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具体化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顶层构建设计,更要具体细化为专业课程目标。在专业目标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实习场所中要体现劳动技能,考核劳动能力,在岗位目标中的职业规划、职业观念中更要体现劳动精神,端正劳动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在,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科学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内容。高职教学要首先结合实训课程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劳动技能训练,要保证劳动教育的时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为核心,开展劳动精神、工匠品质培养,宣传劳模典型案例,让学生从内心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
2.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提炼与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相关的教育元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开展劳动理念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特色及内容特点,融入工匠精神。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及学校实际,邀请行业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及劳动模范等进校园,做劳动教育专题讲座或承担部分教学内容。
3.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专业理论体系和社会活动实践体系。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主要由专业课程实现,包括理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及顶岗实习等完成,这些都被统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理论体系培育,即在教学之内的劳动思想培育。二是社会活动实践体系,主要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劳动体验活动等,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及劳动习惯,在劳动过程中提升人生观、价值观。专业理论体系和活动实践体系两者必须紧密结合,互相融通,尤其要注意不能片面地追求劳动思想的理论教育,轻视实践,也不能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两种培育体系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共同实施才能发挥作用。职业院校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的培育,既要体现劳动教育的理论性、规律性及客观性,又要突出劳动教育的技术技能性。
(三)着力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的培育,主要以专业课程、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悉心传授、耐心引领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備劳动教育资质和水平,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的内涵有深刻的领会和把握。因此,对现有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培训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是“走出去”。引导教师参加各类劳动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劳动素养,通过相关培训,增强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内涵的领会,运用劳动价值观灵活结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落在实处。二是“引进来”。充分调动资源,构建平台,建立大师名师工作室,引进或聘用名师工匠、知名劳模,带领学生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悟劳动精神。
五、结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劳动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各行各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责任,更应该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各专业特色及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的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之中,让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从认同到信仰、从信仰到实践,成为劳动教育的受益者和实践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8-09.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新华社,2020-03.
[3]张由菊.习近平劳动思想:基于中国梦视域中的考察[J].学术论坛,2016(3).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教育报,2019.
[5]郑治伟,许艳丽.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目标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5).
[6]朱凤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8).
[7]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