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习经历 提升语用能力

2021-05-30邓思烨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观潮大潮潮水

邓思烨

一、案例描述

1.依据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训练表达。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的身份都是小记者,准备好进入闯关环节了吗?第一关:请快速读完课文第1~2自然段,借助“新闻信息采集表”的提示,给大家介绍一下钱塘江潮到来前的景象。

生: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小记者小胡。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现在我和其他观潮者们都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此时,江面十分平静,人们昂首东望,满心期待着江潮的到来。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同桌互读第3~4自然段,借助提示,向大家说说潮来时的景象。

出示提示:

我是记者________。现在,我来报道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潮来了!只见________。再近些,只见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

作业设计:

借助课堂积累的词语,以小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特写,报道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提示: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学习课文,并将此情境创设贯穿整堂课,更能增添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介绍潮来前、潮来时的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和句式,帮助学生规范口头表达。而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又让学生将课堂上口头训练的内容转化为文字,进一步规范书面表达。另外,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背诵第3~4自然段,课堂中的说话练习和课后的练笔,也为背诵做了铺垫。

2.关注文本,体会表达之妙;借助想象,感受壮美之景。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潮来时的画面,选择令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在组内交流。

生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横贯江面”让我感受到了潮水势头之猛,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潮水滚滚而来的画面。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横贯江面”,展开了想象。那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

生:楼房、大树……

师:是呀,这潮水就像楼房、大树那么高。那么,我们平时见到的“墙”又是什么样的呢?会移动吗?

生:不会。

师:如果这堵高墙不断向前移动,向你扑来,那又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会把我吓倒!

生2:我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仿佛看到了壮观的潮水快速向前移动的景象,那气势实在太惊人了!

师:你看到的是气势浩大的潮水,那你有没有听到潮水的声音?

生2: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那震耳欲聋的响声让我马上捂起了耳朵。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探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与作者对话,与同学、教师交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交流看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而在想象潮来时画面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关注到文本的语言,与作者对话,体会到作者表达方式中的奥妙。而后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身的看法,这一过程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潮的壮美,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3.多形式朗读,品味语言;针对性评价,优化朗读。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潮水越靠越近,谁能读出此时观潮者内心的震撼?(指名读,分组读。)

师:第一组同学朗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可是老师似乎没有感受到你们看到大潮时内心的惊讶、震撼。第二组同学语速加快,句中的关键词读了重音,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完全能够想象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出示:“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男女生赛读,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确实,朗读是学生探索文本的一种体验过程,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最好途径。而多形式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中去。在朗读潮来时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能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了解到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此外,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能让学生在一步步改善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大潮的气势磅礴。而教师在此环节先示范,给出针对性的评价,再让学生互相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恰当点评他人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自我反思朗读要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升朗读能力。

二、案例反思

1.瞻前顾后,创设情境,有效训练表达能力。本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要求提取关键信息后,从记者的角度向大家介绍钱塘江潮来前的景象。而后,在学习潮来时的内容时,又让学生同桌合作,借助句式,以小记者的口吻播报潮来时的景象。中高年级有不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创设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此环节都跃跃欲试。两次表达训练时,学生都能够有条理地借助关键信息和句式,将“潮来前”和“潮来时”的景象说清楚。最后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让学生以小作者的身份将潮来时的景象写下来,做到了瞻前顾后,将说与写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有了课堂上扎实的口头训练,在练笔时,学生也能抓住重点,将文字写得更加流畅、生动。这样的表达训練,不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得以外显,还使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运用了相关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是有效的。

2.层层递进,提供学习阶梯,逐步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学情,本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磅礴气势。而班中几乎没有学生有过观潮的经历,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呢?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观看完视频后,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话初步表达“观潮”后的感受。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潮来时的画面,并在组内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进一步感受文字中描绘的大潮的气势。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更深切地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借助“观看”“想象”“朗读”三步阶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本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环环相扣,设计表达训练,助力朗读指导。在学习潮来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抓住终于等到潮来,“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一处,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他们有的惊讶地说:“哇!没想到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真是难得一见!”有的激动地说:“潮水终于来了!我千里迢迢赶过来,真是太值得了!”还有的兴奋地说:“这钱塘江大潮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天下奇观!”学生在训练中,结合文本,合理想象了观潮者的心情,为之后的朗读环节做了铺垫。在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学生就很自然地带着观潮者的心情,用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既读出了内心的震撼之情,又使人感受到了大潮磅礴的气势。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使表达训练更有价值,也让朗读指导有据可依。

总之,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为本,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经历,以情境激发兴趣,以想象开拓思维,以朗读促进理解,学生投入度高、参与面广,在文本的学习中提升了语用能力,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小学)

猜你喜欢

观潮大潮潮水
雨中观潮
第五课: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观潮
观潮
钱塘江观潮
潮水的秘密
5G手机大潮即来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静与净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四 大潮退去看“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