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2021-05-30陈帅
陈帅
各地市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试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客观题,其二是主观题,而主观题的主要类型就是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的答题策略以及解题思路对我们的学习和考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复习的效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典型例题,对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以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效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失分情况
由平时的阅卷情况看,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出现的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试题设问是“请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議”,但一些学生却是从青少年的角度回答问题。
2.不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3.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少条理性和逻辑性。
4.字迹过于潦草,卷面模糊不清。
5.答案超出了答题卡的规定范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失分情况,给我们解答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提供了解题的思路。
首先,解答材料分析题要审清题目。审清题目包括审清材料和审清设问。
审清材料要做到三点:一是明确材料的关键词、主题词、中心句。我们在阅读材料时可以把材料的关键词、主题词、中心句用笔圈画出来。二是明确材料的主题思想。明确材料的主题思想,就是要知道材料讲了什么人、什么事,由这些人或事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或观点。三是明确材料可能涉及的知识范围。(有些材料分析题,试题材料涉及的知识范围不明晰,需要结合设问进行思考。)
审清设问,就是要明确问题考查的知识点、回答的角度,以及问题问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如“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生命至上的理解”考查的知识点就是“生命至上”,“中学生能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哪些应有的贡献”就应该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回答。“是什么”类问题,一般设问中包含“含义”“内涵”“表现”等词。“为什么”类问题,一般设问中包含“原因”“理由”“地位”“意义”“作用”“重要性”等。“怎么做”类问题,一般设问中包括“怎样做”“做法”“建议”“践行”等词语。要注意的是,在回答“怎么做”类问题时,一定要搞清楚是让从国家方面、社会方面、集体方面回答还是让从个人方面回答。
其次,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材料,联系教材知识。我们在回答材料分析题时,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材料内容,即要根据材料得出观点等。在联系教材知识时,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材料时圈画出来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等,思考材料和设问与教材中哪些章节的内容有关联。
最后,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用学科术语,语言通顺,书写规范,分层或分段书写(或“序号化”“要点化”回答问题),并且做到卷面整洁,不乱涂乱画。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长大的。可她上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少了,问她学校的事,总是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平日里,我要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认为美的,她嗤之以鼻;我认为丑的,她却津津乐道。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锁,难道年仅14岁的女儿有了隐私?有一次,我趁她不在家砸开了抽屉,发现里面只有一些小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秘密。可为此,女儿却与我大吵了一架。望着抽屉上那无言的锁,那个善解人意的女儿似乎飘然远去。我的心隐隐作痛……
——一位一筹莫展的母亲
(1)通过这位母亲的叙述,你认为她们母女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2)请你谈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3)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和试题设问可知,本题涉及“逆反心理”“与父母交往的艺术”等有关知识。第(1)题,问的是母女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由材料可知,女儿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认为对的,女儿却认为是错的,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由材料中女儿与母亲交谈逐渐减少、女儿与母亲大吵一架可知,两人沟通存在问题。此外,我们从材料中还可以发现母女二人不能相互理解。第(2)题,问的是产生问题的原因,设问中有关键词“原因”,所以该问是“为什么”类问题。对于此问,我们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问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设问中有关键词“方法”,说明它是“怎么做”类的问题。
参考答案:(1)母亲与女儿之间产生了代沟;女儿因与母亲发生矛盾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2)我们与父母两代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同,生活态度、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代沟导致两代人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逆反心理。
(3)关键是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沟通时,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换位思考是有效方法,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只要我们用爱的方式对待父母,克服逆反心理,经常赞赏父母,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帮助父母做家务,与父母产生矛盾时做出必要的让步和道歉等,就一定能消除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