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四部曲”,让孩子乐享阅读
2021-05-30陈玉华
陈玉华
常有朋友问我:“你家孩子这么爱读书,你平时是怎么给孩子选书的?你是如何给孩子做阅读计划的?”面对这些问题,我只能报以一笑。说实话,我从未指定孩子要读什么书,也没有做什么“阅读计划”,只不过是引导他们爱上读书,并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而已。
爱上读:亲子阅读就是最好的家庭氛围
我的孩子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阅读的,虽然在他们出生时,我就在我的大书架上辟出一隅存放儿童书籍,虽然在他们三岁前,我就采购了上百本我认为很适合孩子们读的儿童书籍,但是,他们当时并不喜欢阅读。
我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会把自己认为很好看的书撂给他们,说:“这本书很好看的,拿去看!”可实际情况是,他们接过了书,但不一会就搁在一边,玩游戏去了。后来我发觉,家长只说“很好看”是不行的,你要说出更多好看的细节,孩子们才会被深深吸引,然后开始阅读。
当然,如果孩子小,还不认得几个字,陪伴阅读就必不可少。在我的孩子三四岁时,我在亲子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我觉得这是在打基础,如果不这样,以后再来培养阅读习惯的难度会更大。
我几乎给他们读完了市面上所有的流行绘本,我将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一百多本绘本都买回来,什么《苏斯博士经典绘本》《神奇的校车》《不一样的卡梅拉》《可爱的鼠小弟》《植物大战僵尸系列》《中国神话系列》等,不一而足,一周几天的亲子阅读时间雷打不动。一开始是我陪着读,有些时候还会做些角色表演,等他们识字渐多,才让他们独立阅读。
但是,这点陪伴并没让他们建立起阅读习惯。五六岁后,他们对绘本的兴趣减弱,我只好寻找他们新的阅读兴趣点。为了让他们喜欢上文字多一点的故事,我会想点办法。有一天,我坐在书房端着一本书一动不动地读了一个多小时(阅读与引诱皆而有之),儿子走过来问:“爸爸,讀什么书呢?”我将封面指给他看:“喏,《弗朗兹和足球的故事》!”儿子惊讶地说:“这是小孩子的故事啊!”我煞有介事:“这本书写得实在太好玩啦!这个被人误认作小姑娘的小弗朗兹既调皮又可爱。可是,人家是小男子汉啊。我都笑坏了!”不用我多说,被吸引的儿子只用了几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
后来,我故技重演,让他们读完了一本本中长篇故事:我读《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他们马上读;我读《小女巫》,他们接上读;我读《阿狸》,他们也沉浸其中……阅读是会传染的,我说出故事的细节,并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看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我就知道有戏,他们一定会读的,不需我安排。
持续读:亲子互动提高孩子的阅读成就感
家长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正在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会兴奋地跟爸爸或妈妈说:“《哆啦A梦》太好看啦,爸爸妈妈陪我一起看吧!”很多家长会以有事为由推托:“宝贝,爸爸正在忙,等下陪你看!”这种托辟说多了,孩子以后也懒得开口了。其实,这热情邀约是孩子的分享,孩子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父母;孩子期待与家长沟通,一同感受喜怒哀乐。这是最美好的亲子互动过程与家庭体验,我们万万不可错过。
阅读也一样。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为之震撼时,他会很想找一个人倾吐情感——快乐的、忧伤的、震撼的、激动人心的。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能敷衍,不能身在此地而神游天外,而应真正地放下手上的事,耐心而真诚地倾听。
孩子对阅读既然郑重其事,你有什么理由不郑重其事?!
一天,儿子看完了黑鹤的动物小说《草地牧羊犬》,眼睛红红地跑向我,我还以为谁欺负了他呢!只听他说:“爸爸,这本小说太感人了!”我很认真地问他为什么,他说了一大串牧羊犬的神奇经历——盲人学院的独特温暖,命悬一线的生还奇迹,风雪救主的惊心动魄,车站遥望主人的黯然落幕……我虽然没读过,但听他的描述,能感受到儿子心灵上产生了强大的震动。于是,我很积极地回应。
不难猜,我一定会去读这本《草地牧羊犬》的。几天后,等我读完这本动物小说。当我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儿子面前动情地表达出来时,儿子好像找到知音一样,感觉阅读有了意义。我们为同一本书上的某个场景深深感动,在同一本书上得到了同样的情感宣泄,儿子欢呼:“我好幸福啊!爸爸也觉得这里写得特别好!”那股子激动劲儿,好似足球破门。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儿子由阅读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读多了,儿子也会横向比较。他知道我也读了《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他就向我提问:“爸爸,你觉得《草地牧羊犬》跟《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当然不一样。一个是以情动人,一个是讽刺寓言。”儿子听我这么一说,一下跳了起来,抱着我的颈脖:“爸爸,你怎么跟我想到一块去了!”儿子的阅读成就感,再一次升华。
就是这样,让孩子有持续的阅读成就感,一次次地,有细节、有情绪地回应孩子每一次阅读后的情感,久而久之,与孩子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阅读沟通机制,孩子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形成。当然,阅读成就感不止于此。比如,他读多了书,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与同学沟通的话题也逐渐增多了,个性并不十分开朗的他也不拘谨于各种社交场合了,可谓一举多得。
读什么:
观察心智,有针对性地引导阅读方向
在“持续读”成为常态后,孩子们便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评判标准、选择机制了。此时,“读什么”的问题即会体现于他在书架前的一次次迟疑与逗留中。
当然,这个阶段并不是说家长游离于孩子的阅读之外,阅读的广泛性、深度与厚度特别重要,肯定需要家长的引导。但孩子越来越大,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思维逻辑和阅读兴趣。
我儿子如今十岁了,有时跟他辩论,如果不施以作为家长的“淫威”,会明显感觉到要辩赢他有点力不从心。有人说,这是孩子叛逆期的萌芽。当然,我不这么看——虽然刚开始有点意外:“小子,竟然这么会辩论了!”我一度害怕他会钻牛角尖,可观察后发现,这是孩子理性思辨能力要从土里冒出尖来。
既然他这方面强,我就稳固它、加强它。由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推理画册,七八岁时喜欢看动画《名侦探柯南》,我便尝试引导他读一些逻辑推理方面的书籍(毕竟孩子还没到读哲学的年纪)。如今,他常常读福尔摩斯的书,很是痴迷,逻辑思维能力也跟着水涨船高。
我不仅强化孩子的阅读长处,还关注孩子的阅读短处。前两年,儿子不像现在这么喜欢古诗词。他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形象生动的故事,不喜欢抽象朦胧的情感,但古诗词这么好的东西,错过了实在可惜。于是,我花了一番心思,从自己书架上找来十几本唐诗选集,通过一个月的收集、整理,选出了一些我认为适合孩子读的古诗词,涉及动物类、田园童趣类、学习劝导类、咏史评论类等,并记录成册。从明白晓畅的诗开始,我读给他们听,先引发他们的兴趣,再慢慢带他们深入了解。不成想,果然有效,他们现在对于古诗词一点儿也不排斥了。
怎么读:
給孩子足以形成独特观点的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不应止于趣味。我重视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也很看重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和精神,因此我经常鼓励儿子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就必然会涉及怎么读的问题,即读出故事之外的感悟,从表面辞章中挖掘思想深度,从历史的烟尘中发现历史进程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对此,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但作为家长,我们心底要有一杆秤。
儿子的一句话曾让我诧异,他说:“我为什么要跟同学比成绩?我只要比之前的我有进步就好了!”这让我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心智,觉得他是个有想法,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的孩子,这让我很兴奋。
有一次,我要儿子背诵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对此,儿子一开始并不理解。我跟他解释:“那些王孙贵族们只会说‘瑞雪兆丰年,他们哪里知道,长安还有那么多穷得衣着单薄的老百姓在风雪中瑟瑟颤抖或冻死在雪夜,这样的大雪还是不要下得太多才好啊!”听完我的解释,儿子感叹,罗隐真是个不一样的诗人!是的,罗隐不跟风,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其实,我让儿子背这首诗,也是希望他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见解,对俗世有更深刻的同情,有一颗悲悯之心。
如今,儿子越来越喜欢咏史诗了。经我引导,除了竖读,他也会横读了。历史上写项羽的诗很多,我将那些比较知名的咏项羽的诗歌找出来。每首诗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观点,儿子在这种横读的过程中,既提升了理性思辨能力,又更好地实现了快速背诵与记忆,一举两得。如此读诗词,哪里会枯燥!
我始终相信,阅读即幸福,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即滋生观点的土壤,读一本好书能拓宽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我更加希望孩子们都能从厌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自由驰骋,乐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