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1-05-30张磊
张磊
摘 要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我国体育教学来说意义重大,体育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大趋势,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模式,促使体育教学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3-0079-03
0 引言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阐述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目的是促使我国体育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落实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
1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任务
1.1 注重培养目标的调整
该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适应与实践能力。
1.2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重点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1.3 注重课程内容的调整
课程内容设置上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构建课程体系的新目标。
1.4 注重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整
评价方式上要秉持多元化原则,着力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体现[1]。
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障碍
2.1 体育教学价值得不到体现
体育教学价值得不到体现是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片面关注学生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尽管体育也是不可缺少的考试科目,但是因体育所占分数比重较小,造成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其关注度不高。有些学校对升学率尤为关注,不少文化课教师会占用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体育课,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学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临近考试时会选择停掉体育课,这样的做法难免会削弱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有效锻炼,身体素质会逐步下降。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与体育教学价值得不到体现有重要的关系。
2.2 体育教学组织方式较为枯燥
目前,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所采用的组织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合理分班,开展体育教学任务。体育课还是以原来文化课分班标准执行,这样的组织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难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较大的阻碍。此外,体育教师创新性思维意识不足,采取的教学组织方式毫无新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该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2.3 体育课程内容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需做出较大改变,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但是现实中有些教师不按照新课标改革要求,对体育教材上的教学内容随意删减,忽视了体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另外,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教材中缺失,导致该类教学内容得不到体现,也难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民族优秀体育文化[2]。
3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1 秉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体育教学需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融入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中。
3.2 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基本理念。学生具备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创新,时刻关注学生运动兴趣,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3]。
3.3 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在体育教學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任务。迎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确定运动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1)将以往侧重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彻底转变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教学模式;
2)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设计方式,结合不同地区以及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确定体育课时,设置综合化的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3)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的课程实施模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模式,注重引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课程评价上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5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5.1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能力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价值观及情感,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彻底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满足考试要求而开展教学的理念。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这样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缺失的问题。体育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经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验,学生亲自体验之后获得的感受会成为经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只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学生体质、技能与知识得到全面提升[4]。
5.2 注重反思与重建教学内容
竞技化较强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规范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把体育教学看作运动训练。单纯注重竞技性的体育教学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促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针对以上问题,体育教学需要正确看待竞技性运动项目。体育教学中可以将适量的竞技项目融入课堂,凸顯竞技性运动项目健身、娱乐的功能。竞技性运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是教师应坚守的原则之一。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竞技性运动项目带有一定的成人化特点,一些比赛规则、器材以及场地等与青少年学生并不吻合。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适当调整和改造竞技性运动项目场地、器材和规则等方面的内容,以便竞技性运动项目更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呈现出健身化、少年化、教材化的特点。
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是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终身体育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学内容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关系。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满足青少年的身心需求,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可以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条件。例
如:可以将网球、羽毛球、舞蹈、健美操、游泳等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对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和传统养生运动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挖掘,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有价值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具有弹性和选择性,课程管理体制发生显著变化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目前,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呈现出学校、地方、中央三级管理的特点,该管理体制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结合办学情况,在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体育课程资源[5]。
5.3 注重反思与重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引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针对此问题,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与重建体育教学方法。
5.3.1 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注意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留出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亲自尝试体育动作之后,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该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5.3.2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采取合作性和多边性教学方法 多边性教学法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边互动模式。互动型教学可以减轻师生教学压力,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意义重大[6]。
5.4 注重反思与重建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以行政教学班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针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和重构。
5.4.1 积极改变传统严密、单一性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多样化组织方式 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需要走出课堂,立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4.2 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显著特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构建起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引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机制,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7-8]。
5.5 注重反思与重建教学评价方式
积极创新评价方式也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在评价方式上以成绩为重点,功利性较强;评价内容上侧重于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反思与重构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极纳入评价内容,确保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升。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模式,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做出多样性综合评价。此外,教师需要秉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变化,使用综合性评价工具和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做出综合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7]。
5.6 重视开发与重建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重建也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重建需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结合我国教学改革现状来看,有些体育教师受自身年龄和教学经验的限制,不愿意接受新的改革思想,难免成为教学改革的阻力;还有的教师尽管非常支持体育教学改革,但是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和教学能力不足,改革结果也不理想。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各级教师的培训,确保每位教师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自觉参与教学改革。此外,体育教师需要深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实现从课程执行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最后,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9]。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改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鑫,李健星.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436.
[2]国立军.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技创业家,2014(4):177.
[3]蒋菠,QUAY J, XIA C,等.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启示:基于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模式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6):93-99.
[4]刘昕.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嬗变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11):43-56.
[5]何凌辉,龚坚.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8(9):85-89.
[6]彭泽平,李礼,罗珣.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5):373-380.
[7]张亭,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10):96-100.
[8]王建伟,张波.试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超越与缺失[J].速读,2016(8):161-162.
[9]Zavadskiy S P, Yefimova A M.Medical education state reform in Tajikista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J].Medical Teacher,2020(8):86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