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活跃的西线》
2021-05-30师文涛
师文涛
2015年暑假,我经常去逛县城里一家小小的旧书店。说它小,因为恐怕没有比它更小的书店——最多6平方米。它是由一个旧式四合院的大门楼改建的,狭仄局促。这家店开了十多年了,店主人上世纪90年代初用一张铁床在街上摆摊时,我就认识了他。这家店虽然小,但店主厚道价格公道,所以顾客很多。
结识“战时小丛书”
一天中午,我又逛到这家小店,发现新上了一些旧书,便仔仔细细地翻看起来……突然,一册薄薄的书,带着它独特的容颜闪现在我面前。此书小32开,封面上有一位头戴钢盔、手持钢枪、双目炯炯有神的抗日军人,身后还有端着枪作冲锋状的士兵,画面充满了木刻版画意味。画面上方从右到左是繁体书名“活跃的西线”。书名上面有一行小字:战时小丛书之八三,书名下方则是作者署名——“汪铿等著”。虽然没有标明出版时间,但我推测此书应该是抗战期间出版的。回家后查找资料,我更加确定这本书是很难得的,网上仅找到两本原版,且标价很高。
“战时小丛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战时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我后来又在这个书店里买到《战时的后方》(缺封面)、《一九三八年的世界》《抗战总动员》三本。其中所选文章大部分在当时报刊(如《新华日报》《申报》《文化战线》《救亡日报》《解放》等)上已发表过,而作者,既有著名作家如张天翼、周立波等,也有当时的新闻记者,最著名的当属史沫特莱。
《活跃的西线》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战局展望(目录中缺了“望”,印成“战局展”);第二编为山西战局;第三编为英勇的战士;第四编为晋中印象。其中的作者除封面注明的汪铿外,还有其他,但我知道的只有两位:一个是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另一个就是因写《暴风骤雨》而闻名的作家周立波,虽然只署名“立波”,但根据同样署名的《娘子关前》可以断定文章作者就是周立波。《娘子关前》曾经收入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还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山西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晋绥军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大多是新闻记者)在山西的所见所闻及对山西战局的分析和建议。本书还记录了八路军在敌后积极开展的游击战,他们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粉碎了日军占领山西全境的企图,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继续西进等,书中的22篇文章是对当时山西抗战的真實记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活跃的西线》中署名柳林所写的《西北线上》。在这篇文章中,记者用对比的手法,写了晋绥军的溃退和八路军取得的胜利,同时八路军战士在根据地发动群众,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在这篇文章中,记者也说了战败的原因是大部分晋绥军“不能打”。在日军面前像羊一样的晋绥军,在老百姓面前则变了一个样,变成凶神恶煞的狼,把杨家坪这个村庄蹂躏得不成样子,阎锡山为此不得不成立“执法队”,在城市、乡村、交通要道间巡逻,将抢劫百姓的乱兵和伤兵就地正法,以此严肃军纪。而八路军得到老百姓的爱戴,队伍不断壮大:年轻小伙子告别了父母和妻子,饭馆里的小二丢下擀面杖,杂货店的学徒离开了掌柜和算盘,牧童把牛羊抛在山上,压弯了腰的雇工愤愤把担子摔在半路上。
在臧云远所写的《西战场的浴血抗战》中,写到由两干青年学生组成的“决死队”在保卫临汾时壮烈殉国,他们消灭了五六干的敌军。除此之外,还有年近六旬的军法总监×老先生,誓与临汾共存亡,最终壮烈牺牲。在惜梦所写的《铁蹄下的健儿》中,记者采访了一个名叫刘玉山的投诚伪兵,他原是东北沦陷区的一个警察,1937年7月被迫当兵,而且当时的政策由原来的三家联保改成十家联保,在打仗时只准死,不准投降,如果投降,他全家和联保的十家人就要被全部处死。到了关内,他们没有任何自由,甚至无缘无故就会被处死……在这样的环境下,到了磁州,他们中的12个人忍无可忍,冒着个人和全家以及联保的十家人的生命危险,把排长打死,从营房里逃了出来,敌人出动了装甲车,结果11人被打死,只有刘玉山活了下来,随后他毅然参加了游击队。
至于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尤灵、柳林和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的文章中都有叙述。
好记者讲述时代好故事
书中的作者,周立波和史沫特莱是大家比较所熟悉的,至于汪铿,从他写的《初到晋南的印象》可以知道,他是华南人:“……天寒地冻,远望南国的风云,不胜思乡之念,在敌人吞并整个中国的进攻下,华南的人们,将如何动员广大的力量来保卫我们的华南。”有关他的资料很少,只在别人的回忆中有只言片语,知道他是广东人,是重庆《中央日报》的记者,也是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会员。
文章《平静的风陵渡》的作者秋江,原名孟可权,是著名的新闻记者,与范长江并称“两江”。该文另外一位作者陈孝威是福州人,早年毕业于福州武备学堂,后入保定军官学校,1926年升任泰宁镇守使,中将旅长。抗战爆发后,入白崇禧部参加浙沪作战。嗣后,因对军界不满,于同年10月离开。1936年11月,陈孝威到香港创办《天文台报》,从此和该报相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