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丰富作文内蕴
2021-05-30
技法讲解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文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里的“相济”,指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中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具体操作时,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同学们借鉴:
1.虚实拓展法
虚写景物的途径很多:可以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可以借助梦境虚写景物;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抒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实景虚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写景画面富于立体感和艺术性。
2.时间拓展法
描写一处景物,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也可以从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来写。这样,不仅在时间上拓宽了思路,丰富了作文的内容,也把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给人完整的印象。
3.空间拓展法
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正如诗中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描写景物时,应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去描绘,才能准确描绘出景物特点。
示例作文一
阳光一直都在
◎钱娅琪
生活中有乌云、雾霾,但它们都是遮不住太阳的,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阳光其实一直都在。
——题记
那件事如一缕炊烟在我眼前袅袅升起,淡忘的往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2021年初,我們一家人回老家过年,对我来说,那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到了老家,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年纪略大、身体强壮的老爷子,那是我的爷爷。老家属于南方,冬天没有暖气,而且门窗都开着,任由冬风呼啸。我实在待不下去了,便天天躲在被窝里,任谁劝也不肯出来。
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又滑又冷。在这种天气下,爷爷竟独自一人顶着寒风,穿着单薄的衣服艰难地走到了镇上,找了许多家店铺,才买到一个热水袋,来回的路上不知摔了几个跟头。虽然不是很好看,但上面画了一个小太阳,让我心里很是温暖。
时间过得很快,临走前,爷爷递给我一个瓶子,瓶口用塑料布封得严严实实,里面却什么也没有。爷爷告诉我:“这里装着这几天正午最温暖的阳光,在路上拿好喽。”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感受它载着的爱的阳光。
这个装满阳光的小瓶一直都摆在我床头,每当冬天来临时,我都会幼稚地拿出它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它仿佛真的有魔力,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把它捧在手里,就感觉获得了阳光的力量。
日子像指尖流过的细沙,在岁月里悄然滑过,那不经意间打动我的爱与欢乐,是一个瓶子里盛着的温暖阳光,历久弥新,令人心生美好。
(山东高密市豪迈中学)
点评
小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法,写出了祖孙深情。习作一开始实写了“我”到南方老家过年,爷爷在发现“我”受不了南方冬天的阴冷后,顶着寒风去镇上为“我”买热水袋的感人故事。后来又虚写了爷爷送给“我”一瓶正午的阳光及这瓶阳光给“我”带来的鼓励,把一位疼爱孙女、幽默风趣的爷爷写活了。
习作赋予了“阳光”双重含义:一是指爷爷送“我”的那瓶阳光,二是指爷爷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含义隽永。
(王伟)
示例作文二
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胡恩歆
我颤抖的手指生涩地与琴弦触碰,琴声断断续续地从指间迸出,是那么木讷、死板。
我揪着心,带着紧张与不安偷偷瞥了一眼坐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老师。老师低垂着眼睑,长发自然地垂在肩头,神色像平时一样柔和。我战战兢兢地弹完,将手搭在琴上,不敢去看老师。
“恩歆,弹得不错。”老师带着笑意的声音回荡在狭小的房间内,使我的心震了震。“曲谱已经背下来了,但还不够熟练。另外,曲子的轻重缓急没有控制好,使它变‘死了。我来弹一遍,你要仔细听。”
未等我回答,第一个音符就已在空气中绽开,晕染到每一个角落,此时,整个世界似乎都静止了,只剩下那个音符在空气中融化、舞蹈。第二个音符紧接着融进空间,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老师的指尖灵巧地与琴弦齐舞。在我眼中,那已不再是弹琴,而是如细雨打叶、如飞雪轻落般轻巧。
一曲结束,老师站起来,道:“恩歆,明白了吗?加油,下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老师如水的目光中,多了一些鼓励。我站起身,点点头,闭上眼,手指轻搭在琴弦上,之前的旋律快速地在心头掠过。
我深吸一口气,将心沉到柔软如水之境。右手轻抬,左手指尖在弦上一抹,柔美,却不乏力度。正是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使我心中一片澄明,仿佛有一幅清丽的画卷在我眼前渲染开来:秀气的山上,花鸟虫兽一派生机;清澈的水中,鱼虾蟹蚌一片祥和;明媚的春天,鹰击长空好不威武……
明亮的音色带动了我的情绪,将它推向高潮。这时,我的心突然变得静谧了,琴声也随之变得悠扬了:明月高悬空中,带着无尽的月华洒向大地。琴声变得愈来愈轻,愈来愈淡,愈来愈柔。
伴着这愈来愈柔的琴声,我一步一步走向那温婉的山夜,沉入似幻非幻的、空灵寂寞的、一身水淋淋的月光中,愈行愈远……
忽然,一声清越激昂的长啸划破了黑夜,一束耀眼的光芒自陡崖之上喷薄而出,一轮金红的太阳带着无尽的威严升到空中。随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震撼。
曲终,我的手指仍搭在琴上,但它们在剧烈地颤动着,似乎在为刚才的一曲而激动。我扭头看着老师。“恩歆,你真棒!”老师欣慰的声音融进我心里,让我心生欢喜。
其实,失败与不完美并不可怕,只要你用心去体味,去完成,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相信,下次,我会做得更好!
(浙江泰顺县育才初中)
点评
习作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相生。小作者从自己弹“死”曲子,写到听老师灵动地弹奏曲子,最后自己沉心弹奏并获得生活感悟这一部分,属于实写。而写沉心弹琴这一部分,则为虚写。小作者先后想象出起手时的清丽山水、高潮时的空灵月夜、激昂时的金红太阳,描绘得细腻且生动。想象画面的虚构与学琴生活的真实相结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梁祥传)
作家示范
少年时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由于家在呼兰,便常于日长人静的午后,来到呼兰河畔,在柳荫里席地而坐,让心沉浸在那些旧时的情节中。眼前是一河流水悠然,仿佛每一朵浪花里都绽放着过去的种种。有时也会倦极而眠,枕着一地青草,枕着盈耳的涛声,醒来时但见柳絮扑天,书在旁边的花丛中,染满芬芳。梦里的情景,却是那条过去的河,吟唱着几十年前的往事。
我也曾坐于萧红故居的一隅,膝上的《呼兰河传》印着从花叶间洒落的斑驳阳光,这个院子里发生的故事,已成沧桑,阳光下,是欣然的草木,还有隐藏于寂寞里的那个小小女孩的心事。常常于书香中悄然而眠,梦中的梦中,那个小女孩酣眠于高高的蒿草丛中,虚幻的繁华远如隔世,她醒来后,热闹的场景已经消散,一如童年梦醒,等着她的,是无尽的凄凉。
当我在斜阳涂抹中醒来时,已是庭院寂寥,游人散尽。梦里与萧红的童年相遇,同一个院落,不同的梦境,顿生感慨。而萧红的雕像在夕阳下静静地独坐,仿佛一份等待。
(节选自包利民《枕一卷书香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