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已至,悦读正当时

2021-05-30李普曼

藏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画报路遥

李普曼

近期,各大出版机构2021年春季书单陆续见诸官宣,新一年的阅读之旅已经全面开启。哪些书会激荡人心,哪些书会耐人寻味,又有哪些会成为我们充盈精神世界的必备读物?本期我们认真梳理和归纳,推荐部分精品给读者。

主题出版类图书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百年党史

文字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无穷力量,并不是因为文字本身的气势磅礴,而是因为简单的文字能够组合成故事,能够通过细节触动人心。即使微观视角切入,真诚、质朴的文字却往往能够形成最强劲的力量。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出版机构精心策划,推出了一批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出版物。张晓栋的《红色弄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是部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的图文通俗读物,以中共建党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沪的35处秘密机关地址所在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带给读者红色文化历史与海派建筑历史的双重讲述。“红色的基因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不仅在海派文化中扎下根来,还成了海派文化的‘魂”。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学林出版社,2020年11月版)是“中国好书”作者李颖依据党的重要文献,每年以一件(组)珍稀文献为引,100年选取100个(组)重大事件,全面反映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的一部书,着重讲述时代英雄和普通人物的感人故事;点面结合,串联起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构成一部简明百年党史,也是一部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合一”的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另一套门类齐全,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权威著作,有老一代革命家回忆录的丛书——“百年百部红旗谱”(中国言实出版,2021年1月—6月陆续出版),每一部作品内容都具有阅读和欣赏价值,读一本书就是加深对一段历史的了解,同时颇具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红色印迹手绘本》(商务印书馆,2021年即将出版)则重点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全国重要革命遗址通览》为依据,按照类似“本末体”的编排方式,依托400处彩色手绘图为主体素材,用历史纵深的视角,完整勾勒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艺术文献类图书百花齐放追溯来时之路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著的《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1月版),取材于晚清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各地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石印画报,包括粤港的《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平民画报》,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时事报》《舆论时事报》《民权画报》《神州画报》《时报》《民呼日报》,北京的《浅说画报》《北京白话画图日报》,天津的《醒华日报》,以及画师吴友如的作品汇编《吴友如画宝》。该书选取其中与广东和港澳相关的新闻画1800余幅,汇编成册,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阴暗及杂编六大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感受清末民初广东社会风貌的视觉窗成为一部具备普及读物和专业学术高度的皇皇巨著。

收录明、清杭籍印人三十六家作品的周叔弢先生旧藏《杭郡印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一函八册,八卷,一人或选一印,或选数印,后多附有边款,并于作品前附以印人小传。丁仁序中称:“余访求有年,盖以先世所藏所得武林诸家刻石几及千品。因择其尤精者,每人各拓数方,并附小传。间有友人所藏至精之品,不忍割爱,亦采入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铃印拓款本,书口上端刻“杭郡印辑”,下端“小龙泓馆”,封面有王福庵隶书“杭郡印辑”题签。该书曾经是周叔强先生旧藏,现藏于天津图书馆,此为据之原大四色影印,收入《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天津图书馆卷》,也是值得珍藏之品。

炳灵寺石窟是甘肃“三大石窟”之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曾提出,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見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被誉为“中国石窟百科全书”,是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安徽美术出版社,2021年1月版)以窟龛的营建年代划分为《169窟·西秦》《北朝至隋》《唐(上)》《唐(下)》《晚唐至明清》5个分册,全面展现了炳灵寺石窟现存龛窟的样貌,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更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的吕澎,这一次从史实出发,系统地研究、论述了1911年至1949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史,写就《中国油画史(1911—194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1月版)一书。书中记录了中华文化传承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直至中西文化融合油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讲述了李叔同、徐悲鸿、潘玉良、林风眠、刘海粟、常玉、颜文梁、冯钢百、陈抱一、关良、沙耆、赵无极、吴大羽等一批艺术家在中国早期油画发展中的历程,总结、评价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探索追求。作者和其20多人的研究团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院校和机构,历经十载的研究考证,精选了代表性作品和当时时代影像图片近1000幅收入书中,使得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人文社科类图书回归史料贯穿过往与未来

“值得回忆的事是生活中的诗。”翻译家许渊冲曾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书信里的逝水年华——钱锤书与我》(江西美术出版社,2020年12月版)这本“大家小书”收入了他与钱锺书20余年的往来书信,关于翻译他们深入交流、书信不断,关于生活他们亦师亦友,这两位中国学界顶级人物之间的交往轶事,家国情怀和温润人性尽显其中。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版)一书以年代为主线,采用大量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路遥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将路遥及其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脉络中思考,为读者提供了路遥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艺环境与地理条件,进而为重新审视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打开了新的空间。传主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谱主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这些翔实的资料,谨慎严密的考证,生动呈现出作家路遥不平凡的一生。

许多作家、学者纷纷为城市作传。作家邱华栋以《北京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为首都立传,作品结合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梳理出北京三千余年以来的历史传承、空间变化和功能演进,呈现这座伟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全景。这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也是一座伟大城市的个人记忆。在《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中,董云虎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全景展现上海的城市历史轨迹和发展建设,从关键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等内容出发,讲述了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历史。

现代文学大师靳以之女章小东,在《文景》杂志及《南方周末》的“私信”专栏作品集合《尺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版)不久前与读者见面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封信,写给她文学上的先辈、老友,或是虽不得见面却神交已久的故人。其中既有不为人知的文坛秘闻,也有作者独到的观察见解,在还原那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人物背后的真实的同时,完成了个体化的生命纪实。

猜你喜欢

画报路遥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河北画报》杂志社征稿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写给远去的路遥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路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