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初书籍装帧形制变革的辨析

2021-05-31

新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商务印书馆书籍

近年来,随着钱存训的《书于竹帛》《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以及苏精的《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等专著的出版,有关晚清民初汉字文化及其载体书籍的演变历程,不断引起设计界的关注。晚清民初这段时间在历史尺度上并不长,但是它对中国千年书籍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探析缘由。

一 晚清民初线装书形制变革转型的背景

(一)晚清教会铅印出版业趋于完备

有关晚清教会铅印出版的起源,张静庐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有如下记载:

先是,嘉庆十二年(1807)之春,伦敦布道会遣马礼逊来我国传教,马在伦敦,尝从粤人杨善达游。至广州后,又继续练习中语,故当时欧人之精通中文中语者只三人,马礼逊其一也。当时欧人之来我国者,以经商为范围。故马礼逊之行为,极为官厅所注意。基督教旧教中人尤忌之。马礼逊之工作,最致力于文字,初编辑华英辞典及文法,又翻译新约为中文,秘密雇人刻板。乃事机不密,为官厅所知,刻工恐祸将及己,举所有付之一炬以灭迹,损失甚巨。嘉庆十八年(1813),伦敦布道会又派米怜东来为之助。次年,马礼逊亦收得刻工蔡高为教徒。马礼逊知官厅侦之严,乃遣二人同往马六甲设立印刷所,印刷书报,并创办英华书院,教授中国人以英文。《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即发刊于斯时也。1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第66―67、68―69、261、263、266、276页。

除了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积极开展中文书籍铅印外,还有其他多名传教士也在各地从事中文铅活字印刷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最主要的,一是19世纪初期马士曼等在印度加尔各答市塞兰布尔浸礼会传道站最早开始的中文铅活字印刷的尝试;一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伦敦会的马礼逊、汤姆斯、米怜、马儒翰、台约尔等先后在澳门、马六甲、槟榔屿、新加坡等地对中文铅活字印刷的不断探索。”2马敏,〈马士曼与近代最早的铅印中文书籍〉,《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6期,第16页。

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廷将香港割让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随即也由马六甲搬迁至香港。当时从欧美来华、居于香港的传教士日渐增多,因传播所需,所制汉文铅字也渐于齐备,于是一个以香港为地域中心、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要操手的重要出版基地被建立了。“出版事业日兴,兹择其重要者,略记于后:《遐迩贯珍》自咸丰三年(1853)起,每月发行于香港……《香港新闻》自咸丰十一年(1861)起,凡八卷。专纪船期、货价,系纯粹商业性质之杂志。”3同注1。

教会在华开办印刷出版机构,主要是为了将圣经译成汉语并出版发行,其次是使传教士们通过承接一些印刷业务,扩大其社会接触面。相对于中国本土的传统书局,传教士开办的出版机构在经营上更加实际,它们采取的大都是企业经营模式,注重管理质量,经营稳定,存续时间长。

最为知名的当数墨海书馆(1843—1863),其滚筒印刷机在1847年一开工就释放惊人产能。英华书院(1843—1873)则铸字重于印刷,“英华书院的活字产品只有大小两种,另一种更小的小字只有几百个字而已,但这些活字已足以使英华书院成为1850—1860年代主要的中文活字供应者。”4苏精,《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中华书局,2018年,第264页。教会印刷所的铅印字形清晰漂亮,可随时增删字词,克服了传统雕版印刷的诸多不便(图1)。此外的美华书馆,其前身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澳门开设的华花圣经书房,1860年迁至上海后改名,书馆在出版技术上取代了教会的墨海书馆的地位,1923年盘给了商务印书馆。另一知名教会出版机构土山湾印书馆存续时间更长,1864年成立,1958年公私合营并入上海中华印刷厂。

图1 墨海书馆的中英文字形

“传教士引介西方印刷原是为了便于传教,结果却远超出预定目的之外,不但改变了中国已有千年传统的图书形制,而且促成近代中文报纸杂志的出现,并产生近代化的图书出版业。”5邹振环,〈中国图书出版的“典范转移”——读苏精《铸以代刻》〉,《书城》2016年第11期,第39页。

(二)晚清社会变革对书籍产业的影响

晚清时期的清廷推行了三次变革运动,分别为:道光时代、咸丰时代、同治时代的洋务运动,光绪时代的维新运动,宣统时代的新政。三次改革存在着分明的层级递进关系:先是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制造技术等在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再是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的变革社会制度的维新运动;最后是清廷倡导的一场全国范围的系统性改革新政。这三次变革都对中国传统线装书刊刻内容、装帧形制、经营管理、资本运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总体思想是自强自立,抵御外患,其中购船、造炮、练兵是运动的重点。洋务运动一方面催生了一批近代化的官办军事工业、官督商办企业、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另一方面也推进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类学堂的创办。“西文”学堂如北京同文馆、算学馆、外国语学堂、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台湾西学堂及湖北自强学堂等。“西艺”类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广东实学馆、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总体而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这些新式学堂为西方现代制式的平装书在中国打开了一个需求窗口,而此时开办的官企、民企则为现代制式书籍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指向。

作为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背景下的维新运动,虽昙花一现,但它所引发的启蒙作用不容忽视。当时的光绪帝相继发表了一大批的变法举措,主要内容为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制度的改革。不仅积极鼓励开办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科考废除八股文,而且大力倡导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而此种社会需求是传统的线装书装帧形制这样的旧瓶难以适应的。

从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这场自上而下的从器物变法到制度革新的路径深刻影响了20世纪初的晚清新政。1900年庚子事变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主动进行变法改革,改革内容大多与先前的维新运动近似,但比维新运动更为深广,废除科举、改革学制、建立法律基本架构是新政增设的重要内容。清廷自1906年开始,停止了所有乡会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废除科举堵死了沿袭千年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科考仕宦之路,为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这也意味着大量以刊刻销售科考内容的线装书的刻书坊、书局面临着出路的问题,而更宜于承载新式教育内容,适合于批量生产、经济节省、美观大方的书籍装帧形制等待各方去探索实践。

二 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对书籍装帧形制变革的贡献

晚清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它设立了京师大学堂及遍布各省的大中小新式学堂,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表明了读书识字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中国的教育体制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许多有识之士从中看到了书籍出版的巨大商机,若能改变书籍的纸、印、装帧之法,必能广开书籍销路。于是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纷纷开展书籍装帧形制改革,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2 《最新教科书》封面

图3 《最新教科书》内页篇首

图4—1 《中国关税问题》封面

图4-2 《中国关税问题》扉页

图4-3 《中国关税问题》目录

图4-4 《中国关税问题》内文

(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出版机构的书籍现代化变革

晚清民初时期,率先开展书籍装帧形制变革的当推商务印书馆,这个由印刷作坊发展而来,创办于1897年的出版机构,在1904年及时抓住了清廷废除科举、提倡学校教育的大好时机,成功编纂发行了我国第一套中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图2、图3)。此套书籍的装帧形制已脱离传统书局制书的规范,在书籍印版、字体、版式、开本的具体层面上大胆借鉴晚清教会的书籍装帧形制经验,尤其是铅印的字模、字体、字号,直接就是“拿来主义”。除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开创的词典工具书、西方名著的翻译本、期刊等,也一律采用新装帧形制。即使是古籍出版,同样采用先进的照相石印技术,择善本影印出版,而非雕版重刻。

以1923年版的《中国关税问题》为例(图4,1—7),该书尺寸101×175mm,是一种非常适合放置于衣裤口袋内,供闲暇时阅读的开本。瘦长的封面用铅线划分出三个平静的视觉区域,即横走向的书名部分、竖走向带有伏案写作研究者插图的中间部分、横走向出版社名部分,横竖之间形成节奏感,虽是单色印刷,然书卷气十足。此书扉页、内页各要素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基本一致,但还有三个线装书形制的痕迹:第一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的竖排方式;第二是新文化运动推广的新标点符号还标示在行距空白里;第三是线装书版心、书口部分的鱼尾象鼻的痕迹还在,书口鱼尾处的书名、章节名演变为编排于左右页切口边上的页眉。

随着1900年商务印书馆对由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发展而来的修文印书馆的收购,后者的许多现代印刷机、铜模、铅字被大量吸收采用,由此基本满足了商务印书馆的新型书籍出版对字模字体的需求,也奠定了现代中文书籍的基本字体。如出版的《中国关税问题》广告页(图4—6),使用了现代书籍四大类字体中的三种。而直接将修文印书馆的黑体字模使用于书籍编排,是当时商务印书馆一大创举。其主办的杂志《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等,也都不乏黑体字的身影。这一崭新字体一直影响至今,时至今日已然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字体家族,广泛地使用于不同类型的书籍。

马来西亚橡胶木已于2017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出口,这对缓解相关产业的原料短缺问题,尤其是对家具制造业有所帮助。到2020年马来西亚家具业对出口额实现120亿林吉特的目标也更充满了信心。

商务印书馆不仅承袭了晚清教会印制《圣经》的方法与经验,在其基础上还为中国书籍装帧形制做了大量开创性的贡献。“宣统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釐正,复者去之,缺者补之,用之繁者列于前,字之僻者移诸后;……民国十二年,张菊生在商务印书馆,……创新式排字机。……塔形轮转圆盘风二具,各置于木柜之上,……排工推转取字。”6同注1。“民国四年,商务印书馆更聘湖北西岗陶子麟刻“古体活字”,……彼以玉篇之字体,用照相方法,直刻铅坯,……成一号及三号古体活字二副。”7同注1。“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始购新式制纸型机,用强力高压纸型原纸即可完成……以其手续简易,出品迅速。”8同注1。此外,商务印书馆在书籍编辑、发行、融资、内部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当时都是行业领先者,保障了其书籍形制的完善及出版业务高效运营。

1912年1月1日创办的中华书局缘于教科书革命,继承了商务印书馆的书籍装帧形制。创办者陆费逵原为商务印书馆出版部主任,深知书籍编辑、印刷、发行一体化的重要性,他邀原商务印书馆出版企业家沈知方加入,先后设立了编辑所、印刷所、发行所,并兼购了聚珍仿宋印书馆、民立图书公司和文明书局,使之成为民国第二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将聚珍仿宋印书馆所带来的“聚珍仿宋体”用于书籍编排设计,使其书籍字体开风气之先,并在当时形成一种时尚。这种字体是以宋版书中的欧体刻体为基础设计的,横竖笔画等粗,竖直横微斜,起笔落笔皆有斜棱,字形挺拔清秀,印行之书,与明清翻宋仿宋的精刻本相比,悦目之感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华书局用该字体出版了《四部备要》《二十四史》等(图5),获得了巨大成功。至此,现代书籍的四种常用字体就完备了。

民国初创立的主要出版机构都是从商务印书馆派生出来的,世界书局也不例外,自然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装帧形制也被带到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和中医典籍之中。1917年,沈知方在上海创办世界书局时,针对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书籍覆盖的盲区,大量出版了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武侠侦探小说、黑幕小说、发财算命书等,为世界书局奠定下坚实的经济实力,开创了一种消闲性通俗读物的装帧风格(图6)。世界书局特有的发行策略和商业融资扩展,把更激烈的竞争带入了书业,也相应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书籍装帧形制规范化生产水平。

图4-5 《中国关税问题》版权页

图4-6 《中国关税问题》广告页

图4-7 《中国关税问题》封底

图5 聚珍仿宋体

图6 通俗读物《礼拜六》

成立于1926年的开明书店,拥有夏丏尊、叶圣陶、赵景深、丰子恺、傅彬然、贾祖璋、郭绍虞、王统照、周振甫等文化学者担任编辑工作,这批学者非常讲究书籍的“书卷气”。尽管所谓“书卷气” 的概念有不尽相同的阐释,但它是一种以典雅为核心的审美经验,由具体的书籍字体、插图、封面、封底、内文的版式、书的结构、纸张、印刷而产生。为保证“书卷气”,开明书店在制度上做了首创,即从编辑中分工出美术编辑,“钱君匋是开明书店的第一位美术编辑。他在开明工作的七年期间,除了部分书的装帧系丰子恺设计制作的以外,大多数的开明版图书包括杂志的封面装帧都由他一身担承。”9谷苇,〈开明装帧漫话〉,《编辑学刊》1987年第4期,第63页。开明书店的“书卷气”还体现在对书籍用纸的讲究,其封面纸、内页纸、扉页纸、环衬纸都能在视觉、触觉上各司其职。“开明书店在三十年代出版丰子恺先生的《子恺漫画》,用白报纸印好之后,发现纸薄,墨色灰暗。他们……(将)印好的页子作废,用重磅模造纸重印。”10王仿子,〈我与出版用纸〉,《出版工作》1986年第10期,第42页。除专业分工与书籍用纸外,开明书店对书籍装帧形制的贡献还体现在书籍版式创新、封面的装饰美上。中学语文教材中,“首创《开明活页文选》新路径,标点符号位置的新调整(被称之为开明标点)。”11刘晓燕,〈开明书店的文化精神与出版策略〉,《名作欣赏》2017年第15期,第159页。丰子恺和钱君匋的加盟,使开明书店书籍内容与装帧艺术的文化同一性更趋统一。图7—1、图7—2仅是开明版普通的图文混排科普书籍,但其书心版式集中,天地头很宽,毫无局促之感。

图7—1 以插图装饰封面

图7—2 图文混排的内页

民初“领衔”的书局,主要以出版教科书数量排名,排序为:“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俗称‘商中世大开’,100多家出版机构在这一时期总共出版的书籍多达几千种。”12张泽贤,《书之五叶—民国版本知见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335页。这些出版机构在出版数量和内容上助推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反之新文化运动也促进了民众对书籍形制变革的主动接受。

(二)成本最优模式下的书籍装帧形制现代化

中国书籍装帧形制走向现代化成本最优的方式即是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国外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新机器,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当然,借鉴也并非是中国书籍装帧形制走向现代的唯一选择,只是在国弱民贫的晚清民初,它却是最为便捷可行的一种路径。

商务印书馆等书局首先借鉴的是晚清教会出版机构的管理和经营样板。“美华书馆的编辑、出版、发行‘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就为中国后来许多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中国图书公司、中华书局所采用。甚至编辑所、印刷所、发行所这些名称都是照搬的。”13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第31页。充分分工形成的新书籍生产的产业链,加速了西式平装书形制的普及转型,扩大发行量的平装书助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启蒙教育。

其次是书籍生产工艺的借鉴。此借鉴渠道主要为:近邻日本、英美诸国、在华教会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技师贺圣鼐1931年在其文《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中记述:“历年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印刷技师,教授艺徒,……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14同注1。西式书籍印刷技术带来了铅活字、两面印刷、道林纸、标准开本等在书籍生产中的使用,也带来了西式书籍版面结构,伴随着书籍装帧形制的改变,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除了书籍生产速度的提升,新式书籍的品质也为人称道,时人曾以“细若牛毛、明如犀角”来形容石印、铅印书籍的清晰程度。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刻书业,无论官刻本还是私宅本、坊行本,依然沿用故有的工艺,业务一路萎缩自是不可避免。

经新文化运动洗礼,社会各阶层对平装书籍的需求增加,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顺应时代,构建新的书籍生产产业链,加速了现代书籍形制的普及。

三 民国初书籍设计家的贡献

基于民初书籍编辑还没有细化分工出书籍设计这个特定职业,当时职业书籍设计家极少。书籍设计也称书籍装帧,学界基本认为书籍装帧一词由丰子恺引自日本。现今在民初书籍版本能查到有依据的书籍设计师多为画家、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正是由于他们的介入,民初前期的书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形态。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深知书籍对新思想传播的重要性,而书籍装帧对书籍流通、阅读影响巨大。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精力,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书籍装帧作品,“鲁迅一生中大约设计了六十多个书刊封面”。15陈子善编,《钱君匋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47、76、87页。1926年他为北新书局设计的第四版《呐喊》(图8)堪称经典之作。该书封面背景为枣红色,黑色的书名方框仿如铁窗,中间是鲁迅自己书写的魏碑风格的“呐喊”二字,“呐喊”中的三个口仿佛是觉醒者透过铁窗子向社会发声之口。图形微观布局上,这三个口穿插有致、遥相呼应。书名方框居版式视域中心之上,避免了色少形寡的单调感。作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领路人、开拓者,鲁迅对现代书籍设计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对现代书籍版式的追求和实践上。“后来出版《呐喊》时,书的装帧由他自己设计,在版式上也加以改革,即篇名的占行增多了,字与字之间加了四开衬铅,圈点放在字中,使之疏朗醒目,并采用了没有切过的毛边。后来有许多出版物都仿照这种形式,成为一种风气。”16同注15。1927年10月22日鲁迅在《扣丝杂感》就说过:“我先前在北京参与印书的时候,自己暗暗地定下了三样无关紧要的小改革来试一试。一是首页的书名和著者的题字,打破对称式;二是每篇的第一行之前,留下几行空白;三就是毛边。”17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集,第506、573页。鲁迅亲自设计的《北平笺谱》《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海上述林》等书籍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图8 《呐喊》封面

新文化运动加快了书衣从题签形式向现代封面设计转变,书籍封面被赋予了更多视觉宣传的功能,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其中有一批青年书籍封面设计家深受鲁迅的影响,如陶元庆、王青士、司徒乔、陈之佛、钱君匋、孙福熙、池宁、沈振璜、郑川谷等人,其中又以陶元庆、钱君匋成就最大。

陶元庆是以画家身份在鲁迅的鼓励支持下参与新文艺书籍封面创作的。现今被书籍设计界所称道的作品有:《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彷徨》《朝华夕拾》《坟》《唐宋传奇集》等。其中《彷徨》(图9)的封面“画中三个人向着太阳,曾经有人说画得不圆,他也曾因此而苦笑过。这画的全体情绪非常紧张,因之,彷徨的意义表现的恰到好处。”18同注15。从书籍封面表现手法上看,陶元庆的绘画与封面设计并无严格的边界,书籍装帧中导入现代绘画而同时又不失中国意味是陶元庆书籍设计的显著特征。“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19同注17。

相比同时代书籍设计者,钱君匋的书籍装帧作品更为精彩多样,数量更多,享年92岁高寿的他,自述设计封面“数量大约有一千数百种”20同注15。,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作为职业出版家,钱君匋对书籍装帧形制的改革比一般文人的认知更为全面和务实。1938年,他与友人在上海创建出版机构“万叶书店”,并任经理兼总编辑,所做的第一个选题就是《小学生活页歌曲选》,此书不仅内容全新,版式也全新。作为乐谱,体用必须合一,竖排汉字和横排五线谱在一页之间顺理成章是竖排的汉字改为自左向右的横排。该书出版后广受欢迎,几千册很快销售一空。“经过多年的摸索,根据实际的书写情况,把各占一个字的字中圈点改进了一下,即逗号、顿号,各占半个字地位,冒号、分号、句号、问号和惊叹号,各占一个字地位,排在字的右下角,叫做字中角圈点。解放后,我的这种改革,即直行字中角圈点的版式被直排本《毛泽东选集》所采用。另外一些直排本,也都采用这种版式,风行一时。当时的目次中,篇名和页码之间的联系,都用三连点,我把它改为中圆点,页码用的数字改为扁体,即对开码。这种版式的实例,均见人民音乐出版社初期的直排本书籍。”21同注15。钱君匋在书籍整体以及封面上的六书创意文字(图10)、汇融中西写意图案设计上卓有成效(图11),极大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形制的完善。

以散文、漫画和艺术教育闻名于世的丰子恺,是另一位现代书籍装帧开拓者,他一生中参与设计的装帧作品散见于近300本书籍之中,其书籍装帧经历了商务印书馆时期和开明书店时期。作为上海开明书店创始人之一,丰子恺是开明书店半专职装帧设计师,开明版的许多书籍的装帧设计均出其手,开明书店时期丰子恺迎来了其书籍装帧事业的成熟期,也奠定了开明版书籍讲求装帧设计的传统。他设计的书籍封面与插图除了具有独特的漫画趣味和浓郁的装饰性,还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典雅情趣和中国民间艺术中质朴亲切的通俗性。图12是他为夏丏尊翻译的小说《棉被》设计的封面,具有非常典型的丰子恺个人设计风貌。

图9 《彷徨》封面

图10 《地狱》封面

图11 《两条血痕》封面

图12 《棉被》封面

闻一多是有留学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背景的诗人,对西方的现代艺术流派以及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有更直观的接触,其书籍装帧《猛虎集》(图13)很好诠释了抽象与具象、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问题。以作家、藏书家为职业身份的叶灵凤,其书籍装帧贡献是“比亚兹莱”式的唯美风格。工艺美术家陈之佛的书籍封面设计,则与当时的简约设计路线不同,具有浓重的装饰风格,各种图形纹样组合和谐地处于封面设计中。

图13 《猛虎集》封面

民国初的书籍设计师,大部分核心成员是以文化学者身份投身其中,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叶圣陶、郭沬若、周作人、郑振铎等都不止一次地以书法装饰书衣。这些书籍设计师一般都有较好的美学修养,一方面从多样化的设计思路上对书籍装帧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从其文化学者的特殊身份赋予书籍设计更多的内涵与精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籍装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结语

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中国书籍开始了由传统的线装书形制向现代包背平装形制的转型,这一转型最终在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得以完成。究其所以,晚清教会出版业的发展首发其端;其次,清末变革实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及改革,客观上为新型书籍形制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书籍出版领域,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改雕版为铅活字,规范开本形制,增大平装本的文字容量,促使一代人阅读汉字的习惯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为书籍装帧形制变革找到了突破口。此外,成本最优模式下采用国外近现代书籍装帧形制的新材料、新工艺,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形成充分分工的书籍产业链。伴随着书籍新形制而产生的书籍设计家,大多是文化学者的身份,他们从更宽的视域赋予书籍装帧更多的审美内涵与时代精神,职业美术编辑也在书籍新形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从编辑中分化产生。近现代的书籍装帧形制终于在新文化运动中基本成熟完善。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商务印书馆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商务印书馆120年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