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2021-05-30韩芳
韩芳
素质教育一词我们早已不陌生,它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些经验文章中就已出现。说起我国的素质教育活动,它启动于1985年左右,形成气候于1990年以后,而在1995年后则出现热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尚未完全统一,但是更多的人把素质教育的出现看成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素质教育真正作为权威口号的提出,是在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它给“素质教育”下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以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一说出现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提出的较为权威的、具有导向性的表述。
另外,审美教育也是本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审美教育”一词,作为学科的命名,是德国美学家、诗人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美术简史》中首次提出的。在我国教育领域,“美育”一词的广义应归功于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目前,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定义是:按一定目的的要求和美学理论,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美感,形成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
从素质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得知,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往往偏重于智育,而轻视其他四个方面,忽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形成了片面、淘汰性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应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它绝不仅仅是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它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都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全面性基本特征中的具体体现
(一)审美教育是构成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于素质教育的特征,国内的学者、专家有过不少论述,综合起来主要有全面性、全员性、主体性、基础性等八个特征。文章主要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进行论述。所谓“全面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包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要求的合理的素质结构,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众所周知,审美教育与其他四项教育共同构成素质教育,如果五育之中缺少审美教育,就不能把素质教育称之为全面性的教育。
(二)审美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除重视德、智、体之外,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也有着重大意义。《纲要》还特别指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身体、心理、技能、知识、品德、情操等都是人的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而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因此不能忽视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审美教育传播美的知识,并用美的事物陶冶人的心灵,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的知识结构,培养人的爱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追求美的精神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觉创造的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审美教育不只是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审美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美育与德育的区别在于德育以理服人,以道德准则去规范人的行为,美育则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鲜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染人,使青少年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情感的培养,它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发展智力的核心就是发展个体的创造思维,而美育就是开启和拓展自由创造思维的活动,它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育是健与美的结合,美育可使人人全面和谐发展的生理机能及追求刚健的美的审美心理得到完美的统一;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产品,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美。鉴于此,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二、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一本质中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它的本质内涵分为七个方面,笔者主要从“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个方面来论述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21世纪已带着诱人的希望和机遇,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机遇和各种挑战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与之相适应。《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21世纪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强烈要求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一个人接受教育再也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學会生存,用审美的观点来感受生活,用“美的规律”创造生活
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新人的目的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尤其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和学会创造”这三点联系较为紧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首先应该学会怎样生存即怎样生活,除了必须具备个人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基本劳动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对人生、对生活的审美观,因为单纯的生存只是活着,我们应学习的是怎样更好地活着。人生的最高价值说到底就在于寻找美好的、能使自己产生美感的生活。我们都渴望美好、幸福的生活,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幸福的生活呢?这个尺度是靠人们自己去感受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只是在于你如何去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人们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有价值,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虽然实用性因素曾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权衡一切,希望能在这些事物上体验美感或自己能够给他人以美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人生设计,进行自我人生美的创造实施,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学会关心,主要是审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
学会关心,即学会做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学生要热爱祖国、报效人民,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孝顺长辈、关心他人。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审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审美教育不仅在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良好的品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审美教育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情感是人们意志行为最有力的动机,也就是说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行动,比如:当我们得知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无理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消息后,全国人民愤怒了,这种激愤的情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为中华的强大而刻苦学习的决心,激发了他们潜在的爱国情感。因此,感情力量能推动内部意志到外部事物的转化,情感在人的认识和行为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缺少了情感教育,就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审美教育承担着与其他四育共同完成培养新一代完美人格的重任。
(三)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营造了一个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会创造,也就是发展拓展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对创造力的拓展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来体现。在美术教学方面,近来有不少科学家和教育家指出,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十分有利,因为审美实践的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过程。创造力是不能“教”的,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而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营造了一个适合的环境。
三、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在素質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中,也能体现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规格,为达到这一总目标,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出明确规定,中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基本体系归纳为七个方面: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技能及社会交往。在目前国内流行的素质教育内容中就有八种不同的观点,但我们不难发现在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很多方面,人们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尽管政治、道德、文化科学等对素质教育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把它们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不容置疑的;审美教育有的单项提出,有的则归入了其他分类,但仅是出现的形式各异而已,它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肯定的。
现在,人们都已认识到了审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审美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多重意义。在第七、八个“五年计划”中,审美教育问题都被列入了社科研究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相关教育部门不断强调审美教育的作用;国家教育已将高等学校的美育作为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了文科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范畴,这一切都反映着社会各方面对迅速提高各种建设人才审美素养的迫切要求,也反映着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直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成为素质教育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