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年后的《三十年后》
2021-05-30王志成
王志成
喜欢聂华岑的散文,前不久看完《鹿园情事》,很感动。她对朋友说:“从此我再也不记日记了,安格尔(Paul)走了,我还有什么可记呢?”两部相机也送人了。她说:“我很喜欢摄影,与Paul的合影照,如果照片上没有我,一般都是我拍的,但他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什么照片可拍了”。感动之余,我想写一篇短文来介绍《鹿园情事》,在原来的题目下引两句诗为引诗,查了几部白居易诗集,最后认定《长恨歌》中的这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写着写着,还没有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写爱情固然很好,但怕写得过于甜腻了,所以还是劝喜欢的朋友自己去看《鹿园情事》。我在清理残存的旧书时,找出了四十多年前买的一本旧书,聂华岑的《三十年后》。写的是她和美国的一家三口,两个女儿和她后来生死相恋第二任丈夫安格尔(Paul),回祖国观光的经过和喜悦。
聂华岑的《三十年后》完稿于1980年的秋天,由她故乡的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当年冬天,到今年已逾四十年了。四十年对个人来说很长,但对人类来说只能是一瞬间。
聂华岑的《三十年后》的副题是——归人札记(1978年5月13日-6月19日),观光时间一个多月,聂华芩写此大约花了一年多。1978年是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华人和外国人来华是很困难的,况且聂华岑在台湾生活了15年,后来又改嫁了美国人。但没想到当年他们一家回大陆受到的礼遇之高,连聂华岑自己也感到意外。后来聂华岑是这样对记者回忆往事的:
“有一天,Paul突然问我:‘听说毛泽东的诗写得不错?”
每次提到Paul,她的语调都格外柔和。
“我就给他说,毛泽东有些篇章的确很棒。他马上又问:‘那你为什么不试着译几首呢?”
聂华苓动了心。牛刀小试,居然大获成功,初译的几首毛诗在华人文学圈很快流行起来。一个偶然的即兴建议从此发展成了一个正式的事业,聂华苓、安格尔合作的英译毛诗分别于1972年和1974年在美国和法国出版发行。
为了译毛诗,聂华苓不得不恶补了一把中国政治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每首毛诗都有特定的政治背景,不懂中国政治史,你就根本无从下手。”聂华苓告诉笔者。
长征的故事,延安的故事,整个红色中国的故事,就这样一步步走进聂华苓的视野,新鲜而朦胧。
在当年他们是幸福的。从深圳乘火车坐最好的车厢到广州,一大家子亲戚在广州月台上迎接他们。然后再一起坐火车到武汉,住进当时汉口最好的德明饭店,当年已改名“江汉饭店”,要知道江汉饭店是当年世界名流住的一流饭店,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下榻的地方。之后他们游东湖,参观学校,看戏,会亲戚。一同北上游明陵、游长城、游颐和园,还去看戏,看京剧,看芭蕾舞……他们确实玩得很开心,可身为作家,他们更喜欢与作家们交流,于是,他们向陪同人员反映,最终得以与一些作家会面。
他们见到了夏衍,当年的居住条件太差,见面都被安排在饭店里。同样在饭店他们见到了画家黄永玉和吴作人,在北京华侨大厦他们见到了姚雪垠、曹禺和杨沫。他们还想见见自己喜欢的作家,比如丁玲,没有成功。他们也想见见艾青,问接待他们的人员与夏衍,都没有消息,便对会见艾青不抱希望了。
接下來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喜事。正当聂华岑夫妇失望之际,他们遇见了诗人蔡其矫,蔡其矫告诉聂华岑夫妇,艾青在北京,住在一位艾青崇拜者的小房子里。聂华岑大喜过望,请蔡其矫电话艾青,约定第二天在景山附近的一个地方见面,同时取消了第二天安排好了的原定行程。艾青也主动提出来拜访聂华岑夫妇。“不用你来,我们去看你,我们明天一早就去你那里。”聂华岑说话的声音颤抖了。于是在《三十年后》的相片里有一张在艾青家里的合影,在一张上下铺的床前,拥挤、杂乱,没有聂华岑,故这张相片应该是聂华岑照的。第二天一早,艾青、高瑛夫妇回访了聂华岑夫妇,又整整谈了一天,满天星斗下分别时,艾青和Paul两个大男人,倾情拥抱,热泪长流。《三十年后》里聂华岑用两章文字写了他们的见面。
聂华苓、Paul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一同创办了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他们每年邀请三四十位世界各地有名的作家到爱荷华,写作、讨论、旅行。有80多位中国大陆作家先后赴爱荷华。1981年他们邀请了丁玲夫妇,弥补了在北京没有见面的遗憾,在爱荷华他们畅谈一番,后来丁玲写了一本书《访美散记》,可以去看这本书了解其在爱荷华的经历,畅谈虽没有录音,但能看到精彩的回忆也够了。
1992年,安格尔(Paul)溘然逝世,聂华岑67岁。以后聂华岑依然经营着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聂华岑生于1925年1月11日,现如今已经是95岁的老奶奶了,依然很健康,但愿她能活过百岁。在她100岁时,海峡两岸受惠于她的作家,应该会出版一本纪念她的书的,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