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05-29徐璐

扬子江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文学当代文学关怀

徐璐

为进一步整理总结百年新文学历史中留下的精神遗泽,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道路的前行与深化,2020年10月30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

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主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锡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武汉大学教授陈国恩先后致辞。何锡章在致辞中对“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这一主题的价值与意义充分肯定,他认为在今天重提“现实关怀”是继承“五四”新文学的光荣传统,也是对当代文学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文学做出回应。程光炜指出,“文学的现实关怀”涉及作家对作品人物及其人生的现实关怀和研究者如何保持对于作家的现实关怀两个方面,目前学界对新时期作家心灵史的研究远远不足,研究者应该关注作家的心灵史。陈国恩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学术标准及学科价值体系,应对历史转折期的诸多挑战。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

开幕式后进行了两场主题发言。主题发言第一场由何锡章主持,王彬彬、杨剑龙、陈国恩、王尧分别就北洋军阀集团尊孔和新文化运动反儒之关系、现代中国智识阶级问题、曹禺《原野》的逆向性构思、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实践进行阐释;由李永东、李森进行了评议。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刘俊教授主持,程光炜、贺仲明、方维保、沈杏培、王洪岳围绕着路遥兄弟失和公案、“打工文学”的蜕变与新生、非虚构写作的纪实性与文学性、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善恶伦理、“归来诗人”高平创作中的现实关怀等展开了辨析和论述。畢光明、马俊山给予了精当评议。

下午的专题研讨妙论迭出,3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10位学者进行了深度评议。第一场讨论主要聚焦于思潮研究,姜建、曾攀、张文诺、程小强、林敏洁等八位学者围绕周氏兄弟研究的相关议题进行了阐发,既有对启蒙思想、五四文学的考释与新见,也有运用版本学、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关系等多元方法进行的再解读。第二场讨论会集中对现代杂志、剧演、译介等文艺形态展开探究。赵普光、李跃力、葛飞、李永东、马俊山等八位专家的发言,既有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有从话语生产、民族形式的创造性转化等角度对延安文艺进行的探究,展现了另一重研究空间和学术视野。在第三场研讨中,周志雄、刘俊、张堂会、王文胜、陈进武等八位学者就当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既有从宏观角度对当下文艺创作的现实方向进行的反思,也有从灾难写作、当代女作家婚恋叙事、新世纪散文等多个议题展开的细部探究。第四场研讨中,毕光明、庞秀慧、王艳芳、李森、李章斌等十位学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聚焦当代文学创作,以诗性审美的语言深入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内在肌理。

一、重识:新文学的“现实关怀”传统

在新的现实逻辑、语境之中,研究者试图辨析新文学的来路,还原历史现场,对“现实关怀”之文学传统进行再发掘,反思单一的“进步”概念及历史目标,力图弥合历史经验与当下现实形态之间的裂隙,以期文学及其研究能够重新把握、描画历史发展的动力。

王彬彬借助详实的史料考辨,系统批驳学界广为流传的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烈批孔反儒是认错了“敌人”。通过反思研究界对北洋军阀的均质化认识,王彬彬指出,自袁氏当国始,北洋军阀集团逐渐成为尊孔复古的主力军和急先锋。因此,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儒,更为直接的现实目标是在思想文化上捍卫新生的民国。杨剑龙阐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新论,勾勒出这一群体在历史中的沉浮轨迹。“五四”知识分子曾以鲜明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启蒙意识,肩负起历史重任。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身份的转换中,可窥“五四”精神的隐匿与变异,以及现代中国学人群体的命运变化。陈国恩从1930年代左翼文艺界对《原野》的批判切入,指出曹禺为了取得极致的戏剧效果,采用逆向性构思的方式,将人性放置于偶然、极端的状态下逼近“真实”,因与左翼阶级斗争观念中的“真实”相疏离,招致时人尖锐批评,终以强大的艺术力量穿越了时代的局限。王尧的报告从西南联大史料中剥离出两种并行的文学教育/文学研究的线索:北大受胡适影响,强调文学史研究;清华受朱自清、闻一多影响,强调文学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而当下的文学教育偏重前者,忽略文学鉴赏力的培养,昔日的两种研究方法对今天的大学文学教育、学科建设仍有启发。

二、反思:新时期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复杂互动

新时期以来,大量作家作品涌现,极大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风貌。在试图回答文学如何认识现实、介入现实的永恒命题中,与会者的研究凸显了深闳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既有对当代史料的发现,亦有对新旧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追踪与再阐释。

程光炜通过新发现的材料,反驳以往研究者在路遥兄弟失和的文学史公案中,赋予四弟王天乐忘恩负义、背叛兄长的形象。根据路遥家族成员访谈披露,路遥病重之时,王天乐也感染了家族遗传的肝病,他在妻子的劝阻下未能陪护路遥,“公案”背后是人性的无奈与悲情。贺仲明回顾了2000年后出现的“打工文学”作家群体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外界对打工作家群体的关注不应局限于生计层面,更应关怀他们精神的困境。方维保梳理了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到当下非虚构写作的“报告文学”发展脉络。他谈到,近年来“非虚构”以反向命名的面貌出现,其拒绝虚构的方式与姿态构成对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反拨,创作主体亟须在历史的现实和文学想象之间建构起一种相对稳定的伦理,在虚实之间进行恰当的结合。沈杏培通过聚焦“无用的好人”与“盈余的恶棍”两类人物形象,反思近年长篇小说中的善恶伦理,提出面对善恶错位的道德景观,文学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抗恶伦理。王洪岳认为,“归来诗人”高平自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展现出一种“元现代性”,不仅表现为诗学内容、观念或所指上的包容性、自反性,而且呈现为诗作和诗学思维方法或能指、形式表达的中道性。

三、展望:持续深入现实的当代文学及研究

任何文学传统的建构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当代文学发展的活力源自百年文学史经验的滋养,更维系于自身介入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毕光明认为,程光炜提出的作家心灵史研究,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路径。贺仲明探寻归于沉寂的打工文学群体,呼吁研究者对新生代打工作家的精神关怀,别具现实意义。马俊山在评议中谈到,方维保提出的非虚构需注重想象和现实的平衡观点意义深远,但文学抵达现实作为一个沉重的美学话题,即使是对非虚构写作所表达的现实也应保持怀疑审慎的态度。沈杏培讨论的长篇小说中善恶伦理有深远的研究空间,优秀文艺作品多表现了对善恶道德的困惑状态,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是值得怀疑的。此外,马俊山认为,王洪岳对高平文学创作的“打捞”也具备一定的文学史意义。李永东则谈到,王彬彬、杨剑龙直面现代文学的“元”问题,新文化运动人士的“反儒”与北洋军阀集团的“尊孔”、“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对如何理解“五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至关重要。李森认为,陈国恩讨论《原野》真实性,带领我们回到文学诗意创造的原点去讨论真实性的问题。王尧对西南联大与文学教育的讨论,在当下诗教传统失落的现实中,愈加凸显意义,发人深省。

本届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众多专家聚焦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就新文学作家的现实感与历史感、新世纪文学的现实关怀及其反思等相关议题展开研究,探讨未来文学发展的走向与可能,引发了广大学者、听众的共鸣,拓展了新文学研究的空间,极大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新文学当代文学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