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研究
——以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例
2021-05-31高梓洋韩文娟
许 昌,高梓洋,孙 丽,韩文娟,李 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资源型城市是借助自身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矿、天然气、木材等进行挖掘、开发、再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城市,由于社会需求层次变更、技术发展,资源消耗枯竭、加工产业衰落、城市空气环境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突出。太原市是以铁、锰、铜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等非金属矿为主要资源的我国主要典型资源型城市,矿区土地面积1 368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9.6%,矿物质开采、煤炭加工等造成地面塌陷、滑坡、生态环境破坏等巨大影响,地质地貌景观急需修复,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保障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太原市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为主题建设创新示范区[1],开辟了太原市绿色转型道路。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优化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条件、途径、规划设计、保障措施等值得分析研究。
1 太原市森林城市建设条件
1.1 自然地理与气候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2],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平原、山地、丘陵均有分布,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悬殊。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4]。
1.2 自然资源
太原市林地总面积41.01万公顷,占太原市国土面积的59.4%。森林资源主要以纯林、混交林和其他灌木林地为主,其中其他灌木林地的面积占林地面积的25.6%,比例最高;纯林和混交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9.7%和14.2%。林木覆盖率39.46%,森林覆盖率24.45%,林地利用率37.2%[5]。有蕨类、裸子、被子等维管植物138科583属1111种,陆栖脊椎动物22目71科3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33种。
表1 太原市自然保护区概况
表2 太原市森林公园现状
1.3 森林资源
目前,太原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总计为41.01万公顷,林木覆盖率39.46%,但灌木林比例较大,有林地面积仅为15.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24.43%。绿地总面积11 032.19 hm2(不含区域绿地),城区绿化覆盖15 192 hm2、覆盖率42.2%,城区500 m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8 m2,城区树冠覆盖率23.9%,城区林荫道路率65%,绿地有机覆盖率72%。
1.4 林业产业
小店区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杏花岭的樱桃,万柏林区的山楂、梨树、柿子,娄烦县的中药材,古交市的榛子、沙棘、芍药等均有一定面积的产业基地建设;森林旅游等生态体验项目,有各类田园综合体、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等规划建设;在休闲康养上,建设有各类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康养文化小镇、美丽乡村、采摘园、生态园、文化园等;在食品深加工等方面,清徐县的葡萄酒、醋产业也颇具规模。
表3 太原市城区绿地现状
2 森林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造林绿化呈现林木覆盖面积较大,但乔木总量较少,森林资源总量在全市内分布不均,造林潜力较大。51个乡镇中街道绿化率达到70%的有43个,有乡镇休闲公园的乡镇为15个;755个村庄中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0%的有305个,有乡村休闲绿地的村庄有126个。乡村绿化工作是未来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地表水源地主要为娄烦县的汾河水库,目前汾河水库水源地周边适宜绿化的陆域总面积为7 078.64 hm2,其中森林(有林地)总面积为2 867.45 hm2,森林覆盖率为40.51%,水源地绿化有待提升。
表4 太原市各县、市、区林地构成 单位:hm2
重造林、轻管理抚育现象较为突出。森林质量不高,山林林相单一,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较高,低效林面积较大,人工林多为纯林,易发生病虫害,森林质量提升工作任务较重,森林可持续经营不充分,与太原市民对健康优质高效森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中心城区绿化与郊区县市绿化不平衡,中心城区基本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郊区县市部分城区绿化指标有待加强。
生态科普教育依托现有的生态场所如太原市现有天龙山、凌井沟、汾河上游、云顶山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需要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开展生态科普教育主题场所建设。
3 森林城市建设目标
依托太原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森林现状,明确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意义与定位,将提高城市森林品质作为森林城市建设重心,以“核心城区建花园,园林景观处处现;东西北山镶绿带,森林公园锦绣连;远郊县区筑屏障,生态旅游功能全。全域产业多元化,乡村振兴富梦圆”为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愿景目标,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使全体市民共享森林生态福利。
4 森林城市建设策略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为保障,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7]。
4.1 构建“大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做好全局谋划、全域规划、全盘设计,是统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首要工作。把握太原市在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定位,将太原市森林城市创建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交通、水利、市政专业规划相协调[9],构建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整区域推进的工作格局,做到“一张图”布局、“一盘棋”推进。
图1 总体建设布局图
4.2 打造“大公园”建设生态乡村
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从基础做起,全力抓好乡村绿化和公园建设,大力推进“两环一纵”绿道网络建设,筑牢百万亩远郊绿色生态屏障,做好资源型城市绿化工作,让城市融入森林,让绿色生态辐射乡村,让花草铺满大地,让美景遍布全域,做到城有城味、乡有乡韵,着力打造城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建设“大公园”格局。
4.3 注重“大湿地”涵养生态水源
水源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生态水源、绿色河道、景观库区、和谐水系”的要求,把湿地保护修复与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完美融合,着力推进湿地公园、湿地小区建设,逐步扩大湿地面积,让城市内部生态水系同外部河湖湿地互联互通,构建完整生态水系网络,形成“大湿地”格局。
4.4 建设“大林网”生态林业格局
建设资源型城市绿色林网,将生态屏障、城市建设、生态修复等“创森工程”与太原市林业建设的三大生态圈绿化布局相结合,以林业生态县、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国有林场深化改革为动力,建设“大林网”格局。
4.5 创新“大景观”创新修复模式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按照“乔木点缀、花灌增色、草地覆盖、立体修复”原则,科学修复受损弃置地,加快矿山植被恢复,抓好道路沿线破坏山体植被恢复,达到黄土不露,彰显林草景观,构建乔灌结合、林草融合、花草搭配的绿化美化模式,形成“大景观”格局。
4.6 推进“大课堂”强化科普教育
按照“森林湿地建设生态课堂、城边林边建设生态场馆”的要求,以建设好国家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和保护好古树名木为重点,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等各类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让人们在享受自然中感悟生活,在走近科学中提高素养,形成“大课堂”格局。
4.7 创建“大品牌”实现绿色发展
通过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项目、经济林建设、生态旅游项目、特色小镇等,形成绿色产品与服务核心支撑体系,推动林业绿色产业发展,健全完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和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5 森林城市规划实施主要途径
5.1 注重森林营造质量,全面提升城市绿量
根据太原市森林总量不高,分布不均,低效林面积较大,发展潜力较高等特点,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突出景观林业特色,实现增绿、增色、增景一体化,由自然林业向景观林业、由绿色太原向彩色太原转变。主要进行东西山生态绿化,百万亩森林生态屏项目,通过升级造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和水源地造林等工程,提升林网质量。
图2 水系绿化建设工程规划图
5.2 完善城区绿化工程,营造多彩龙城景观
兼顾城市风貌、市民需求,注重乔、灌、草合理搭配,乡土与外来、落叶与常绿、观花与观果并重;将历史文化元素适当融入公园景点和标识、游憩等设施中,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灵活划分公园功能区域,保证市民有适当的活动空间和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完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坚持“拆围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原则,建立分布均匀、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公园绿地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注意乔灌木种植比例,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
5.3 保护水岸林地资源,实现山水林田融合
目前太原市水体岸线总长2 515.96 km,其中自然水岸总长为2 087.20 km,水体岸线自然化率82.96%;可绿化岸线总长973.90 km,适宜绿化的水岸林木绿化率85.38%,水岸绿化应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在水流较急、易冲刷塌陷地带,着重考虑防护效能,以营造护岸林为主,形成体现城市独特风貌的景观生态廊带。
5.4 解决生态修复问题,打造矿山生态复绿
种植适生植物,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和植被,修复受损弃置地,切断市域内重要水与大气污染源,增加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
5.5 做精林业产业模式,促进民生产业发展
通过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引进优良品种,采取嫁接等措施改造现有经济林品种,提高产量、品质和收益;建立以特色经济林产品为主题,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精致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园。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在中南部平原、三县一市丘陵地区开展名优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完善产品集散及深加工基地,科学管理、产业化经营,连接经济林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形成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研判研究经济林产品发展方向,让经济林产品走高品质、多样化道路。
5.6 提供生态旅游产品,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将自然风光与太原市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相结合,以自然公园为主体,打造融合森林、湿地、历史、文化、民俗、红色等主题特色的生态体验休闲景观带,构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健全完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及服务体系,促进太原市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5.7 支撑生态文化发展,实现锦绣太原愿景
以太原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为支撑, 整合活化各类资源,提高生态文化展示教育线路、主题景区的文化表现力和多样性。以爱国主义教育、林业观光体验、生态修复治理、森林生态康养、地域特色产业等为主题的参与体验式生态科普教育场所,构建融合绿色生态、承载人文历史、传承三晋文化的科普宣教体系,结合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小学校系列环保主题教育活动、文明实践科学普及振兴宣传活动等,采用生态课堂等形式开展生态科普教育。
图3 生态旅游建设工程规划图
图4 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建设工程规划图
表6 太原市生态科普教育主题特色基地规划
6 结语
太原市国家级森林城市的创建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完善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支撑五大体系,共建有形的绿——依托自然山水格局,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空间,让市民共享生态福利,实现森林惠民;播下无形的绿——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使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绿化意识深入人心,展示和弘扬太原市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文化,实现“绿水青山,森林太原”的建设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