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国产化
2021-05-30徐飞
徐飞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输得惨不忍睹,被迫对日赔款军费二亿两、赎辽费三千万两及威海卫日本驻守费一百五十万两。照理说,清政府应该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了。但慈禧还想接着修颐和园。可是,当时清政府已经穷得叮当响了,从哪里搞钱继续修园子呢?
全国推广
1896年,黄海上的硝烟尚未散尽,慈禧下令将“洋药”厘金全数提归颐和园工程处。“洋药”厘金还是不够填补颐和园的建设费,慈禧又想到了中国国产鸦片,即“土药”的税款了。1897年6月11日,户部奏请:“将来各省收有成数,准提一成开支局用经费;六成留归本省,专备拨还续借洋债;其余三成尽数解部,照案作为奉宸苑颐和园等处工程之用,庶巨款不致尽归无著。”国产鸦片每担100斤,征收厘金60银两,全国每年可征收2000万两。2000万两的三成,就是600万两。
但颐和园就像是钞票粉碎机,每年600万两的巨款还是不够用。于是,清政府要在全国各地强行推广鸦片专卖。
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清政府在事实上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性。清政府为了抵制鸦片的进口,就提高关税,期待通过抬高鸦片价格而减少吸食者。但英国政府和鸦片商人不允许中国提高鸦片的关税。到了1870年,英国的财政收入中,鸦片贸易所占的比例已经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1/18猛涨到1/7。
清政府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白银继续大量外流,于是他们决定,既然无法对付或者左右英国政府的决策,那么就在中国大规模种植罂粟,以更低廉的价格制造鸦片,与其让白银被外国的鸦片贩子赚去,还不如被本国的鸦片贩子赚去。正如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74年的奏折中所言,中国应该“暂弛各省罂粟之禁,而加重洋药之税厘,使外洋烟土既无厚利,自不进口”,这样“不但夺洋商利权,并可增加税项”。直到国产鸦片垄断了国内市场,到那时再来严禁鸦片,就容易得多了。
于是,清政府开始鼓励国产鸦片的种植。1885年,清廷规定“洋药”每百斤收税银86两,而对“土药”只征收60两。因为政策利好,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种植鸦片的“运动”。一时间,罂粟花遍地绽放。
1868年,清政府的主要鸦片税收为2427631两,到了1905年,已经猛涨到6548349两。但与此同时,1909年时,全国约有2500万人染上了烟瘾,超过70%的成年男性都在吸食鸦片。
鸦片续命
清朝末年,鸦片种植已成为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對于老百姓而言,“种植罂粟花,取浆熬烟,其利十倍于种稻”。于是,大量的耕地被用来种植鸦片,很多地方如云贵川、东北、陕甘等地,比例能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成,甚至是半数以上。其中,四川的鸦片种植可以说是全国标杆,据说连平时吃的蔬菜都没人种,要从外地调运。
对于清政府而言,由于要同时应付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朝廷的财政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就在这时,鸦片税收成为一颗关键的救命稻草。1858年,咸丰帝默许向鸦片抽税,从此,鸦片税变成政府的一大收入。与此同时,各省也开始多借洋药之名开征土药厘金。
土药厘捐不但帮助清政府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还为清政府继续苟延残喘提供了活力。平心而论,如果没有鸦片税作为国家主要财务来源,中国现代化改革的初步,在晚清财政困窘,其他税收难以因应情况下,可能要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就此而言,鸦片仿佛成为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饮鸩止渴
清政府这种大力发展鸦片种植、贸易的政策是饮鸩止渴。鸦片对个人身体、劳动生产、社会治安、道德风俗、国家财政、国防军备,甚至种族繁衍都有恶劣的影响。中国的传统价值体系、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国家的权力基础都面临崩溃瓦解的危机。1896年,云南一省年产“土药”8万吨,合计16万担,这还没算上贵州、陕西、四川、甘肃,直隶等省。而1863到1905年,进口“洋药”加上估算的走私“洋药”总数,也就在11万担而已。而大清遍地罂粟,饥荒成为常态,疲弱之民遍野,彻底输在了20世纪的门槛上。
因为大片的耕地都在种罂粟,导致粮食减产。1877年持续三年的特大干旱袭来时,华北地区饿死千万,这就是“丁戊奇荒”。饿死人最多的地方是山西。
国产鸦片为清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但也在同时加速这个王朝的灭亡。直到1906年,清政府才改变态度,禁止鸦片的销售,但是很显然,已经太迟了。
(江俊贤荐自《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