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现状及策略探究
2021-05-30康佳威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海洋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虽然近年来广西在海洋文化传播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传播创新不足、传播方式落后等问题。文章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现状的调研,从思维视野、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广西海洋文化更好地传播有所启发。
关键词: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现状;传播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241-03
海洋,作为地球生物的孕育母体,亿万年来向海陆生物提供了不可计数的資源。无论是4.5亿年前第一位从海洋走向大陆的人类始祖,还是电子科技高度发达、智能机器人快速迭代的今天,海洋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领域。特别是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下,海洋蓝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广西“一湾相挽十一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下,逐步显示出向海洋发展的新趋势,传递着广西“向海图强”的时代新声。在此机遇下,广西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做到有效传播广西海洋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西丰富多元的海洋文化资源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广西背靠大陆面向南海,隔海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邻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聚集的特点,使其海洋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广西都对海洋文化有独特的情结,基于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广西群众的饮食和活动都蕴藏着厚重的海洋文化基调,广西也因此积淀了众多体现海洋文化特质的人文特质。除人文资源外,其自然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
(一)别具一格的自然海洋景观资源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起合浦县英罗港,西至东兴市北仑河口,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2199.25千米,由西向东海岸蜿蜒曲折,由此塑造了多样的广西海洋动植物和海滩景观[2]。
1.海岛岩礁景观。在海陆的相互作用下,广西海岸地貌可以分为堆积海岸地貌和海蚀海岸地貌两种。例如,广西最大的江山半岛,还有龙门群岛、涠洲岛、蝴蝶岛等都值得一提,其海岛景观富于变化,独具广西海洋风貌。
2.海洋动物景观。广西海滨地带有许多保护得很好的岛礁,这些岛礁成了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仅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就有鱼、虾、蟹等上百种动物,该区域内还生活着儒艮、中国鳖、文昌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钦州三娘湾地区的白海豚保护区,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海豚聚集保护地。
3.海洋植物景观。广西海边滩涂辽阔,分布着大片红树林。广西群岛红树林、海湾红树林面积为中国之最,仅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红树林保护区便达到8375公顷[2]。这些红树往往树冠茂密、根系发达、交错纵横,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二)特色鲜明的人文海洋文化资源
广西海洋文化中亦蕴藏着先民们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反映出广西人民“依海而生”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襟怀。
1.海洋历史遗迹文化。广西现存很多古城镇遗址,如钦江县古城址、越州古城遗址、北海永安古城遗址、北海老街、灵山大芦村等,这些民居建筑都带有明显的滨海特色。此外,广西南部地区还有古人类文化遗址,如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上羊角新石器时代遗址等[2]。
2.海洋航运港口文化。广西自古便是对外交往和经贸交流的出海地。广西合浦地区更是作为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主港之一被记入史册。目前,在广西发现的古码头航运遗址有江东博易场遗址、钦州乌雷码头、洲尾古码头、龙门港、企沙码头[2]。
3.海洋民风习俗文化。广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特色鲜明,包括民间海洋信仰、庙会节庆、海草房、海产饮食文化以及民间故事传说、地方曲艺等。如“合浦珠还传说”“京族服饰制作技艺”“北海咸水歌”“京族民歌”等,这些无不彰显着广西独有的海洋民俗文化韵味[2]。
二、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现状与不足
广西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但一度为刻板印象所困扰。在海洋文化传播工作方面,北部湾之声电台作为广西对外传播平台,在报道广西海洋新闻、传播广西海洋文化、普及广西海洋知识,助力广西海洋强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聚焦广西网站,在对外讲述广西海洋故事、传播广西海洋形象方面也是有效的。上述两家媒体在传播广西海洋文化方面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之中,立足广西视域的其他媒体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内容选择不佳、传播渠道实效差、传播方法生硬等问题。大多关于广西海洋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实际形象不吻合,从而导致外界对广西海洋的形象认知刻板。
(一)传播内容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
广西本土媒体在搭建传播话语体系与选取传播内容时,没有突出表达广西海洋文化的特色,从而致使广西海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乏辨识度,受众对其内容的阅读兴趣不高。所以,内容抓取的深度化、独特化是广西海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广西海洋文化内容的传播现状来看,其宣传的内容主要限制于政府机关和媒体主管单位的新闻框架之中,大多内容是关于海洋文化的会议报道或者宣传。在这样的议题设定下,大多媒体忽视了受众真正关心的、符合群体喜好的海洋文化,从而导致诸多小众的海洋文化埋没在媒体宣传框架之下。所以,仅靠新闻报道、会议活动的方式推广广西海洋文化是不行的。
此外,广西本土的传播媒体很大一部分依托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大多数媒体传播内容存在同一性、复制性问题。以新闻类网站为例,其在传播过程中,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托于传统电视、电台、报纸的内容,而编辑往往仅简单地复制粘贴便完成“矩阵式”传播。看似传播范围广,实则造成了传播的单一性。就广西新闻网而言,由于其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打造的平台,其主要对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等报纸内容进行复制传播。
(二)传播主体发生变化,塑造力不够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传统媒体传播已显得尤为被动。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由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大众传播走向了受众兴趣挖取,在新媒体时代,简单依靠传统媒体为广西海洋文化传播发声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广西传统媒体在报道海洋文化内容时,无法做到在短时期内快速传播,且传播范围也十分受限。以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日报、北部湾之声为代表的三大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明显滞后于社交媒体。传统媒体虽在内容把关方面存在权威性和准确性,但传播效果仍不足。
当人人都拥有手机等信息接收器时,就意味着受众掌握了自主选取信息的权利。在社交媒体时代,基于社交媒体发生的人际传播,是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抓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观察广西海洋文化传播平台也不难发现,发布平台多为社交媒体,大众通过手机拍摄的方法,以记录生活为目的,将广西海洋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出去,如抖音、火山等直播类传播,今日头条、百度热点等自媒体传播。
这也反映出当前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更需侧重受众传播,既要引导受众自主搜索信息,还需让受众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的效度。但问题在于,受众传播视角下的广西海洋文化的凝聚力不强,导致传播的内容处于碎片化状态,形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广西海洋文化的挖掘深度同样存在不足。
(三)传播效果有待提升,外宣力不足
传播效果对区域形象塑造有直接影响。当前广西海洋文化的传播主体多是广西本土媒体,且信息接收的主体多为固定群体,这导致传播效果存在局限性。虽也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为广西海洋文化传播发声,但这种具有全国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媒体发声次数有限,涉及“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关系”“北部湾崛起”等的相关议题才有较多的曝光机会。
目前,广西在推广自身海洋文化的过程中,仅有“旅游”标识在受众印象中比较深刻。随着广西“面向大海,向海图强”发展目标的不断推进,仅有“旅游”这个维度的海洋文化标识显然是不够的,既不能反映广西的海洋文化全貌,也不能支撑起广西海洋文化融入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视野之中。广西海洋文化要想丰富化、立体化、全面化,就要打造更多的广西海洋文化旗舰品牌。
此外,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广西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理当承担起周边传播的最大使命,特别是对东盟国家的传播[3]。但从实际传播效果看,传播角度的选择和传播内容的设置是存在“高语境”编码问题的,这导致很多普通受众难以解码其背后的寓意,如宣传北部湾建设时,报道多把内容设定在东盟议题上,在向受众释义的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多专业名称和独特寓意,导致许多普通受众、国外受众望而却步,失去解读其内容的兴趣。
三、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面对向兴发展的海洋事业,用新的传播手段、渠道、机制讲好海洋文化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挖掘好广西海洋文化、传播好广西海洋形象、做好广西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毋庸置疑,广西在海洋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如何做好广西海洋文化传播、讲好广西海洋文化故事,仍是值得探讨的议题。
(一)彰显“独特魅力”,再塑广西海洋文化形象
创新既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传播的助推器。要传播好广西海洋文化,就要切实找到广西海洋文化的独特所在,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具有辨识性的海洋文化特色。例如,挖掘和传播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的海洋文化是值得探索的方向[4]。此外,在传播過程中,广西需要围绕挖掘海洋文化内容的思路,将海洋文化品牌化和标签化,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开设相关的海洋文化栏目,或者举办相关的文化节。
革故鼎新的同时,广西应积极开发现代广西海洋文化版图。广西北部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继上海自贸区后中国第二个区域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着重要的发展使命。为此,广西也应足未来海洋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以广西北部湾为核心区的海洋风格城市建筑、商业金融、旅游休闲等现代化的广西海洋文化,使其成为未来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的关键内容所在。
(二)借助“平台思维”,搭建广西海洋文化桥梁
以平台思维推动文化高效传播,关键在思维转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应该运用平台思维全面发力,助推广西海洋文化高质量传播。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主动权正逐步转向受众,这使信息传播更具实时性和交互性。为此,在传播广西海洋文化的路径中,可以积极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努力挖掘与培养一批具备传播素养和了解广西海洋文化的传播者,让普通群众也能成为推动广西海洋文化信息传播的传播者。
拥有更多海洋信息资源和传播技术手段的传统媒体,亦可搭建“共建共享”平台,让政府和群众互动起来,以官媒只负责发布话题的方式,让受众以兴趣为导向参与其中。例如,广西传媒集团旗下的聚焦广西新媒体平台,转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方式,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不再采用单向线性灌输,而是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沟通。这种“共建共享”的传播模式对于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东盟视野”,传递广西海洋文化声音
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史上同受儒家文化影响,如今亦是紧密相连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广西,作为中国声音传向东盟的桥头堡,除了要使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互信、经济交融、交通接轨外,同样该承担起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让广西海洋文化先抵东南亚人民印象之中,是广西可以走的重要一步。接下来,将“对外宣传”转变为“对外传播”,是广西媒体需要转变思维和做法的必要任务[5]。
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让广西海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传播内容与国外民众的情感共振,在选材方面要以贴近各国民众共同关切的话题为宜。传播方式则需要用更兼具情感的方法,选择具有故事性、记录性的方式介绍广西海洋文化,让文化内涵凝聚在情感中。落实到具体话题,则可选择海洋保护、海洋景观、海洋生物、海洋科技创新等。只要做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文化融通,就能实现民心相通。
四、结语
挖掘与传播广西海洋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外塑造区域文化形象的过程。如今,文化早已是一个地方展示软实力、争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曾说过,“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实现广西海洋文化的有效传播,实质也是在丰富我国的海洋文化内涵。对广西海洋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发现广西在海洋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更好地传播广西乃至中国的海洋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7.
[2] 吴小玲.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1):18-23.
[3] 马克秀.海洋传播刍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9):51-57.
[4] 王文权.“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民族化叙述[J].当代传播,2016(2):107-108.
[5] 聂鑫焱,李本乾.“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传播的创新路径[J].国际传播,2020(4):20-30.
作者简介 康佳威,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实务、影视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