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霖灿先生的后半生

2021-05-30王绍君

藏书报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中甸民族学玉龙

王绍君

1938年,已经迁至湘西沅陵的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迁往昆明,彼时还是一个年轻后生的李霖灿为了节省路费,和几名同学一起,步行从湘黔苗区进入云南。1939年,李霖灿在新生的国立艺专成立了“高原文艺社”。在西南联大执教的沈从文闻讯十分热情地邀请这些步行团壮士与文艺社的小伙伴们到家里来作客。席上,热情的沈从文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洋装书递给李霖灿,这次的见面,促成了李霖灿一生志业的转变,也让他从画家转变而成中国民族学学家和艺术史学家。

从国立艺专毕业的李霖灿不仅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功底,沿途一路速写,还记下了日记。1938年到1939年的这段步行中的文字资料与速写中的大部分都发表在了当时的《大公报》上,颇得好评,于是很快以《黔滇道上》为名辑印出版。沈从文所撰序文中曰“虽本书所记载多注重在景物风俗,然兴趣广博,腰腿健劲,所见所闻,自然也就特别多。如对于黔省几十个大小洞穴,便有些极美丽惊险动人的描写·····因此更有许多崭新发现,如对于点苍、鸡足、玉龙诸山风景的叙述及中甸一带僧侣组织、社会风俗,都记载得特别引人入胜。”这本小册子的介绍道出了著者的特质:其一,李霖灿其时已经十分注重对风物民情的观察,这是民族学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其二,深厚的绘画功底与“腰腿健劲”也为李霖燦日后的艺术史和民族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沈从文同样惋惜“本书编印时,尚有若干篇章未曾收入,插图制版不能表现原画优美处,有些图版为横置,又未注明图版性质,未免美中不足”。2021年北京出版社终于出版了由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修订的《黔滇道上》,一补了之前的“美中不足”,此时距离沈从文先生故去已经30余年。除了当年《大公报》出版的内容,还增加了三块内容:一是由贵阳步行到昆明的全程日记,也是当年那本小册子的原始素材;二是《贵州的苗民》《西南洞天》两篇观察记;三是《中甸十记》,也是李霖灿当年参加滕固校长主持的“边疆艺术考察团”的报告的一部分。李在中先生几十年来奔波各地,搜寻父亲当年与诸位师友往来信札绘画,大大补充还原了近80年前滇黔湘鄂诸地的风貌。从研究李霖灿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角度来看《黔滇道上》,新版最重要的无疑是《么些象形文字》(么些,今称纳西),以及补人其中的《中甸十记》。当年在沈从文家做客时,沈先生从书架上抽给他大书,正是在纳西族地区研究东巴文化的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Joseph·Rock)所著,依照当初的“边疆艺术考察计划”,李霖灿负责图画和文字工作,滕校长将李霖灿推荐给甲骨文大家、古文字学大师董作宾先生。

影响、哺育出中国台湾众多美学家、艺术家的李霖灿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为“前半生玉龙观雪,后半生故宫读画”,但对么些文化的热爱与研究却贯穿其一生,上世纪40年代著有《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和《么些标音文字字典》,晚年还出版了《么些研究论文集》。

1948年年底,国民党败势愈重,当“中央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部分文物撤运台湾时,其中第一批文物拟由李霖灿先生带领迁台,他并未同意,申请购买“首都机关遣送在京眷属列车”的申请表上,经由各站栏分别是“南京、上海、杭州、株洲、衡阳、都匀”,而最终目的地是云南丽江……

遥想1940年时西南联大,沈从文静心凝神听李晨岚描述玉龙雪山,其时他已经创作出《虹桥》的序章并发表出来,文中主角之一“黑而瘦孝精力异常充沛、说话时有中州重音,骑在一匹蹦来跳去的小黑叫骡背上”的李粲原型即李霖灿,另一位主角李兰即李晨岚。听完讲述,沈从文大叹:比我想象的还美上千倍,这小说没法写下去了。《虹桥》被扼杀使得李霖灿扼腕不已,他精心保存刊登了《虹桥》序章的那张报纸,片刻不离。从黔滇而后,辗转祖国各地,最终带去了台湾。

文字与图画,玉龙与故宫,行者与学者,交织绘出这位将情之所钟在“美”的李霖灿先生一生的坐标系,而《黔滇道上》,将这位大家志业所在钩沉于世。

猜你喜欢

中甸民族学玉龙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中甸牦牛养殖技术要点
中甸牦牛消化道寄生虫初步调查及防制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玉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