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时代中的艺术家程十发的“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

2021-05-30编辑郭娟

艺术品鉴 2021年13期
关键词:程家人物画笔墨

编辑=郭娟

艺术家简介

程十发,原名程潼,1921年生于松江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松江浓厚的文人艺术传统以及父亲对书画艺术的爱好,使得程十发从幼年起就对绘画萌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程十发顺利考入上海美术专业学校国画系,开始了系统的绘画学习,主攻山水画。毕业后,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程十发受时代召唤从山水画创作转入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创作员,后进入上海国画院,并于1984年后长期担任上海国画院院长。2007年7月18日,因病逝世。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多个以一己之力影响着整个绘画史发展的伟大人物,美术史上也留下了多个以个人姓氏冠名的『某家样』特色,如古代佛教绘画中的四家样——曹家样、张家样、吴家样、周家样,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画坛,亦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世界中攫取精华,融古今中外各法而化之,最终形成了20世纪中国画通古开今的绘画典范之一——『程家样』,他就是国画大师程十发。

他『不仅以开一代新风的中国画确立自己,不仅以人物、花鸟、山水兼擅和工笔、写意、书法皆备的全能面目昭示于世,而且在连环画、年画、插图等领域独树一帜,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绮丽多彩的笔触。』

程十发《腊梅与泥娃》 镜片 设色纸本

大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去向

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审美风潮涌动,新人物画成为时代的宠儿。始于50 年代的“改造中国画”运动,提倡国画要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情感趣味,山水画因“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几乎成了需要被抛弃的画种。在这种环境下,“改画人物”成了许多山水画家的现实选择,程十发就是其中一员。

以毛泽东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通俗性和普及性成为当时文艺的首要方针,连环画因此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形式。1949 年至1979 年这30 年间,大部分后来功成名就的画家都曾经或多或少地从事过连环画和插图创作。

组图:程十发作品

程十发《野猪林》

1952 年,程十发进入华东美术出版社创作连环画。当时,不少画家对连环画不屑一顾,认为其是“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程十发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不仅将这种“服务于大众”的艺术形式视作国画,还注意到连环画创作的综合性对锤炼自己的艺术技巧、提高创作水平的非凡意义:“它迫使你要刻苦地画大量的人体素描和速写,迫使你深入社会生活中写生、搜集创作素材,也迫使你要认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名著,我觉得这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使得我的艺术创作逐渐有了进步。”

从上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末,程十发先后创作了上百部不同种类题材的连环画。

然而,最初的转型并不顺利,连环画的创作毕竟与旧文人式的书画创作有着截然的不同。传统国画中,花鸟、人物、山水被精细地分门别类,但连环画创作却要求画家突破门类的局限,将人物、故事、情景体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这就要求画家必须掌握花鸟、人物和山水的全面技巧。

对于山水画家跨门类创作,陆俨少曾说:“山水画用笔变化最多,点线上有了功夫,用在花卉上,好比有了五千兵,只用三千,自能指挥如意,绰绰有余。”但这一优势在跨界人物画上却要大打折扣。山水画家改画人物,在笔墨的丰富度与表现力上,确实比单纯走白描路线的传统人物画家有优势,但在人物画中,再丰富的笔墨表现力,离开造型亦是无根之木。程十发创作的第一本连环画——《野猪林》,就因为人物造型能力欠缺,无奈整部画面都只画了人物的上半身,因而被戏称为“半部《野猪林》”。

第一次的失败经历并没有让程十发对连环画创作退避三舍,反而激起了他刻苦钻研的韧劲。从上海美专求学时期起,程十发就养成了博采众长的学习能力和“千家万法熔成我”的艺术自由思想。在他六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观察、思考、借鉴、学习始终贯穿一生,孜孜不倦。

为了提高人物画造型方法、色彩,程十发不仅从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学习造型笔线,还借鉴现实主义写实人物画,大量临摹了丢勒、荷尔拜因、伦勃朗等西方大家的名作。此外,还向中国艺术中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中去学习,如汉画像石、墓室壁画、唐三彩以及松江的民间艺术等,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

程十发《接喜图》

程十发《民族少女图》22×47cm

随着技法和构图能力的提升,程十发创作的连环画越来越受到民众喜爱,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一方面,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手法来贴合连环画的主题,除了白描、水墨写意等常用形式之外,分别糅合了画像石、画像砖、民间艺术以及英国拉斐尔前派的造型意趣,将远自汉魏晋唐及乡风洋味的艺术分子化为个性鲜明的风格面貌;另一方面,也开始逐渐思考如何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表现方法带入连环画的创新实践。

1955 年,彩墨连环画《画皮》出版。程十发在融合中外艺术因素的基础上,突出了水墨写意的画法风格,并吸收了古代木板画的表现要素,潇洒的线条、渲染泼墨的效果以及富有国画意蕴的布景令人耳目一新,大获成功。

彩墨连环画的创新在于在连环画这一通俗艺术中,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蕴,又借鉴了西方的写实技法与章法结构,同时加入了来自传统壁画、民间美术的色彩、图案。中与西、雅与俗、色与墨的交融,既丰富了连环画的表现方法,又提升了连环画的艺术品位。

此后,程十发又陆续创作了《毕加索与和平鸽》《胆剑篇》《阿Q正传》《孔乙己》《召树屯和喃婼娜》《亚碧和山罗》等连环画作品,达到其连环画创作的巅峰。

纵观程十发一生的艺术实践,连环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一开始进入连环画创作领域是受到一定的现实因素影响,但在其创作中却发挥出了艺术的钻研热情和创作激情。连环画不仅为程十发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也为其日后的人物画创作、“程家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若没有连环画创作上的钻研与探索,就不会有“程家样”人物画的成就。

“程家样”的形成

随着连环画创作上的成功,程十发声名渐起。1956 年,程十发受命参与筹建上海国画院,并成为画院首批画师。工作单位的调动也预示着绘画方向的调整,程十发由此开启了中国画创作的艺术生涯,创作重心逐渐从连环画向国画倾斜。

有些人认为,画惯连环画的画家再改变方向创作水墨画,会有不良的影响,摆脱不了连环画的影响,沦为庸俗艺术家。而程十发不仅摆脱了,而且摆脱地十分彻底,他后来作品的格调、情境,完全看不出丝毫连环画的痕迹。

刚进画院的头两年,程十发激情澎湃,创作了一批生活化和歌颂现实的主题人物画,如《歌唱祖国的春天》《民歌》《街头一景》《给生活打扮的人》《在毛主席周围》。早期的这些人物画作品已经充分体现出了程十发在西画与传统勾描法上的深厚功力,堪称程十发艺术生涯的代表作,尤其《歌唱祖国的春天》一画,还为程十发摘得了上海画坛青年美展的金奖。但此时的作品并未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1957 年,程十发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赴云南写生团,迎来自己艺术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

“据陈佩秋先生见告,新国画往往以水墨黑重见长,素描加水墨的新人物画如此,李可染‘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的山水,亦如此……如果要使用石青、石绿等具备传统审美的色彩,则必须使具乡土气息,必须向年画之类的民间艺术或者传统工艺品靠拢。识此,就不难明白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在毛主席周围》之类主题创作在色彩运用上,何以会如此借重年画。借少数民族题材,既能重新彰显传统绘画的色彩与笔墨,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初到云南,迥异于江南水乡文化的少数民族物貌风情点燃了程十发的创作激情,也给程十发的笔墨、色彩与造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发现原有的写实技法已然无法传达出这些场景与意境的美感,在大量的写生中,程十发开始将其擅长的色彩与线条迅速与对象相匹配,在创作中开始大胆采用夸张和想象。

正是这段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写生与创作生活,使程十发的艺术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奠定了他此后专攻少数民族题材作为自己人物画创作最为重要的基石。

从云南回来后不久,连环画《召树屯和喃婼娜》出版,象征着“程家样”雏形的形成。程十发曾坦言:“创作《召树屯和喃婼娜》之后,才首次感受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从此不再拘泥于解剖、透视的束缚,而设法表现生活中感受来的意境,注意到如何渲染和夸张。”

1960 年前后,程十发开始以健康、明朗、欢愉为基调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为题材,以凝练的概括性线条和淡墨淡彩,将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与灵活机趣的朴素文风糅合在一起。他重拾陈老莲的工笔人物、任伯年的写意人物、吴昌硕的大笔触线条的造型与色彩规律,从徐青藤、石涛、八大的笔墨中汲取意趣,又借鉴吸收了苏联巡回派油画的高级灰色调,并从无锡泥人的浑圆造型、唐三彩的富丽色彩、敦煌壁画的宏阔厚重中吸吮民间艺术养分,塑造了一系列清新、浪漫的艺术形象,雅俗共赏的平民化气质,迥然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宏大叙事主题人物画创作风潮。

上图:程十发《三阳开泰》

下图:程十发《报春图》

作于1959 年的《小河淌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幅作品以背景留白的形式,表现了一位正在涉水过河的傣族少女的背影。人物面部的轮廓线逐渐虚掉了,两腮则用胭脂染红确定框架。线条开始变得有粗有细,粗的一面是阴影,细的一面表现受光,转折枯笔,变化多端,兼工带写,收放自如。为了强调人物渡水时的优美姿态,艺术家特意隐去表现溪水的笔墨,而人物呈现的动态以及画面的留白,却恰恰诠释出溪水的平缓与清静。这种特殊的表现方法,给美带来了隽永的趣味。

从1957 年云南之行到1960 年代初期,不过短短四五年,程十发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风格迅速走向成熟,创作出了一大批轰动业界的人物画佳作,如《赶集》《边塞节日》《人物·鹿》《七姬造像》等。在这些作品中,“放逸流畅的笔墨线条与写实造型恰到好处的结合,既真实可感又体现传统的笔情墨韵;鲜亮的色彩,多用原色或仅调和淡墨,或有笔线为骨,或为没有轮廓线的没骨平铺;动感、奇崛的经营布置,常融合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现代艺术的各种艺术:人物形象的特别性,如女孩脸上的两片红云,衣饰的强烈装饰感;欢乐而悠扬的生活气息,通过现实的写实造型,多样化的章法结构,辅以民间美术的响亮格调。”程十发实践出一条以传统水墨形式表现现代人物与生活的独特道路。画家戴敦邦将这种融合文人画、民间艺术与西方古典、现代艺术为一体的艺术风格称为“程家样”,此说法一经提出便在画界广为流传。

上图:程十发《少女双鹿图轴》139×68cm

下图:程十发《漱玉》

此后,程十发逐渐将“程家样”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引入自己的花鸟、山水画创作,全面开启了“程家样”清新而强烈的个人艺术面貌。

“程家样”为何重要?

若单纯谈“程家样”的艺术特征,似乎并不能助我们深刻理解“程家样”诞生的重要意义。其笔墨攫取自传统精华,中西合璧也是时代潮流,少数民族题材也并非个例,何以就单单成就了程十发的“程家样”?

须知,美术史上任何一项创新、变革都不能脱离开时代背景去看待。若要真正理解“程家样”的独创性,必须要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中去。

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经过几十年素描对国画的改革,写实主义在人物画创作领域已成大势:北方的蒋兆和、李斛、李琦等画家,以写实逼真为主旨,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的西式素描作品;浙派李震坚、方增先虽讲究在写实造型中努力彰显笔墨情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笔墨传统的回归,但从本质上讲,其艺术创作仍然是建立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之上。

程十发《胞波友谊图》

从最初走上艺术道路开始,程十发就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性格。在美专求学期间的一则习作题跋中,他写道:“学水墨不如师白阳为上,青藤不羁而狂,不若不狂而醇。故我舍徐而改陈也。”又另一则写道:“元人素以大痴为祭酒,而余推方方壶为第一。黄有法可循,而上清无法可循也。”由此可见程十发不迷信、不妄随的艺术性格。

初涉人物画,程十发也曾经过了亦步亦趋的写实路径的坎坷摸索,然而他终极的追求是中国画的本源,回归至线的艺术,与中国的书法共生通融的艺术,回归至遵循主观表达的意象再现。让绘画不再是对象的模拟,而是画者主观情感的宣泄,让传统的中国笔墨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他“以中侧锋并用的勾皴笔墨借助西画造型观念,丰富并完善了梁楷以来传统水墨大写意人物画的内涵,令大写意人物画真正做到了‘致广大’而能‘尽精微’,不再成为兴到而为的笔墨游戏,重新具备了强大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再利用皴笔强化大写意‘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原则,舍弃细节,进一步检查笔墨,终而至于‘忘形’的境地”。

“程家样”是近代中国画史的大写意传统纵向发展的结果,亦是中西绘画在近现代横向碰撞的成果,是水墨人物画由上古的写意而至近代的写实,最终在写实基础上回归写意的产物,是水墨人物画千年之变的结晶。

猜你喜欢

程家人物画笔墨
程家玉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写给大自然的诗
笔墨童年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缘,妙不可言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