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广州市金融人才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05-31冯玉华
冯玉华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行业发达,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广州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金融人才總量存在缺口,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行业发达,发展潜力巨大,广州市应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意见》实施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与合作交流,促进金融人才集聚,加快提升广州市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关 键 词]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金融人才;集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12-02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行业发达,发展潜力巨大,是推动我国金融行业迈向世界先进水平、打造世界级金融枢纽以及培养高精尖金融人才提供难得的沃土。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五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表明了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坚定不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州市应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意见》实施为契机,加快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与合作交流,促进金融人才集聚,加快提升广州市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一、广州金融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状看,广州市目前金融人才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金融人才总量存在缺口
据统计,2018年末广州市金融从业人员数为12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1.36%,而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知名金融中心都达到了7%以上。同期上海为35万人,北京为58万人,数量均远超广州。近年来,随着广州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总量仍存在一定缺口。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广州金融人才队伍“五多五少”现象较为突出,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少;操作性人才多,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少;单行业人才多,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少;产品营销人才多,产品开发、定价和风险管理人才少;熟悉国内金融市场的人才多,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少,特别是目前具有国际执业资格的高端金融人才短缺。以国际金融分析师(CFA)为例,美国有25000名会员,国内约有4000名会员,广州仅有约100名会员。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国际化金融人才占比不到2%,而新加坡则达到20%左右。目前,广州金融市场紧缺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以及与离岸人民币交易、跨境交易、互联网金融、大宗商品贸易和金融期货等相关的新型金融人才。
“广州高层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五年来,累计评出广州高层次金融人才1361人,为广州市集聚金融人才,推动金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广州市金融人才队伍的顶峰高度仍显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二、促进广州市金融人才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广州金融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广州市金融人才集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加强国际金融人才培养
在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院校以顶尖综合性大学和金融院校为主。在输出金融人才排名前15的院校中,上海有6所,北京有4所,而广州只有1所。从招生情况来看,广州只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招收金融专业硕士,只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2所高校具有金融专业博士点。广州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输出能力的不足,导致很多金融高端人才因为招不到助手而选择留在北京、上海。因此,广州高校应结合本地金融高端人才供不应求的实际情况,加强金融专业学科建设和投入,适度扩大金融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招生规模。为使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广州高校应加强与港澳等高校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为广州市金融业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及金融智库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广州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和香港地区金融机构众多,金融精英云集。为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广州高校应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金融机构的合作,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合作单位,探索诸如共建金融培训基地等校企合作新模式,使金融专业的学生能学到更多实务方面的内容,进入金融行业以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缩短就业熟化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大湾区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引进专业金融人才,大力拓展国内、国际业务,故对校企合作也乐见其成,良好的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校企双赢。
高校聘请企业导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实质内容。建议广州高校优先聘请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当中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多年、有深厚资历背景的业务精英前来授课,解读行业前沿的最新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应把此类课程视为提升教师金融素质的契机,鼓励金融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习,主动向企业导师请教,从中感受两地金融的差异,掌握金融市场最新动态,为日后改善教学做准备。
(三)加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虽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但政府部门在引導支持校企合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议广州市政府出台激励企业与广州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办法和财政补贴办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大学生实习,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训场所,与高校协同育人。加大支持校企合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如设立支持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专项资金,根据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所接收的学生实习人次,直接给予资金补助。
(四)大力发展在职培训和职业认证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本科高校均开设了EMBA、金融研修班等针对在职人员的课程,这为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广州应充分发挥金融人才协会等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其与金融业界及高等院校的(包括高等职业院校)联系,根据广州金融业发展的特点,推进高校推出针对广州金融业特点的金融培训课程,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在职培训和从业人员持续进修。
引进国际金融证书的认证和培训,提高金融培训国际化水平。目前广州国际化的金融培训专业机构不多,广州金融入才协会等中介机构可组织CFA、FRM、CFP等在广州开展培训,为本地人才获取执业资格创造便利条件,提高广州国际化金融培训水准。在政府层面,广州应加大对相关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加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
广州市应积极搭建粤港澳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全面长效的国际金融人才信息库。战略性地搭建国际、地区范围的人才引进渠道和网络,依托各类国际中介平台机构,保持与国内外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使粤港澳人才交流常态化。
(六)加强金融机构集聚发展
金融机构的集聚可以使行业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得以开展,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并吸引金融人才集聚。广州市应加快推进天河区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南沙区的现代金融服务区以及花都区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建设,更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营造更强有力的人才引进黏性。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大湾区商业银行的筹建,推动深化穗港澳金融合作,促进金融业发展稳中有进。
参考文献:
[1]欧阳卫民.人才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J].中国金融,2016(5):83-85.
[2]徐志宏.广州国际金融人才发展探讨[J].时代金融,2014(8):77-79.
[3]徐小龙,朱捍华,邹仲海.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与银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9):57-61.
[4]庞嘉俊.内地高校与香港地区金融机构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2):43-4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