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05-29张瑜蒋婷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邓小平启示

张瑜 蒋婷婷

[内容提要]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体现。就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形成过程而言,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是以毛泽东新人观为起点,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恢复与重建任务的协调推进中形成,以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核心内容,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为最高理想的系统理论。就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内涵而言,这一思想内蕴着新人的总体规格之“新”、基本素质之“新”、精神面貌之“新”和实践要求之“新”。系统梳理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社会主义新人;时代新人;启示

[作者简介] 张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婷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主义新人”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党和国家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应该“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的正面回答,也是对这一时期我国育人事业发展目标和实践要求的总体概括。梳理和研究邓小平关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对于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发展演进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时期对

“新人”一词有过不同的表述,从这些表述中,既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新人”内涵逐渐丰富和清晰的过程,也可以梳理出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生成逻辑。

1. 邓小平对“新人”的多种表述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培养等的相关论述,可大致归纳出其对“新人”一词的以下几种表述。

第一,“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4月21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谈到了培养新人的问题。在讲话中,他对“拨乱反正”初期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反思,并对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03在邓小平看来,毛泽东提出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育人方针仍然是新时期新人培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其中,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属性是“劳动者”,基本特征是“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可以说,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起点,在于对毛泽东提出的育人目标的继承和坚持。

第二,“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人帮”反党反革命的行动不仅造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倒退,更是用最腐朽反动的思想毒害青少年,腐蚀了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基础和革命理想信念,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革命风气。[1]105为了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觉悟的进步,恢复我国优良的革命传统,他提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1]105这不仅表达了他对青年思想政治面貌的要求和期盼,同时也肯定了社会主义新人在引领社会风尚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谈到了关于国家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他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着眼于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结合“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因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1]107。这一提法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化、具体化表达。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鄧小平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要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对新人的要求也从单纯强调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转变为坚持理论学习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统一上来。

第四,“社会主义新人。”197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人。对此,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1]209-210。这是他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新人”概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面貌。“社会主义新人”的提出表明,邓小平对新时期我国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新人的认识愈加清晰,对新人的内涵和性质的界定也愈加明确。

第五,“四有”新人。1980年5月,邓小平在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写道:“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2]这是他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具体素质构成作出概括。1983年10月,邓小平再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40对照之前的提法,这一表述将“有知识”调整为“有文化”,将“有体力”调整为“守纪律”。至此,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思想的轮廓初步形成。

第六,“共产主义新人。”1983年的五四青年节,邓小平在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的题词中写道:“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4]1985年,他又在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5]对比前后两个表述可以看出,邓小平以“有纪律”代替了之前提出的“守纪律”,并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对新人更深层的要求。至此,“四有”新人的完整表述基本确定。

2.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生成逻辑

從邓小平第一次谈到培养新人的问题,到完整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内蕴着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生成逻辑。

首先,以毛泽东的新人观为起点。拨乱反正后,邓小平着手主持我国科技和教育工作。这一时期,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他反复强调,新时期的育人工作在根本上就是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表明,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是以毛泽东的新人观为理论起点的,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人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育人的质量标准来看,邓小平提出的以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核心的育人目标与毛泽东关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育人要求在价值内核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其次,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邓小平指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是要清除“四人帮”在社会思想领域的残余,破除不良社会风气,恢复优良革命传统,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塑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1]1051978年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认识到我国人才培养必须同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培养一大批“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实际贡献的新人。邓小平在1978年前后关于两个育人目标的表述,均是在结合历史转折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践,以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为导向,在破除旧思想残余与明确新的政治经济任务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再次,以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核心内容。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概念,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新人社会属性的基本界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此后,邓小平立足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构画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崭新面貌,最后凝练为“四有”标准。可以说,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对新人基本素质的总体概括,是对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总体回答,是邓小平新人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最终生成样态。

最后,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为最高理想。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新人”到“共产主义新人”的表述,表明他在确立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目标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他曾讲:“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3]110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时期,即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新人”还是“共产主义新人”,所指向的都是同一性质的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育人目标就是要造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塑造共产主义新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新人在理想层面的设定,为今后育人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二、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要求

正如马克思所言,要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6]。聚焦“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邓小平以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为依据,着眼于当前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方面对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1. 总体规格之“新”: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对人才培养总体规格的认识;二是对人才培养具体素质结构,特别是关键素质的认识。”[7]“规格”是劳动生产领域的专业用语,特指生产中成品的质量标准。“总体规格”一词用在新人塑造中,指特定时期培养出的人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和特征。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显然,这一时期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服务于这一宏伟目标,造就一大批致力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奋斗者。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应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要具备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他在谈到育人问题时,多次使用“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社会主义新人”等词语来概括新人的政治觉悟和社会主义属性。在他看来,高度政治觉悟、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是社会主义新人最本质的特征。这些要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第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1]210,邓小平指出了新人所要担负的使命和任务。他认为,社会主义新人要有强烈的社会主义使命感和事业心,能够自觉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1]255。同时,社会主义新人还要以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为最高价值追求,自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努力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 基本素质之“新”: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人的素质是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具有根基作用和先导意义。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育人目标,如“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这些育人目标都是围绕着人的基本素质的不同面展开的。邓小平提出的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190的社会主义新人,也是在强调新人基本素质的构成要素。

第一,有理想。邓小平谈到,当前中国提出“四有”,“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

理想”[3]190。这里所说的“理想”,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3]205。邓小平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3]111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如果丢了崇高的理想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他曾讲:“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3]209从这一层面来说,“有理想”的新人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奋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

第二,有道德。在邓小平看来,有道德既包含著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同时也蕴含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105的五爱精神,“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1]106的革命风尚,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都属于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他还强调,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共产主义道德,用这种高尚道德约束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367。他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宝贵品质都属于共产主义道德精神的核心范畴。

第三,有文化。从邓小平相关论述看,培育社会主义新人语境下的“有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要能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武装头脑,掌握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88。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为前提,没有一大批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的新人作为支撑,“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第四,有纪律。社会主义纪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之所以能够组织和团结起来,归结起来就是靠理想和纪律。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看,他指出:“我们过去革命,就是靠纪律,而且是自觉的纪律。”[1]408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强调:“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3]209坚持纪律,才能保证行动一致,产生强大凝聚力量;遵守纪律,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才能在稳定有序的政治局面下进行。邓小平还特别重视通过教育提高新人的纪律意识,他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秩序教育,引导新人正确处理好纪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自觉遵守法规法纪,提高同各种违法乱纪和不法行为做坚决斗争的能力。

3. 精神面貌之“新”:筑牢新人的精神之基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成果自然要通过人本身来体现。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就是要提振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进而以奋发的精神状态自觉投身到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活动中。邓小平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367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他使用了大量“精神”概念,这些精神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概括和表达,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共产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正如邓小平指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3]137在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指引下,广大中华儿女汇聚起不可战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着实现最崇高、最远大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发扬共产主义精神。

第二,革命精神。我们党是在革命中锻造和成长起来的,党带领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鲜明的革命精神。邓小平鲜明地指出了“五种革命精神”的内容:“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367-368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这些精神,要将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群众、青少年群体中去,使之不仅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更成为国家的精神支柱。

第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党和国家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带领人民走到现在。从这一时期基本国情来看,我国还比较穷,底子薄弱,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同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也还任重道远,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还有一段艰苦奋斗的路要走。因此,邓小平十分注重对重点群体对象进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教育。他强调要在青少年中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重视党内的艰苦奋斗教育工作,“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1]367。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中,他更是把是否具有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社会主义新人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是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体现。

第四,爱国主义精神。在邓小平看来,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强大力量,是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强调:“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3]378一方面,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提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针对思想战线出现的同党唱反调、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等问题,他批评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1]392另一方面,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关键是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不良思潮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他要求思想领域战线要高度重视和警惕这些问题,“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1]369。

第五,开拓创新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注定了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冒很大的风险。面对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曲折性,邓小平要求新人要克服墨守成规、惧怕变革的习惯性思维,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主动选择未知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和新生力量,在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中还要有一股“闯”劲、“冒”劲,“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372。“闯”和“冒”的精神正是开拓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

4. 实践要求之“新”: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新人的主观世界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加强主观世界建设,并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达到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是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条重要规律。邓小平讲道:“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都要改造。不仅那些基本立场没有转过来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都应该不断改造,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1]93-94他要求我们的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都应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把自己的世界观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一方面,要破除腐朽思想对新人主观世界的侵蚀。邓小平指出:“有一部分人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或者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在尖锐、

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常常摇摆不定。”[1]93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虽然人民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各种铺张浪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理想信念滑坡等现象也随之开始出现,甚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也开始复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忽视或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经不住权力物欲的诱惑。对此,邓小平提出,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3]152,以此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入手破除不良社会风气对新人的腐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人思想的引领和改造。邓小平强调:“要警惕,要教育,要促使他们改造世界观。”[1]148要引导新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一种能够自觉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意识和行为。邓小平鼓励社会主义新人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强调:“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1]92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和国家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新人当然要努力去实现人民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而英勇献身。”[1]256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新人的选拔还是塑造,邓小平最看重新人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三、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当代启示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构成,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新时代,系统梳理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无论是对于当前认清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境遇、战略意义,还是对于把握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逻辑和目标要求,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1. 要准确判断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认清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境遇

对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深刻洞见,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国际局势来看,是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从国内局势看,是从“文化大革命”转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转折期。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科学概括了当时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这种深刻变化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局,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代,塑造时代新人也要准确把握当前的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围绕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认清并把握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境遇。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国内而言,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是对当今世界发展态势和我国发展坐标的清晰判断,也是塑造时代新人的现实依据。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后的深刻挑战。从国内大局来看,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多样,对国家治理水平也抱有更高的期盼。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我们亟须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國际局势来看,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面酝酿。我国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据领先优势,由此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9]。另一方面,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面对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习近平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旨在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在这个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世界作出贡献的时代,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时代主题,培养一大批致力于破解世界难题、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能够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方案的时代新人。

2. 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明确塑造时代新人的战略意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认识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是一项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他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256,“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1]194。邓小平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到政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有通过能够勇担大任的新人不断接续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把握‘时代新人,还是要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10]。在塑造时代新人的定位上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明确塑造时代新人的战略意义。

第一,要认识到培养时代新人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系统性工程,其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第二,要认识到培养时代新人有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对环境污染、中等收入陷阱等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才则成为发展的关键。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涉险滩”,都需要人才、造就人才。第三,要认识到时代新人的培养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越来越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而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11]人才是创新能力的依托,没有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只有大力培育时代新人,才能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3. 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遵循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逻辑

无论是在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建设中,还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一问题上,邓小平都十分重视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要求事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他强调:“问题要从全局看”[3]218-219,“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1]4。这一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大局就是指“四个现代化”建设。同时,他还指出:“要注意培养人,……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3]380邓小平正是着眼这个大局、围绕这个大局、服务这个大局,提出了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战略任务。

时代新人的培养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遵循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逻辑。当前,我国确立了新时代国家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们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大步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既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稳健发展,更快更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根本上来说,实现这些历史使命和宏伟蓝图,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习近平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2]面对新的伟大社会实践对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牢牢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塑造一批能够担当大任、敢于创新、能领军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引领广大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修炼过硬本领、凝聚向上力量,自觉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之中。

4. 要进一步明确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科学设立新人培育的目标要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邓小平紧紧围绕我国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的目标要求,坚持新人培育战略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时代新人的培养,同样要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确立新人的目标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党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培养时代新人,既要看到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也要认识到新时代对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新人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造什么样的时代的进程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而新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最终决定着这个时代,决定着国家的发展程度、前進速度和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又划定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总体规格和目标方向。时代新人的培养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主题,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内涵要求和本质特征,明确时代新人要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以及要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科学设立塑造时代新人的目标方向,一是要准确把握时代新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时代新人素质结构的一般性要求,是新人的总体规格与具体素质的统一。同时,还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的理想信念、学识见识、爱国主义、道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人文素质和劳动素质等内容,准确把握时代新人的素质构成。二是要把握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

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发展生机活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极为重视,他用“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3]、“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14]等表述来强调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奋斗和奋进的时代,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只能在代代新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应成为时代新人最鲜明的精神写照。三是要把握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从使命担当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人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面貌具有内在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要培养心系民族发展、勇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实干事业,将个人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寓于民族的发展,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时代新人应满怀热血与  激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用奋斗与奉献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3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07.

[5] 张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3-194.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

[7] 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51-57.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77.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32.

[10] 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2):4-9.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2.

[1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7.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编辑:牟世晶)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邓小平启示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