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8位亲历者口述史 鲜活的民间记忆

2021-05-30郝双双

藏书报 2021年46期
关键词:亲历者中央红军全州

郝双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苏区出发,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战略大转移——长征。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历时40余天,突破了国民党布下的三道封锁线。

11月25日开始,由湘桂交界之地永安关、雷口关陆续进入广西。灌阳、全州、兴安,正是广西境内的湘桂门户。三座城镇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岭南咽喉全州似三角形顶点,灌阳、兴安一线拉成三角形的底边。湘、粤、桂军与国民党中央军摆开阵势,在“铁三角”长约130公里、宽约50公里的地域张开口袋。国民党兵分五路,前堵后追、北压南挡、两侧夹击,只等中央红军撞进“铁三角”,发动铁壁合围,企图彻底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东岸。

早在11月12日,蒋介石就任命湖南省主席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并将其嫡系薛岳和周浑元所部划归何键指挥,令其率在湘各部和团队,实现歼灭红军于湘水以东的作战计划。15日,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电复何键,表示了“协力堵剿”的决心。16日,湘、桂雙方在全州会商联合防堵的作战部署。共投入兵力约26个师,近30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域部署了一个大包围圈,自东向西收缩,逼中央红军决战。

中央红军唯一的出路,只有抢渡湘江。唯有抢渡湘江,撞开湘、桂两军主力布防的湘江门户,才能摆脱被扼杀的命运,摆脱这场灭顶之灾。

桂军主力于11月26日开始由恭城向北调动。湘军于11月27日抢占全州城。当日,中央红军陷入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的重兵围堵之中,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打响了……一声枪响撕裂了山村的平静,天崩地裂,湘江两岸血肉横飞,战斗异常激烈,正如刘玉在书中所言“机枪扫射,炮弹爆破,飞机轰炸,干种怪啸撕裂空气。焦土烈焰,水柱擎天,天崩地裂,十万火急血肉纷飞”,毁灭了一切惯常。

湘江北望,万山红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故事。时间虽然过去了87年,历史的车轮,不仅没有淡化红飘带刻画的光影,还因岁月的磨砺而愈发神圣。这些传奇散落于桂北大地,以各种形式传诵,虽是纯民间的非文本记忆碎片,却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

民间记忆,原本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湘江两岸百姓,有为红军架桥的,有为红军疗伤的,有为红军送饭的,有为红军带路的,有为红军挑担的,有为红军守墓的……有汉族,也有苗、瑶、壮、侗族等少数民族。

《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通过对48位普通百姓的采访,通过对细节的记录,还原了血脉生动的历史原态。亲历者是鲜活的。他们带着伤,带着痛,带着穿越沧桑之后的淡然。有时候是因为过去的伤痛,有时候是因为现在的年老,他们的话语时常是断裂或跳跃的。亲历者口述那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口述当时的生活状态及惊恐、逃避、不知所措,口述与红军及国民党军的交集,他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帮助红军,他们在逆境里抗争,在苦难中锤炼,能够把读者带到那个时代的场景中。这种“现场感”迥异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化渲染,它还原了个体在战争来临时的经历和体验,也通过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多角度观照隐没在正史背后的更多细节和真相,可以说是对现有湘江战役史料的补充。

这48位受访者均为普通百姓。客观的民间记忆,也是客观的百姓生活史,从他们的人生磨难和现实生存状态人手,记录中国底层百姓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可以说,是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意义。作品同时展示了地域风情的魅力和立体化的鲜活故事,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前辈的致敬、对人性的呼唤和对故土地凝望。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亮点纷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是一部献礼之作,可以说意义非凡。本书收录了40余幅照片,为读者呈现湘江战役相关红色文物,红色遗址、遗迹,口述人现状等,感受更直观,素材丰富,多角度呈现历史。部分篇章留有视频观看入口,可扫码观看口述人珍贵受访视频。封四二维码入口提供彩色版插图及更多高清图片,各类相关视频,是纸本书的延伸。另外,本书封面为读者呈现了湘江战役形势图,便于读者对当时的战况产生直观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猜你喜欢

亲历者中央红军全州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初心如磐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触发与激活:影像艺术叙事理论的机制建构*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践以诺 行以诚——习近平全球妇女峰会讲话之际访1995年“世妇会”亲历者林文秀
广西全州小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