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优化教学的新样态
2021-05-30潘文彬
2014年起,我校进行了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研究。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真正地立于课堂的中央,敢问会问,善学会学,形成了一种以问启思,以问促学,问学相生,孕育、迸发精彩观念,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学新样态。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个研究的信心。因为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提问策略单元”,引导学生學习提问,提高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第8条优化教学方式中,明确提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所以,我们提出的“问学课堂”是一种与时俱进,符合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实践。
一、“问学课堂”,立德树人的实然召唤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知。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面临且亟待攻克的难题。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潮流,提升国家整体教育质量,我国于2014年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标志性工程,并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追求,“问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课改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应答,那么,“问学课堂”则是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种校本化的应答。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立德树人必然召唤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如何立足发展,优化方式,精准施策,把立德树人寓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实施学科教学育人,已然成为探究的问题。“问学课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奠定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文化基础,致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能力,致力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赋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带来的必将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心灵的激荡,一种精神的生长。“问学课堂”,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学习母语的规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融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之中,以“问”为特征,以“学”为主线,以“思”为核心,给学生呈现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愉悦的对话,一种智慧的迸发,而不是一种无边的题海和机械的操练。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就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成长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才是激活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学得深远、走得高远、拥有带得走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课堂,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言智慧在了无痕迹的浸润与渗透中、在浑然天成的影响与提升中、在自然而然的习得与生长中同生共构,协同发展。
二、“问学课堂”,优化教学的自然选择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其本该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的地方,本该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培育情趣、生成智慧的场所,本该就是学生大胆创造、自由言说、展示才情、快乐成长的殿堂。然而,当下的课堂与此却大相径庭,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趣,教师教得失准、导致失效,进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学”与“教”关系的失衡。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做了如下总结:“现在很多语文课堂不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的,而是由内容的堆砌、问题的罗列、形式的呈现、概念的演绎以及结论的传递组成的,甚至就是一个个题目和一个个答案组成了一堂课。”这种课堂窘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丰富多样的课堂沦为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二是灵动缤纷的教学演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形式。正是基于破解这两个核心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以试图改变这样的课堂窘态,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样态。“问学课堂”,在审思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让学引思:由“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这其实是重新确认“谁是课堂主人”或“谁是课堂中心”的问题。不言自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主要对象,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本然价值。“问学课堂”致力于打造“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态,倡导的是学生第一,而不是教师第一。因此,就教师而言,必须要具有“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课堂上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引学生思”,教会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学习。换言之,教师要学会从“前台”走向“后台”,树立起“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观念,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把“让学引思”变成自己的一种专业自觉。也只有这样,“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才具备实现的可能和条件。
2.变教为学:由“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这实质是重新确认“教学的价值”或“课堂的价值”的问题。时刻处于课堂教学场域之中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教了”是不是就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是不是就等于“学生学到了”,“学生学到了”是不是就等于“学生学会了”,等等。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所以,教师“教”的目的全在于“让学生学习以及教会学生学习”,以“教”促“学”,激发和唤醒学生自我学习。有研究表明,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大多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而学生问、学生答,甚至教师答的情况极为罕见。换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问学课堂”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倾向,从“教的中心”走向“学的中心”,把“问”“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问”,大胆地“问”,并由此整合、生成一些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且有一定思维含量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所以,“问学课堂”,是学生“问”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讲”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教”的课堂。
3.优化方式:由“教—学—问”走向“问—学—教”。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学习相较成人而言,有其独特之处。成人学习始于“教”,而后“问”,形成的是“教—学—问”的教学方式。而儿童的学习往往始于“问”,而后“學”,进而“教”,形成的是“问—学—教”的教学方式。“问学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养成,着力教学方式的优化,其关注点不仅要从关注教师“教了什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如何学”以及“学得怎么样”上来,还要变“学”为“问-学”,让学生之“学”随其“问”而展开,教师之“教”也能够随学生的“问”与“学”而适时适度地予以引导、启迪、传授、释疑。当然,“问—学—教”并非全然抛弃“教—学—问”,而是在吸取其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顺应儿童天性,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助力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问学课堂”,学生发展的应然追求
“问”和“学”都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形式和方法。“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道出的就是“问”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为中心”的“问学课堂”,是一种以“问”引发、促进和维持“学”的教学形态,所追求的是以真实的问题为基础,进而形成一个问题群或问题链,以此来开启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拉动课堂的进程,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自由发现,进而在真实的学习中,增长见识,砥砺智慧,自主发展,以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守护儿童天性。儿童是天生的好问者。儿童总是喜欢问这问那,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问,其实是儿童接触陌生事物的第一反应,也是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基本方法。问,对于儿童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问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呵护儿童“问”的天性,让儿童在课堂上像个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问,快快乐乐地学,进而还儿童以本真状态。
2.回归学习本质。课堂教学变革的最终落脚点一定在“学习”二字上。因此,需要深刻理解学习的意蕴,科学把握学习的特点,真正领悟学习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尼尔·博斯特曼说过:“一旦你学会了提问,掌握提出有意义的、恰当的和实质性的问题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学到你想学到的任何东西,因为学会提问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要的认识方法。”正因如此,“问学课堂”,尤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发现问题,维持和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欲,帮助学生寻找并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概言之,“问学课堂”,不仅关注学生解答问题能力的养成,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激活学生思维。“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有教养的头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驱动思维,解决问题也需要思维的参与。“问学课堂”是富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是学生不断经历思维爬坡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问”和“学”的权利交给学生,不越俎代庖,尽可能地不以教师的“问”来代替学生的“问”。当然,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问”和“学”的同时,也不能弱化自己的主导作用,要知道学生的“问”“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他们的思维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问”来激活。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问”“学”质量,在富有张力的“问”“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砥砺学生的智慧。
“问学课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言智慧在“问”与“学”相生中来回行走,并生长、丰富起来。
[本文为江苏省小语会2020年度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
(潘文彬,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