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物说明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2021-05-30董守红徐圣洁

语文建设·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写作教学思维能力

董守红 徐圣洁

【关键词】事物说明文,思维能力,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说明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中易被忽视的角落,不少师生尚未清楚认识到说明文写作的真正价值,没有抓住通过说明文写作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语文思维能力的契机。

说明文的本质即“告诉读者某种事物的道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及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具体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特点等,是学生更易模仿和写作的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写作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事物说明文写作主要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训练主题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通过改写“坎儿井”、介绍建筑、介绍生活用品三个练习,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说明的写作能力。此外,教材还强调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为此,笔者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通过开展“赏古建艺术写独美事物”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事物说明文写作。

事物说明文写作的首要任务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说明文要写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调动形象思维,如《苏州园林》中对园林“图画美”的说明,正是作者通过观察事物的总体面貌和局部细节来反映的。因此,事物说明文写作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类整理素材,来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此同时,事物说明文写作中丰富多样的说明方法、清晰恰切的说明顺序和严谨科学的写作思路,无不指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蝉》以生长过程为序展现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由产卵再到幼虫的生命轮回,颇具科学的逻辑性。因此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通过解构文章的段落、篇章,学会根据行文的需要,恰当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以及由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过程具有“进阶”的特点,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进阶节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构建。[1]因此,事物说明文的写作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进阶,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实现一个教学目标,环节之间相互衔接,教学过程以终为始,围绕核心目标展开,寻找最优路径。而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往往能够为本单元写作提供不同的文本模板与方法支架。第五单元的课文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其中两篇精讲课文均是建筑类说明文,类型较单一,且单个事物较少,类事物偏多,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完整全面的仿写练习。在单元教学中,可以补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松树金龟子》《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五篇典型事物说明文,添补说明文写作的模板库,为学生探索写作方法提供更全面的优秀范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梳理重点段落中的句间關系,建构起事物说明文片段写作的常见思路,并开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说明的片段写作。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解构建筑类、动物类事物说明文,建构起整篇事物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并开展抓住事物特征,使用多样、恰切的说明方法,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具体说明的全文写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理解概念,辨析文体,明确写作目的

不少师生认为说明文写作难度大,大多数源于对其文体概念与写作目的尚未足够明晰。相比于记叙文和议论文,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较小,认知基础薄弱,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独特价值。因此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为理解概念,辨析文体,明确事物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激活学生写作实践的兴趣与动力。

活动一:辨识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形式要素。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踢球”和“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两个情境,并通过比较,归纳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知,“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事物、事理,将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活动二:辨识下面语段的文体。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能够借助“说明”表达方式的特点来辨析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接下来教师通过几个“看图说话”的文段,引导学生关注说明与记叙、议论的区别。

漫画:挖井

片段节选:

【记叙】今天,老张来到屋前,想要挖一口井。起初,他兴致勃勃,很快就挖了20多米深,可丝毫没看到水的影子。于是,他换了个地方,没挖多深,感觉不像有水的样子,就又换了个地方。这一次,他决定再多挖一会儿,可地下依然很干燥,他很失望,又换了个地方草草挖了几下,心想:“这下面大概不会有水了,我找错地方了。”于是提起铁铲,怒气冲冲地走了。

【议论】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画上人就因为缺乏恒心,看到自己的努力暂时没有成效,就否定了自己的选择,没能坚持下去,自然也无法挖出水来。在生活中,有些同学也是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导致离成功总是很远。

【说明】这幅画画了一个人叼着一支烟,夹着一把铁锨,扭身扬长而去。他身后有四个深浅不等的坑,最深处有几十米,最浅处只有不到一米,坑里干燥无水,坑下却水源汩汩。其实有的坑只要再挖几下,就能见到水了。

本环节教师通过三个特征鲜明的文段,引导学生辨析文体特征。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给出结论再用文本加以印证的“以类学文”,而是借助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辨析文体区别的“学文识类”,由此训练学生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写法和表达特点——说明文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来介绍、阐说事物,重在让人“知”。一篇好的说明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二、以读导写,建构思路,搭建写作阶梯

理解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便解决了说明文“写什么”“为什么而写”的问题,接下来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写”。面对事物说明文这一较为陌生的文体写作,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从阅读到写作的阶梯。因此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为以读导写,建构思路,让学生通过仿写,借鉴典型事物说明文的结构和写法,为自己的写作实践作准备。

活动三:片段仿写《中国石拱桥》,建构写作思路。

《中国石拱桥》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文本十分熟悉。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章法,品析文章语言表达的妙处。仿写《中国石拱桥》的片段,能够让学生将文本中的优秀写法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难度,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在这一环节梳理重点段落的句间关系,选取典型文段来引导学生仿写,其中最便于模仿的是“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思路。

总分式结构(第1 自然段),思路框架为(①②等为段内句子标号,下同):

这些思路框架将架起课文阅读和写作实践的桥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在动笔前就拥有清晰的写作结构思路和明确的写作方向,在说明某一事物时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

三、游园考察,写作评改,创设写作情境

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明确了说明文写作目标,通过以读导写建构了说明文写作思路,接下来就将运用上述方法进一步进行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实践。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为了让学生能够创作更为准确鲜活的事物说明文,教师专门创设写作情境,带领学生游览颐和园,亲身观察体验、分类整理素材,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整个写作实践的过程分为素材搜集、片段写作、全文写作三部分。

活动四:游览颐和园,搜集素材。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走进颐和园,通过亲身游览发掘事物说明文写作素材,并提供活动任务。

1. 画游览示意图

具体任务:参考颐和园地图,根据游览路线,为颐和园绘制游览示意图。

活动目标:把握颐和园的空间布局,初步感知颐和园的整体特征。

2. 绘制景点插图

具体任务:选择最喜爱的一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并绘制景点插图。

活动目标:选取主要景点,把握其主要特征。

3. 查阅资料

具体任务:通过图册、网络等,查阅关于颐和园三处以上景点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活动目标:更深入地了解颐和园,把握主要景点的特征。

以颐和园的建筑物为例,通过绘制游览示意图和景点插图,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多角度了解主要建筑物的相关信息。例如:所处位置,地理环境;设计者和设计经过,修建年代和修建过程;整体布局,建筑特征,规模风格;外观轮廓,内部结构、装饰和陈设。通过广泛查阅事物相关的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建筑物的性质、地位、用途,与建筑物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多看、多记、多拍摄,把握特征,为片段写作和全文写作奠基。

活动五:选取园中景,片段写作。

搜集素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活动三中的展开说明思路完成片段写作。基于游园过程中搜集的材料,迁移运用说明思路加以具体说明,锻炼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

任务:选取你最喜欢的颐和园中的一处景点(谐趣园、排云殿、十七孔桥、长廊、石舫……),从之前讲解的说明思路里,任选一种,完成说明文的片段写作练习。

要求:①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不少于三种说明方法,字数不少于300 字。

②可以文字介绍,可以图文并茂,在A4纸上完成。

活动六:借助思维图,全文写作。

有了丰富素材和片段写作的积淀,学生可以实现本次写作活动设计的“终极目标”——撰写事物说明文。作文题设置如下: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颐和园,规模宏大,山清水秀,建筑多样,物种丰富。壮丽秀美的万寿山,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佛香阁、排云殿、仁寿殿、谐趣园等亭台楼阁,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各式各样的桥梁,古柏、元宝枫、玉兰、桃李、荷花等植物,松鼠、野鸭、凤头等动物,都是华丽典雅、富有诗情画意的颐和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或外观独特,或特点鲜明,或意义重大,或情趣盎然。请你以颐和园为对象,或任选颐和园的一处(一类)景点、一个动植物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具体介绍颐和园的全貌或局部。字数不少于800 字。

在撰写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建構全文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自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松鼠》等补充文章,画出每篇文章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课文和补充文章的思维导图,画出建筑类(单个建筑、群体建筑)、动物类文章的主要写作思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脉络层次,将文本内容有顺序、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下面是学生画的单个建筑写作思维导图示例:

接着,学生将自己所选的素材嵌套进事物说明文写作思路的思维导图中,列出写作提纲,根据提纲选取相应写作素材。教师与学生一同根据事物说明文的要求和基本写作思路,讨论、制定说明文写作的评价标准。学生按提纲进行写作,标注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完后通读全文,做到文从字顺。完成全文写作后,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自评互评,呈现作品的优缺点,给出修改建议,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由此,本次教学活动完成了事物说明文的写作,也践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写作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