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一年级学生口述日记能力
2021-05-30廖爱丽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一年级学生口述日记能力的方法:集体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乐说善说;家校合力,积极推行学生口述日记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实践活动 口述日记 君子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40-02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启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热爱祖国、家乡、自然的情感。其中,研学活动中的主题团队讨论(以下简称“团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说话写话的素材。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写字量更少,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日后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笔者以学校开展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开展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一年级学生口述日记能力的研究。
一、集体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乐说善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们发展的根本条件。”口述日记正是依赖学校每月一次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一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说话写话的方法,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口述日记是孩子说、家长写的一种写作方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口述日记是习作入门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的口述日记,就是利用集体讨论的有利时机,为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研学过程中施展各自的才华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乐于表达。
例如,2020年10月,学校在南湖公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笔者为学生设置的“团讨”主题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家园,我们能做什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参与。各组代表胸有成竹,踊跃发言。如“果然第一”组:不乱扔垃圾,做好四类垃圾的分类投放;“才高八斗”组:绿色出行,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快乐起飞”组:节约用水,矿泉水要喝完才能丢弃瓶子;“火箭超越”组:节约用电,多用节能灯,合理使用空调;“勇争第一”组:光盘行动,按需订餐,拒绝剩饭剩菜;“奋进”组: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去超市购物自带环保袋;“北斗”组:爱护花草,不随意踩踏草地,不随意采摘树枝;“未来星”组:不滥杀野生动物,不食用野生动物,不使用野生动物制品。
2020年12月,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广西药用植物园。在广西药用植物园,阳光透过樹林的缝隙洒下来,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既温暖又梦幻的研学环境。学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本草纲目园、岩生园及阴生药物区三个园区,了解鸡血藤、火焰花、洋紫荆、铁皮石斛等植物的生长习性、作用及功效等知识。结合本次的“团讨”主题——神奇的中草药,学生畅谈学习感受:“原来我们喝的板蓝根、小柴胡都是植物制作的啊!”“哇,这棵树长得这么神奇啊!”“这种植物居然能驱蚊?”“这种叶子有毒吗?”“啊,这种花的花粉可以让人皮肤过敏吗?”……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时发出阵阵惊呼,欣喜而又欢快。解说员和教师耐心细致地讲解一片片树叶、一朵朵鲜花、一棵棵树木背后的科学知识和有趣故事,满足了一颗颗好奇的心。
二、家校合力,积极推行学生口述日记的交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可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的新举措,是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对学习过程的展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社会化的扩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校每月一次的研学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经过主题“团讨”,写出的口述日记更为真实,且有意义。
(一)形式多样的口述日记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写话要求:第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一年级新生中,有一半学生因为幼小衔接做得好,能较快适应小学生活,课堂常规较有序。但也有一半学生拼音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认字写字难,存在不会倾听、不会表达、主题不明、交流不畅、不会评价、合作能力弱的问题。学生很喜欢说话,学习了汉语拼音,就正好可以通过口述日记开展说话写话的训练。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个人口述日记、合作口述日记、班级口述日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说话写话的乐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口述日记可以记录研学“团讨”内容,可以记录研学活动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口述日记时保持原汁原味,培养学生写口述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例如,2020年11月,学校组织学生去青秀山研学回来后,学生结合集体讨论主题“美丽的大自然”写下了原汁原味的口述日记。
日记一: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阴
今天我们去青秀山研学。来到青秀山,我看见远处有高高的山,山上有大大的树,山脚下有一大片金黄色的草地。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画画、做you xi、吃美shi,玩de好开心。
日记二: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阴
今天,我们去青秀山研学。来到青秀山,我们看见了可爱的花,松软的草,蓝蓝的天空。这里真是太美了!
今天,我很开心!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广西药用植物园,在“团讨”主题“我认识的中草药”的引领下,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所认识的中草药及其功效,并在研学日记中把看到的植物记录下来、画出来。
日记三: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们去药用植物园研学。我认识了很多中草药材:白英、天门冬、海南三七、人面子、千里光……
我知道鸡血藤长在阳光明媚的地方。它的叶子椭圆状,果子像豆角一样。它可以活血舒筋。
这些中草药材可真神奇!
日记四: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们去药用物园研学。我认识了很多中草药材:续随子、天门冬、千里光、石竹、三七……
我知道红豆杉长在阴凉的地方。它的叶子像羽毛,果子红红的。它可以sha虫止痒。
这些中草药材真有用!
(二)灵活多变的交流方式
学生个体的心智具有独特的个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个性与个性创造性的扬弃,在扬弃中互动发展、创造,交互式的互动是推动认识、情感、逻辑发展的动态的模式。我校教师充分利用研学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分享。有时候还在班级公众号或是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优秀的口述日记展示在教室的板报上。在多元对象、方式、情境的口述日记交流活动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获得了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不管是班级公众号、班级板报,还是研学、课前三分钟时间的交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大胆合理想象。对学生交流情况的评价,我们始终以“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保持学生独特的说话风格”为宗旨。同时,学校还利用班级公众号推广学生口述日记,形成家校合力,极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体验口述日记的成功
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研学活动下的口述日记,尊重了學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开放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从一年级学生最初的会说一句话到几句话,从会说一段话、几段话,直至形成一篇日记,我们始终尊重学生写口述日记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训练中,我们不拔高要求,只要是真心话,我们都建议家长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经过不断的反复的训练,学生口述日记的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家长和教师都及时肯定与表扬,让孩子们体验到写口述日记的快乐,进而提高写作兴趣与热情,增强写口述日记的自信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团讨”结束后,如果能当场完成口述日记的学生,我们鼓励其当场与同学们分享;如果没能当场完成口述日记的,可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口述日记,我们都及时批改,圈画好词佳句,送上笑脸或是大拇指,写上简洁的评语。对每次完成口述日记的学生,我们都会在课堂优化大师上给予“妙笔生花”的写作加分项,特别优秀的口述日记将获得“优秀作业”的加分。教师定期结合加分进行奖励,继续点燃学生写口述日记的热情。
让学生乐说善说,提高写话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口述日记是一年级学生说话写话很好的一种方式。学生用自己的童心童真说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在家长的帮助下真实记录下来。它是在开放性课堂与主题教学的指引下,以口述日记的作业形式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说、会说、善说,乐写、会写、敢写的习惯,能为学生今后的正式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郭明霞.低年级如何开展“口述日记”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15.
[4]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少年彬彬 君子谦谦——‘君子文化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C79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爱丽(1976—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学位,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君子文化下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